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SN提升IPv6網絡服務質量(5)
IPv6技術在高校校園網普遍應用,清華大學為了更好地監控網絡的運行情況,自主開發了IMSN系統,這樣我們對CNGI-CERNET2主干網的性能和服務質量進行了近兩年的監測和分析。本文將向大家介紹IMSN中延時測量的內容介紹。
延時測量分析
端到端雙向時延是衡量網絡服務質量的另一個重要指標。IMSN將ping命令封裝為一個基本的測量服務并集成到系統中。圖7是IMSN系統針對CNGI-CERNET2 主干網各核心節點之間的端到端雙向時延測量結果的一個截圖。
圖7 2010年5月某時刻時延數據
從圖7可以看出,兩點之間的時延數據基本與兩點間地理位置的距離呈正比。地理位置越遠,鏈路的傳輸距離就越長,因此時延也會隨之增大。但總的來說,大部分鏈路的時間都在80ms以下,對于一般的網絡應用,是不會造成影響的。
我們仍用上海到南京方向2008年2月到2009年10月的數據來做對比,如圖8所示。
圖8 上海到南京鏈路時延測量數據
從圖8可以看出,鏈路的時延(均值)在這一年半的時間內呈緩慢上升的趨勢。這也進一步驗證了CNGI-CERNET2的負載越來越重的事實。
為了更好地研究網絡傳輸情況,除了隨機選取的節點間的測量之外,我們增加了幾個測量任務。選用成都-重慶-武漢-南京-上海這條鏈路進行實驗。該段鏈路的拓撲結構及時延如圖9所示。
圖9表示相鄰兩節點之間的時延,以及從成都出發到其它節點的時延。數據使用相同時間段的2天的測量數據的平均值。路由追蹤結果表明,從成都到上海的數據包的確按照成都-重慶-武漢-南京-上海的路線進行傳遞,而圖9可以看作端到端時延和逐跳時延的對比。
從成都到武漢的端到端時延測量為20.53ms,而逐跳時延,從成都-重慶測量為6.88ms,重慶-武漢為13.90ms。因此有:13.9+6.88=20.78。
從成都到南京的端到端時延測量為30.14ms,而逐跳時延,從成都-重慶測量為6.88ms,重慶-武漢為13.90ms,武漢-南京為9.86ms。13.9+6.88+9.86=30.64。
從成都到上海的端到端時延測量為36.61ms,而逐跳時延, 從成都-重慶測量為6.88ms,重慶-武漢為13.90ms,武漢-南京為9.86ms,南京到上海為6.77ms。因此有:13.9+6.88+9.86+6.77=37.41。
從數據可以清楚地看出,端到端時延比逐跳時延相加所得的數值要稍小,而且跳數越多,小得越多,大約每增加一跳這個差值增加0.2ms。
我們基于端到端時延與逐跳時延的測量數據分析,驗證了時延的組成,發現了路由器轉發與響應處理的耗時規律,即處理目的地為本機的報文比直接轉發報文要消耗更多的時間。
隨著CNGI試商用項目的完成,100所高校將逐步過渡到IPv6 校園網,并通過CNGI-CERNET2 主干網實現互聯,對主干網的運行管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我們要在前期試驗的基礎上進一步總結運行監控的經驗,完善監控系統IMSN和主干網運行監控的體系,為第一批試商用IPv6用戶提供高質量的網絡服務。
IMSN系統我們再則篇文章中的介紹就畫上句號了,讀者如果想了解更多的IMSN的信息可以結合以前的文章
【編輯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