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云計算求實不求名
杭州市的云計算產業現狀,用一句話概括:產業化發展在全國有較好的優勢地位,產業的推進力度還有待進一步加強,未來發展前景非常寬廣。
去年年底,我國拿出6.6億元財政支持來發展云計算,杭州拿出了1.7億元。其中,阿里云獲得1.5億元資金,華數獲得2000萬元。
現在很多人一提云計算,就把它看成數據中心,包括很多做數據中心的企業甚至都這么理解。數據中心是云計算很重要的一部分,這是不可否認的,但這不是云計算的全部。
云來有因
目前全國有十多個城市提出云方案和計劃,說明當地政府是大力推動的。而杭州目前仍沒有提出一個方案或者口號。
從宏觀規劃和計劃層面,杭州是落后于其他城市的。從政府推動角度講,杭州也很落后。
不過,杭州的云計算產業化推進已經走在其他城市前面了。這體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杭州擁有扶持資金。
第二,已經有一大批企業在不同領域遙遙領先,如稅友在國稅方面走在前面。
第三,電子政務方面,杭州市也頗有進展。如??低曉诔鞘邪卜辣O控方面的云平臺建設就非常好。銀江集團在電子政務、信息共享、統一建設方面做得也很不錯。
杭州市在云計算方面的基礎不錯:
首先,杭州市多年來一直在大抓信息港、醫藥港建設。杭州地下沒礦產,地面沒有大的交通樞紐,空中也沒有大的空港,海陸空方面沒有太多天然的優勢。所以近十年來,杭州重點發展信息港等項目,軟件業在此基礎上獲得了一定的發展。
北方是以國有經濟結構和集體經濟結構為主的,杭州則以民營企業為主。因為民營企業活力比較大,有大量嗅覺敏銳的民營企業進入軟件和信息服務業。
其次,杭州還有強大的軟件和信息服務業做支撐。云計算的三個服務平臺,如果沒有強大的軟件和信息服務業作支撐,也是做不起來的。此外,杭州市有強大的經濟和工業基礎,并且是個工業大市、工業強市。去年工業總產值達一萬三千多億元,居全國第八位。杭州市的財政收入前年已超過一千億元,強大的工業基礎也帶來了強大的需求,這也就是云計算產業能率先發展起來的原因。
最后,政府率先運用,示范引導是非常重要的。杭州市大力推進信息化建設,一手抓產業、一手抓電子政務。政府每年拿出2億多元來搞電子政務。這就需要發包一些項目,雖然是面對全國發包,但杭州市本地的企業更為收益,這也為云計算產業的運用帶來了很好的應用示范突破口。
瓶頸猶存
盡管如此,杭州市云計算產業的發展仍存在瓶頸。不僅在杭州市,在全國都有瓶頸。主要體現在三點:
一是觀念問題。云計算發展的表現形式為三大服務。但這三大服務給政府和企業會帶來革命性的顛覆。云計算對經濟發展,如同電子商務對傳統商業的顛覆影響是一樣的。
全國有40多個城市要建設智慧城市。智慧城市的基礎是數字城市,沒有數字城市作為先決條件,是無法建設智慧城市的,跨越式發展的難度是很大的。
但是什么叫智慧城市?很多人說就是城市信息化、無線城市或數字城市。其實智慧城市和這些概念是不同的。
如去年美國總統奧巴馬在白宮內指揮美國軍隊攻打拉登,奧巴馬能看到并指揮現場,這叫數字化,不叫智慧化。如果奧巴馬能在海量的情報信息中,篩選出正確情報并做出實施方案,這才叫智慧化。
我們也常講物聯網,物聯網是云計算的表現形式,云計算是物聯網的支撐。通過物聯網,家里的煤氣或窗戶有動靜,可以做到及時報警,但必須解決哪些是有用信息。如果窗簾有風吹草動就報警,戶主會不勝其煩。如何篩選,如何從報警信息中作出處理方案,這都是智慧城市必須解決的問題。杭州搞了十多年數字杭州。信息化部門越建越大,運維服務所需人手越來越多,信息采集發布越來越多,政府追加的投資也越來越多。
搞到現在信息化部門膨脹,財政壓力大,這和預期很不一致,投入和產出不成正比。另外,信息共享無法實現。如經信委和發改委能實現聯網嗎?不能,因為部門利益難以達成一致。
云計算的三個服務,讓政府部門、企業不用各自重新建設信息平臺,專業公司服務得好,政府和其他企業就可以來購買服務。云計算企業如同一個電廠,使用者直接來購買電就行了。數字城市是為決策者和管理者服務的,智慧城市是為自然人和法人服務的。我們下一步要讓老百姓感覺到城市的衣食住行都方便起來,讓所有法人、自然人不再走傳統路徑,而且能互動起來,這才是智慧城市。
數字城市建設這么多年,很多城市已經形成了固有模式。比如,以前投資500萬元做一個項目,現在有的專業企業告訴你每年提供50萬元就可以了,分十年陸續投入,總數也是500萬元。企業就很難接受了,因為以前設備是自己的,工作人員是自己的,投入的錢由企業自主支配?,F在拿出50萬元卻只能購買服務權。
企業CIO原來帶領幾十號人馬做幾十萬元的項目,現在的云計算就是要革他的命,你說他愿意做嗎?企業能接受嗎?CIO能接受嗎?
我們要教育企業接受這種模式。這個觀念不突破,數字化建設則無法實現可持續發展。
二是模式問題。很多企業常說我做云計算主要就是建數據中心,把用戶的數據都加進來。我就會問他,你的贏利點在哪里?你賣的是解決方案、產品還是服務?只有賣服務才是真正的云計算。
最終的云計算必然會走到專業部門提供服務的模式那里。智慧城市的建設,要看以什么模式進行。如果依然按數字化城市的模式建設,那么就是掛羊頭賣狗肉。政府應把專業化的東西交給專業公司去做,靠云計算服務于法人自然人,才是智慧城市。
三是錢的問題。對于企業來說,與其拿出1000萬,還不如一年100萬,分十年拿出來。今年在杭州要開始兩化深度融合。我們會組織企業的CEO、CIO參加座談,與云計算的企業對接。云計算企業要向企業介紹成功地做了哪些項目,傳統企業按此會節省多少。通過這種方式給CEO、CIO洗腦。CEO來解決做不做的問題,CIO解決怎么做的問題。我們一直強調兩化深度融合。融合的突破口在哪?杭州大概在2009年就提出將來要從三方面推進兩化融合。前十年我們通過數字化模式推進,現在通過云計算來推進。企業未必需要研發隊伍,軟件研發等完全可以由專門企業來做。
以前杭州每年所有部門加在一起有一百多個項目,投入2.5億元,現在按云計算建設,必須有長遠規劃。整個城市的資金鏈大,提供的資金量也會更大。比如,僅平安城市建設就需要700個億。700億對城市是很大的壓力。如何在云計算產業統籌協調利益集團?
云計算產業的建設集團,包括軟硬件、技術網絡,方案集成;協調用戶集團,所有涉及建設的部門統籌協調起來;資金的來源也需要協調,一個城市的龐大資金從哪來,一般是銀行、風投、民間資本。
云計算產業在杭州某些地方依然是零敲碎打。因此必須通過智慧城市建設,把云計算產業率先應用推廣起來,現在不做就晚了。政府做起來了,大企業肯定也會跟進。
最后,加大政府的引導和扶持,政府的財政基金要優先扶持云計算項目。杭州市政府的支持力度是非常大的,每年在軟件和信息服務業上,加上各縣區配套,有1.5億元的項目。政府還有2.5億元電子政務的引導。杭州無具體名稱的規劃,因此要加大宣傳推廣云計算的力度。企業比政府做得好,很多企業都開始在各自領域宣傳推廣,政府也要跟進。
目前杭州市委、市政府也在大力推進智慧杭州的建設。智慧城市是平臺,云計算是技術。物聯網是智慧城市的表現形式。建設智慧城市,是發展杭州市云計算產業很好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