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效率軟件最后總是沒效率?
如果大家和我一樣每六個月更新一次任務管理工具,并深刻地意識到盡管單子上列了一大堆內容,但自己根本就不可能逐一完成;而且這張破紙也沒辦法按時起到提醒的作用——嗯,這聽起來實在是場悲劇。
總而言之,如果大家有此同感,那就必須勇于承認這樣的事實:我們的應用程序將迎來不可避免的失敗。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我們沒能完成自己當初所預定的目標!
任務管理工具之所以起不到應有的效果,是因為它們根本沒有考慮到執行過程中的情境變化。相信大家都有過這樣的經歷,捏著張紙條進了雜貨店、出來時卻忘了買泡菜;或者已經跟某個人聊了半個多小時,才發現最重要的問題還沒問。
除了“待辦事務清單”,任務管理工具還需要迎來更革命性的改變才能真正幫我們按計劃保質保量完成工作。任務管理工具將從由問題到問題的模式轉向由問題到答案的模式。像現在這樣先在應用中記錄一條待辦事務、之后再打開應用查詢還有哪些沒有完成——這簡直就是浪費時間。
任務管理工具即將迎來新的發展階段,在此期間兩大因素將主宰一切,這就是“誰”和“哪里”——而不再只是“什么”。這類數據能夠從日程表中提取,在既定安排的指示下,任務管理工具能告訴用戶怎樣在恰當的時間處理恰當的工作。舉例來說,當我步入本地連鎖超市的大門時,應用就該自動提醒并列出需要購買的貨品;而在我打開Amazon購物主頁時,它則主動提醒我該為妹妹的生日準備禮品。甚至在關鍵性的會議上,它還能把最重要、最具份量的問題羅列出來,免得我因緊張而詞不達意。
任務管理工具令人失望的表現僅僅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但正是這種不夠體貼的設定才使我們本應輕松舒適的“未來科技化”生活仍然跟八、九十年代一樣沒啥突破。我認為這場變革即將來臨,而它將給我們的工作及生活方式帶來深遠而積極的影響。
核子可樂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