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源文化與開源社區
開源文化的形成
1998年2月8日,Bruce Perens發表的著名文章“TheOpen Source Definition”讓當時眾多的開源愛好者(大多是黑客和程序員)對開源理念有了一個清晰的認識。在那之后,更多的人開始關注開源所帶來的實用意義和背后的文化含義。隨著OSI等各種開源組織的四處游走,一些具備強大影響力的公司開始關注開源運動。首當其沖的就是IBM,它在2001年投入了10億美元擴大Linux的應用;微軟也在2002年迫于開源世界的壓力,宣布了擴大公開源代碼行動。至此,開源運動已經從幕后走到了臺前,成為了社會大眾所關注的文化現象。今天你需要云計算,你能夠利用BT或電驢軟件下載,你通過博客分享自己的經驗……而這些,都是開源帶來的影響。開源應用爆炸式的成長方式使得“開源”這個詞已經深入了每個Geek的內心,它已經被剝離了原來的定義,成為了一種獨特的文化代表。現在的你不一定要真正理解開源文化,你只需要明白的是,開=分享,源=資源。
開源文化的內涵
在開源這個詞匯存在的初期,它代表了黑客對智慧成果共享以及自由的追求。而隨著開源作為一種開放式的文化現象深入人心,它也在其自由、分享的基本定義上增加了屬于自己的獨特內涵: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協作,才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要務。人們在相互間不斷補充和學習中進步,并且依靠這種方式得到更大的成功。開源已經從一種社會群體行為,變成了社會中進步和交流的一種準則。
開源到底帶給我們什么?
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開源自然具有它獨有的現實意義。開源軟件讓用戶在專有軟件之外擁有了更多的選擇機會,也讓一些Geek獲得了一個創新的機會;而采用開源思維的下載方式,更是當今網民們獲得不同資源的主要途徑。更重要的是,強調分享、強調云思維的開源思維方式,更是不少大公司進行開放性思維,創造更多科技進步的法寶。開源在現實中,已然成為了一種思維模式和思維回路。同時,開源這個具有文化內涵的計算機詞匯,也被應用它的人群賦予了一定的哲學含義。和帶給終端用戶的復雜感相反,開源本身應該負責的哲學思維應該是簡單的。它采用了人類自古就擁有的一種自身屬性—交流,來分配自己的應用特質,使得它自己的表現方式變得更為直觀。它增強了人和人之間的交互性,也讓更多的人開始思考為什么需要交流。雖然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它可能會造成人們懶惰的思維慣性,總是渴望從別人身上找到答案。但是如果答案本來就在別人身上的話,開源則會為所有人都節約時間。
承載開源文化的開源社區
開源本身是以軟件為載體出現在眾多用戶面前的,而開源文化的流行和擴散,則是通過數量眾多的開源社區得以實現的。開源社區又稱開放源代碼社區,狹義的定義是指由擁有共同興趣愛好的人所組成,根據相應的開源軟件許可證協議公布軟件源代碼的網絡平臺,它同時也為成員提供一個自由學習和交流的空間。廣義的開源社區則可分為軟件項目類(如Mozilla.org、Huihoo.org、啄木鳥等),硬件項目類(如OpenHW.org),開源軟件發布平臺類(如SourceForge.net、共創軟件聯盟等),開源新聞資訊類(如Slashdot.org、Solidot.org等),以及綜合性開源社區(如LUPA、ChinaUnix、Linuxfans、LinuxSir、Linux伊甸園等)。關于單個開源項目的社區那就更多了,在SourceForge.net上登記的就超過了10萬個。
開源社區最主要的作用就是建立一個良好的開源討論、發布和交流環境,并且穩定地進行人才培養。至于推動開源商業模式等營利方面的需求,則是在良好地完成了這些關鍵任務之后,才能進行的事務。《Geek》認為,開源文化是否能流傳發揚下去,一個人人都能暢所欲言,并且可以讓用戶和開發者等各方面人群進行順暢交流的穩定環境才是決定性的因素。
【編輯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