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見中國|超融合未來勢力圖
在寫這篇文章之前,阿明與業內朋友有過多次有關SDS的私下討論與請教。這絕對不是心血來潮而為,而是經過了一段時間的深入思考得出這樣的趨勢分析。
當然,其中的一些觀點可能會令人匪夷所思,但目的只是探討超融合的未來大趨勢。并且以大格局大戰略的方式來探討,不針對某一個技術細節來說,這樣的思路或許有些人不會很認可,甚至可能遭到某些人的反對。
這都沒關系,權當參考,權當探討,百家爭鳴,請允許阿明在超融合領域的言論自由。
超融合未來勢力圖,主要范偉還是針對在中國的情況,以全球的眼光來看待中國超融合的未來勢力圖,這個思路還是有點意思。
好!我們言歸正題,一個一個地梳理。
Nutanix
Nutanix=最早的計算+存儲+網絡的超融合推進者,也是先驅者。
顛覆者的命運往往多桀,超融合是趨勢但Nutanix將成為先烈,最終可能被其他有著企業級IT綜合產品運營實力的超融合品牌供應商收購。***接盤俠:聯想,戴爾其次,浪潮與曙光再其次。
可是有人會說Nutanix不是成功IPO了么,那么未來融錢應該不難了,不缺錢了為甚還要將自己作價賣掉呢?話雖如此,但是之前在2015年傳言CISCO會收購Nutanix,但后面慢慢就悄無聲息了。
這說明CISCO并非真的將網絡、服務器、存儲的戰略關系想明白了,好吧,想不明白就繼續慢慢想,一年不行就十年,十年不行就百年。不過CISCO得好好挺得過百年才行,就像藍色巨人那樣么?
可見,Nutanix還是招人喜歡的,為什么那么多公司沒有真正下手買了它,而是讓Nutanix自己IPO了呢?***的原因在于董事會平衡被賣掉的價格帶來的利潤回報沒有自己IPO融資繼續經營帶來的回報大。
投資人看重的是利潤回報,而不是產品前途。
不過,現在Nutanix野心不僅僅是超融合一個方面了,也在企業級關鍵業務領域開始動作,未來勢必會去蠶食EMC、IBM、HPE等等企業級IT廠商的份額。
但是,別忘了,大家都在進化,未必Nutanix這個超融合明星的進化速度就可以超過所有的人。
因此,Nutanix雖好,最終似乎也逃離不了自己的宿命,大家看看全球創新技術公司IPO之后再被收購的例子多了去。同時Nutanix本身無法在硬件創新方面獲得足夠的動力來匹配自己的超融合軟件的快速發展,只能削足適履與多個硬件廠商合作,這本身就明顯制約了Nutanix很難做大或超越企業級IT傳統大廠。
Nutanix如何從中得到更好的機會,那就得看Nutanix掌門人與董事會的眼光了。正所謂:錢多錢少是一回事,有沒有未來又是一回事。
戴爾
戴爾+EMC=強存儲+強計算=未來超融合之路剛開始。
對于戴爾來說,在全球超融合戰略本就準備了三條戰線,都是大家熟知的內容,包括:基于Nutanix組合的超融合XC系列、基于EMC組合的超融合和基于VMware組合的超融合系列。在中國,戴爾主要聚焦在基于Nutanix組合和基于VMware組合。
不過,這些都是當下的超融合戰線,未來如何呢?
戴爾是一個全球性的公司,每一步前進看的不只是當下的得失,而是看到未來5-10年的目標與方向。
戴爾與EMC的結合,很多人認為這是戴爾想加強自身企業級存儲的實力,其實遠遠不止于此。戴爾的真正目的是在開啟一個超融合大戰略的未來之路。
戴爾強大的計算戰線加上EMC強大的企業級存儲戰線,一旦形成有機的融合,不僅是超融合技術與平臺上的***融合,更大的還在于商業模式的融合。
因此,在未來超融合的版圖上,戴爾已經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華為
華為=網絡+計算+弱存儲,但存在決策與技術產品研發戰略不明朗。
對于超融合的方向,雖然華為構建了自己的產品線和解決方案,但是,華為沒有真正意義上對超融合下***功夫。根源在于華為沒有看清楚超融合的未來與真正的方向。
華為雖然存在這點短板,但是華為強在不管是網絡還是計算基礎已經比較牢靠,只是存儲方面相比業界大佬還有差距。
特別在網絡方面華為已經被公認可以挑戰CISCO的全球性企業,即便在高端交換機領域還是有那么一點差距,但已經做得非常好了。
在服務器計算領域,華為緊跟市場節奏,已經具備了自己的話語權。
在存儲領域,華為還在繼續努力,相比EMC、HDS等國外企業級存儲前輩來說華為還是存在著技術穩定性和長期驗證的一定差距。但是,只要華為可以在企業級存儲領域一如既往地大投入,相信可以打開一個自己的新格局。
照這樣的發展趨勢下去,一旦華為對超融合的未來看清了方向,那么華為將會成為所有超融合廠商未來的勁敵。
HPE
HPE=計算+存儲+網絡,高層決定其超融合命運。
HPE在計算、存儲、網絡方面都具備非常強的積累和實力,并且在超融合方向上也在探索,但HPE全球高層“立場不堅定”勢必會影響大戰略,其未來戰略難以觸及超融合最有價值的部分。
HPE也發布過超融合產品,但是,我們在中國市場上對于HPE超融合產品卻知之甚少,原因在于HPE對超融合的認知沒有其對存儲、網絡、計算的單獨認知那么深入。
處于全球服務器營收***的HPE,當然更在乎企業級IT市場地位的重要性,在存儲領域借助3PAR的平臺,也具備很深入的行業影響,網絡方面HPE并不弱于對手,在企業級用戶網絡領域的應用上綽綽有余。
只是未來的世界,真的是一個超融合的天下嗎?HPE還是非常猶豫,也非常懷疑。不能從大戰略上看到這點,只是依托一個兩個產品系列就像打天下的想法未免有些遺憾。同時,HPE中國業務主要隸屬于新華三集團下紫光華山,所以HPE中國的超融合未來更多會受到新華三集團的戰略影響。
不管怎么說,HPE技術儲備是足夠的,只是在超融合領域的戰略把控上已經略顯落后,這點,不知道HPE后面到底會怎么想?
新華三
新華三=網絡+弱計算+弱存儲,更需要積累再出發。
新華三的出現,對中國企業級IT行業實屬一個驚喜。一是玩家又多了一個,二是還可以牽制華為這樣一家想獨大的趨勢。
只是目前來看,新華三自身在網絡、計算、存儲方面即便有了豐富的產品線,但是還是缺乏對于計算和存儲的長期技術積累。
新華三依托資本力量的推力,正在計算和存儲領域發力,但這都是企業級IT的細分領域作為。在超融合方面,新華三即使看得清楚,但投入遠遠不夠。
關鍵在于需要一個強大的“組合”才能成就未來的超融合世界,這個方面新華三其實想得也不夠深入。更多的想法還是放在了具體產品線的具體市場深入方面,未來怎樣,誰說得清楚。
當然了,萬一超融合也只是一個肥皂泡呢,誰能斷定超融合就是未來呢?
可能許多企業級IT廠商在超融合方向上并沒有清晰的未來大戰略與大框架,也是受到這些問題的干擾,因而對于超融合的投入還是遠遠不夠。
對于超融合產品、商業模式、團隊等等的融合形成一個統一的體系,這樣才能具備未來的真正競爭力。
要知道,這個世界真正在走向融合,如果不盡快轉變思路,恐怕未來的日子會更加緊迫。
IBM
IBM=強計算+弱網絡+弱存儲,更需開放再開放,未來可能成為超融合領域的軟件平臺商。
每次提到IBM我們都會習慣性地說這是一個百年企業。作為一個百年企業,IBM技術儲備不用說了,不管是硬件還是軟件。
但是IBM的成功在于占領了企業級IT的頂端,就像食物鏈的頂端一樣,習慣了高品質高要求高回報的高端用戶的環境,一旦要去突破新的領域就顯得有點心不在焉。
開放開源IBM提了也不是一年兩年了,但是IBM真正開放的是什么呢?
給華為開放了其管理,但華為每年要支付巨額的咨詢費給IBM。
IBM如果真的想在在超融合領域獲得自己的一席之地,恐怕早就缺失了關鍵的組件,x86已經賣給了聯想不可能再收回了,要不然,就讓IBM回到大機時代。雖然大機時代的超融合也是一種融合,可是那是封閉的超融合。
因此,IBM只有一條路可以在超融合領域站住自己腳跟,那就是繼續鍛造一個屬于IBM特色的超融合軟件平臺。
或許IBM早就不看重這一切,因為IBM要的是認知計算的未來,認知計算可以吃掉超融合的一切,如果那能真的如愿的話,IBM還有100年可以活得很滋潤。
Oracle
Oracle=服務器+存儲+網絡,強調自我,過于封閉,強調云化,弱化了超融合的方向。
Oracle強大的地方實在太強大,數據庫、一體機然后還有針對IaaS的產品等等,因此Oracle的服務器和存儲都是為其自身體系架構下的設計與考量更多。
超融合絕對不是Oracle的未來方向,一旦超融合真的可以成為一個大方向的時候,Oracle也會在自身體系上去權衡如何融入超融合的思路,因此Oracle最多在后面被動接受超融合,而不會主動發展超融合。
如此說來,Oracle不看好的超融合未來不知道最終會影響Oracle的未來嗎?
有人可能會說了,不是還有數據庫一體機么。只是現在的數據庫一體機Oracle做得非常***,這與超融合卻是兩碼事。
因此,從一開始,Oracle就看不起超融合,也無心超融合,Oracle的勁敵現在是一個叫SAP HANA的高手和一個叫AWS的大拿。
微軟
微軟=無計算無存儲無網絡,強調軟件平臺商方向不偏不離,未來在超融合領域可以直接與VMware進行PK。
微軟的特色當然在于軟件,雖然也嘗試SurFace這樣的硬件組合,但是微軟依然沒有忘記強化自身軟件的影響力。
另外,在計算、存儲、網絡硬件領域微軟不會嘗試的了。畢竟習慣了這么多年這么多年以來的軟件授權商業模式,看看每年微軟的財報大家都可以明白的,軟件巨人怎么可能為了超融合硬件去付出呢。
既然微軟在服務器操作系統上有著自己的一席之地、在數據庫領域也同樣有著自己的一席之地,虛擬化軟件方面也一直與VMware你爭我搶。按照這樣的邏輯與思路來分析,微軟未來在超融合世界領域的***角色就是充當一個軟件平臺提供商。
VMware
VMware=未來超融合軟件平臺商。
進一步擴張VSAN,超融合軟件平臺大放異彩,但時刻提防微軟的奇襲,還有IBM的調轉槍頭再來戰。
不過,VMware在超融合領域的努力比微軟走得更為積極,即便微軟在技術儲備與創新研發上并不弱于VMware。因為積極進取,所以VMware就真的有所取。
目前與眾多服務器廠商合作,推出了針對VSAN的參考設計架構方案。在此基礎上,VMware下一步將會深入到超融合的具體行業推進上。
當然,也只有行業用戶應用廣泛了,才能說明一切,才能證明VMware的超融合價值所在。
聯想
聯想=計算+弱存儲+弱網絡,在超融合試水已經讓聯想看到了超融合的未來方向,就看其決心到底有多大了。
因而聯想有望成為未來超融合產品的主流供應商,成為如聯想服務器一樣的角色。只是現階段,聯想需要解決的兩件大事情,一個是如何構建自己強大的企業級存儲陣營,一個是如何強大自己在網絡領域的實力。
在網絡領域的戰略合作,依托博科和Juniper可以逐漸幫助聯想獲得新的創新力。
但是,在存儲領域,至今還是一個秘密:聯想到底會如何發展自己的企業級存儲呢?現在我們看到的聯想企業級存儲上的作為與積累還遠遠不夠未來的發展儲備,這不僅會關系到聯想企業級IT細分領域的發展,也同樣會影響到聯想在超融合領域的未來發展動力。
只有懂存儲、懂計算、懂網路,三者的強大才能鑄就超融合的未來強者。想要成為一個未來主流的超融合供應商,聯想需要把這些方面都得想得徹底明白才可以。然后可以借助資本力量加速發展,縮短自己與競爭強手之間的距離。
說句閑話,要是在Nutanix的2016年9月30日IPO之前將其收了該是多么美好啊!相信聯想的高層不是沒有想過,只是時機不算成熟罷了。不過,買Nutanix比買富士通的電腦應該對聯想來說更具有未來價值。
浪潮
浪潮=計算+弱存儲+弱網絡,無心超融合,成為未來超融合產品基礎供應商。
目前浪潮在研發領域有所投入,主要也看到華為在企業級IT技術領域的投入與儲備,似乎也想通過一定的資本投入,組件一個強大的研發隊伍,來推動自身產品與方案的創新。
不過,這條路非常艱辛,看看華為在存儲、服務器、網絡研發領域的投入就容易知道其中的難度。雖然前景十分美好,但是要看到5-10年以后的路,浪潮不得不下更大的研發賭注,希望可以堅持這樣擴大下去。因此我們也看到浪潮與思科的合資舉措了,網絡方面浪潮在努力,但合資的方式能帶來多少技術的積累,需要大家繼續關注。
遺憾的是浪潮并沒有對超融合看得十分清楚,更多還是看當下的計算和存儲的細分市場規模與份額。如何組建強存儲、強計算與強網絡的融合戰略,浪潮似乎關心不夠。
因此,在未來超融合的世界里面,浪潮可能就會如當前做服務器、存儲一樣,成為一個超融合的基礎供應商。
不過,作為超融合技術的跟隨者,也難于在超融合的世界里面獲得真正的創新與影響。就事論事,浪潮其實更在乎的是當下的市場規模與品牌效應,未來如何,慢慢說有何不可。這也無可厚非,做好當下這點也不錯。
曙光
曙光=計算+存儲+弱網絡,有心超融合,成為未來超融合產品基礎供應商。
成為在這個領域的后來者,也沒什么不好,因為這樣做也是一種規避風險的方式。
說到曙光,就不得不提到國內的無數服務器廠商友商,因為他們在計算領域的策略太相似了。有對手的存在,那是一種實在的存在,不是虛無的存在,這是好事情。
超融合能否成為未來,2016年之前,相信不止曙光無心于此,還有很多企業級IT廠商無心于此。2016年,曙光發布了自己的超融合一體機,終于開始了超融合領域的開拓進取。
人有我就有,那只是一種市場行為的跟隨,不是從大戰略大框架的角度出發,所以很難獲得未來超融合世界的主動權。
曙光在計算領域有了自己的積累,存儲也有一定積累,雖然相比全球企業級存儲巨頭還有很大差距,但是有積累比沒有積累要好很多。
另外,曙光與VMware有著戰略合作,未來在超融合領域VMware的崛起勢必也可以帶動曙光成為一個大家意想不到的玩家,不是沒有可能哦。
所以,我們后面還得看看曙光的超融合之路有沒有可能走得更有特色一點了。
超融合初創
國內超融合軟件平臺初創公司=超融合生態體系的填補者和推動者。
最終他們將被強勢的VMware和微軟給邊緣化,即使這些超融合初創公司可以成為超融合領域的主流技術平臺供應商,也很難成為獨立品牌,最終被其他超融合產品供應商收購,或被殘酷的市場競爭淘汰出局、甚至倒閉。
不想成為Nutanix未來同樣的命運,只有盡早成為主流的超融合軟件供應商,搶奪VMware與微軟的市場先機。那么,這樣的機會,只能留給在資本層面強大,研發隊伍富有創新技術積累與傳承的公司。國內這樣的公司有嗎?有的,這里就不點名宣傳了,我們拭目以待不是更好么?
插播特別說明:以上對于廠商在存儲、計算、網絡領域的強弱評判主要針對整個業態友商的整體情況,屬于阿明個人的觀察與感受。本文純屬觀點探討,不涉及任何廠商的品牌宣傳和市場推廣目的,或有不足或不全面的地方,大家可以在文末評論留言、批評指正。任何廠商請勿將阿明的觀點作為市場或品牌宣傳的依據。
小結
總之,世界無論在什么時代都是大格局大趨勢決定小格局小趨勢,不管怎么變化都離不開大格局大趨勢的框架。超融合的發展依然如此,在大格局大趨勢下如何玩轉自己的小格局小趨勢,這應該才是正確的發展思維和方向。
顯然,那些只顧眼前業務不看方向與未來的廠商,只能成為跟隨者;那些愿意看未來,勇于創新實踐的廠商,往往可以成為某個或某技術領域的主要玩家和***。
因此,我們對于超融合的認識需要從未來的方向來看待,從大戰略大趨來分析。但是有一點需要大家重新對超融合進行更深刻的認知:超融合不僅僅是產品的超融合,更是團隊、生意模式的超融合。
最初可以拼超融合技術創新、拼超融合戰略把控、拼超融合生態完善,但越是發展到后面,超融合拼的卻是團隊、生意模式。
另外,阿明還有幾句話送給國內的聯想、浪潮、曙光等在服務器、存儲、網絡不同領域有著不同程度專注的廠商。其實,如果未來真的可以被他們看清楚了,這些廠商的發展機會遠遠大過其他廠商。原因在于他們的包袱輕一些,擔子也輕一些,一旦可以掌控好超融合“軟件定義”的核心,那么順之為軟件匹配創新型的硬件架構與支持,對于他們來說還是相對容易一些,畢竟他們都具備服務器等硬件制造的經驗。
因此,這樣的戰略與戰術才是超融合最***的結局,這也是Nutanix無法企及的目標,也是超融合發展的真正目的,即真正的軟件定義加上創新型的匹配硬件堆棧,構建一個用戶最想得到的超融合未來。
當然了,這些設想的前提是,這些廠商可以看到超融合發展的重要性,可以為未來3-5年提前布局和付出,誰能提前做到這點,誰將成為中國超融合市場上的未來霸主。
【本文是51CTO專欄作者阿明的原創文章,轉載請通過阿明微信聯系本人(微信公眾號:dostor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