應用視點:全方位講解以太網接入技術的實際應用
以太網接入技術有很多值得學習的地方,這里我們主要介紹以太網接入技術的實際應用。QoS服務保障包括對各種電信級網絡性能指標要求的滿足。在局域網范圍內,QoS應用已較為成熟,當應用擴展到公用電信網時,需要提供更為嚴格的端到端的QoS和SLA(Service Level Agreement。
服務等級協議)機制,而傳統以太網沒有機制能保證端到端的抖動、延時和包丟失性能,無法提供實時業務所需要的全網范圍的標準、QoS指配能力以及多用戶共享節點和網絡所必須的用戶認證及計費統計能力。
早期的以太網接入技術在局域網內主要承載數據業務,數據業務的特點是對時延不敏感,TCP的重傳機制又可以容忍以太網上少量數據包的丟失,因此不需要差異化的服務質量保證。但對于電信級以太網接入技術,由于其需要承載綜合業務,這種不區分流量類型的Best effort服務難以保證業務的質量。ISCOM運營級以太網交換機通過Diff-Serv(區分業務體系結構)實現QoS,其具體實現過程包括流分類、映射、擁塞控制和隊列調度。
(1)流分類:運用以太網接入技術可以根據MAC地址、VLAN ID、IP地址以及TCP/UDP端口號區分業務流;甚至是用戶數據報文的前128個字節自定義。
(2)映射:根據一定策略將數據流的QoS參數映射到IP TOS字段、MPLS COS域或者802。1p字段,通常將業務區分為EF(加速轉發,對應實時性較強的業務)、若干個AF(保證轉發,對應不同級別的丟包敏感、實時性不強的業務)以及BF(盡力而為,對應普通IP業務);
(3)擁塞控制:根據業務的不同要求對數據流做應用不同的擁塞控制算法,在網絡節點發生擁塞時可以有選擇有區別的丟棄少量數據包;
(4)隊列調度:為保證時延以及時延抖動等性能,需要實現各種調度算法,包括嚴格優先級(SP)算法、加權循環(WRR)算法,其中,SP用于對時延要求嚴格的業務,WRR用于在多個業務之間按一定權值分配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