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巨頭關閉服務時如何“善后”?
阿里巴巴近日發布聲明,將于8月19日關閉雅虎郵箱的服務,并美其名曰“整體搬遷”。它建議用戶注冊并綁定一個阿里云郵箱以保存歷史郵件,并暫時提供代收取服務。
這樣的善后處理不知道你滿不滿意,但用戶面對曾經熟悉的產品,將要一天天走向終結,除了無奈,就剩下憤怒了。更何況,許多用戶已經將雅虎郵箱作為自己在互聯網上的ID。郵箱一旦作古,隨之相伴的一切資料都要變更?就好像用了多年的手機號,突然銷號了一樣麻煩。
該如何安撫這群忠實的用戶,互聯網服務商該怎么做呢?
1.雅虎Geocities
事件:2009年10月8日,雅虎將于美國東部時間10月26日關閉個人主頁服務Geocities,用戶將無法再進入到GeoCities的賬戶和文件當中。Geocities服務可是雅虎1999年以35.6億美元收購而來的。
策略:付費延續部分功能,提供下載到本地的服務
如果用戶希望搬遷已建立的網站,可以選擇將網站轉移至雅虎網站托管服務(Yahoo!Web Hosting)。選擇一年的服務,每月只需要交納4.99美元的費用。如果用戶選擇保留存儲在GeoCities當中的文件和圖片,用戶可將文件和圖片直接存儲在自己的電腦當中。
其中有一個小細節,一位名叫Jason Scott的檔案專家,在得知該服務即將被關閉后,沒有組織情愿,也沒有組織籌款,而是和他的團隊極力下載這些互聯網信息,來減輕Geocities關閉的影響。從這也可以看出,互聯網服務涉及范圍之廣以及善后的重要性。
適用場景:可能是技術的原因,雅虎那時候提供的服務還比較原始,付費延續部分服務的觀念,早已不是主流,不過可以用于一些比較小眾的網站。下載到本地保存,則已經過時。
2.Google Reader停止服務
事件:今年3月14日,Google宣布在2013年7月1日關閉旗下Reader服務。在Google Reader宣布關閉幾小時后,就有網友在發建立bringgooglereaderback.com的網站,表達他們的不滿。甚至在Google keep服務退出后,還有網友在Twitter上發文抵制。
策略:提供數據遷移服務,帶動競爭對手來幫忙。
Google稱,在未來四個月時間里,對RSS訂閱服務感興趣的用戶和開發者,可以使用Google Takeout(數據打包下載服務)將訂閱內容導出來,遷移到其他RSS閱讀平臺。”
除此之外,Google開發的態度,讓之前競爭對手,轉而變成減少摩擦的潤滑劑,帶來互聯網服務的雙贏。就在Google宣布關閉Reader之后不就,Feedly就聲稱,支持Google Reader用戶“無縫遷移”Feedly服務,同時加速對于產品內容的升級。在幾個月的時間里,就新增300萬用戶。國內“鮮果閱讀”、“網易云閱讀”等也紛紛推出遷移服務。
適用場景:市場份額已經縮窄,但仍有充足的競爭對手。
3.微軟關閉MSN Space
事件:2010年9月28日,微軟宣布在2011年3月正式關閉MSN Space。
策略:與其他優質平臺展開合作,以“媒人”的身份,幫助用戶轉移服務。
要知道,這次遷移涉及3000萬用戶,相當于2012年北京市總人口的兩倍。微軟在選擇關閉MSN Space之前,就已經和Automattic達成合作協議,MSN將于WordPress打通,提供日志、照片、評論的遷移工作。一旦遷移至 WordPress 后,微軟會自動將原 Windows Live Spaces 地址跳轉至新 WordPress 博客,包括所有文章鏈接,并將WordPress作為其默認的博客平臺。在國內,微軟則與新浪博客等博客平臺達成合作協議,推出一鍵搬家服務。
適用場景:有足夠的需求,也有足夠的買主。
4.微軟關閉MSN
事件:由于新型的即時通訊服務帶來的競爭,老態凈顯又回天乏術的MSN,最終被微軟放棄了。2012年11月6號,微軟宣布從2013年3月15日起關閉旗下MSN Messenger軟件。如果Reader只是百萬級的用戶數,MSN就涉及到1億。這樣大的市場,微軟不會拱手讓人,而是采用了交接的形式。
策略:用新服務接棒舊服務,針對不同的市場采取不同的策略。
在以85億美元收購Skype后,微軟就極力將MSN整合進Skype服務,并希望用“微軟賬號”打通不同的服務平臺。事實上,用戶只需使用Microsoft帳戶即可登錄Skype,MSN通訊錄會同步遷移。同時,由于Skype中國與MSN中國業務結構不同,微軟依舊保留了中國MSN服務。
適用場景:企業旗下就有取代舊服務的新產品,對用戶抓大放小,但要把握好時機,不至于太多用戶反感。
5.蘋果關閉Ping服務
事件:2010年9月1日的發布會上,蘋果推出Ping音樂社交服務,作為iTunes功能的一個升級,旨在加強對音樂交流的功能。由于這款服務表現疲態,2012年9月13日,蘋果決定于9月30日關閉它。蘋果稱,“用戶用腳作出了投票”。
策略:保留部分功能,融合進新服務。
在關閉Ping服務后,Ping 社交網絡的藝術家頁面被直接集成進用戶的 iTunes 曲庫,Ping中創建的播放列表將被自動轉換為蘋果的可發布播放列表格式iMixes。
適用場景:由主營業務衍生的服務,停用服務對用戶影響較小。
小結:
當然,我們不想看到以上的策略在未來還會被實踐,但比起無情地被用戶拋棄,企業主適時剝離不良服務,主動采取有效地善后方式,不失為明智的做法。
但拍拍屁股走人,絕非一個負責任的、以服務來安身立命的互聯網企業行為。多一些好的“送客”方式,來歡迎下一撥客人的到來吧。要知道,有時候口碑比佳肴本身更重要。
而對于用戶而言,除了感慨“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外,還要注意備份內容,保護隱私,選擇性地配合“善后”處理,勇敢地去發現更適合自己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