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點鐘無眠區塊鏈”群熱度未減,BATJ等互聯網巨頭們紛紛秀出自家的區塊鏈布局,投資人們由持幣觀望到探路上車,一股焦慮、狂躁的氣息在創投圈蔓延。今年區塊鏈有何魔力讓人三點鐘夜不眠?又將會在未來世界扮演什么樣的角色?站上風口之后會不會迅速墜落?復旦大學管理學院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系教授、復旦EMBA授課老師凌鴻對這些問題向澎湃新聞進行了解讀。
一、“空氣幣”不算區塊鏈運用,“區塊鏈”到底是什么?
它事實上由兩個看似格格不入的詞語組成——“區塊”和“鏈”,它由英文中的“blockchain”直譯而來。用專業術語說,區塊鏈是指通過分布式結點共識算法集體維護一個可靠數據庫的技術方案。在這個技術方案中不存在中心結點,且能保證數據的安全和真實。
區塊鏈并不是新鮮事物。2009年比特幣網絡系統誕生,其應用的底層技術就是區塊鏈。但區塊鏈概念的爆發是在2015年前后。凌鴻表示,2015年美國硅谷有了相關投資,2016年,他開始把這個知識點納入到EMBA課程中,轉眼到了今年,區塊鏈已經從當時的一門普通知識點發展成熱點話題,EMBA學員參與話題的討論度也空前高漲,“現在如果你不知道區塊鏈,就OUT了,但大多數人其實是‘既懂又不懂’,會有人問買幣算不算投資區塊鏈?”
對于當前的區塊鏈狂熱,凌鴻認為不排除炒作的成分。部分投機者仗著比特幣漲到上萬美元,忽悠機構和個人投資者投資自己研發的代幣,“譬如自己手中持有代幣,在ICO(代幣融資發行)后迅速做盤拉高,再在高位出逃套現”,這種空有理論而沒有價值的幣被稱為“空氣幣”。
凌鴻表示,ICO之所以在去年9月被監管部門叫停,就是因為很多“不確定性”——在國內做區塊鏈技術目前沒有門檻,沒有人評價究竟誰有資格做;發行規則由項目方自己操控,也不需要工商部門通過或律師事務所簽字;數字交易所也不是完全中立的第三方;部分交易是“幣幣交易”,不涉及人民幣交換,金融監管部門也難以介入。如果ICO能夠跟IPO(首次公開募股)一樣,經過官方審核方能融資,交易相對公平,那可能結果會不一樣。
“ICO本身是一種創新,但是要判斷究竟有沒有價值,真的很難。發ICO然后炒幣賺錢能叫應用嗎?說句不好聽的,應該叫騙人吧。”凌鴻教授坦言,目前還沒有出現真正落地的具有革命性的區塊鏈應用。
受制于監管,眼下幾乎所有做區塊鏈的團隊都堅稱自己做的是“無幣區塊鏈”,沒有幣,這個系統還會照常運行嗎?凌鴻表示,中本聰(比特幣的開發者兼創始者)起初也沒把比特幣當成錢幣,但后來人們認定比特幣有價值,采用法幣去兌換,才演變成所謂數字貨幣。所謂代幣(token),其實也可以稱為積分、籌碼和點數,它是交換過程中的一個尺度。比如每做一次慈善,可以積分1分,這種慈善分不能換錢,只能在自己需要幫助的時候消耗這個分數。因此,即便沒有幣,區塊鏈也照樣存在。
二、去中心化狂想曲,區塊鏈的最大魔力在于它能構造一個去中心化的不可篡改的賬本。
凌鴻稱,區塊鏈是記錄所有人交易的賬本,一定時間內就會形成一個區塊,打上了時間戳,最終連成一個總賬。所有人都記賬,誰也不能篡改。區塊鏈的這個特性使得它在未來的應用中充滿想象。
譬如在共享理念下打車服務中應用區塊鏈,系統就可以自動匹配乘客的需求和司機的路線,那么就不再需要滴滴和美團這些中間商的存在了。再如在土地私有的國家,把土地區塊鏈化,那么所有人都能知道一塊土地是誰的,土地管理局的職能也就減少了,大大降低管理成本。
假設把法幣用區塊鏈技術發行,也就是發行數字法幣,可以大幅減少交易成本,因此很多跨銀行間的清算系統開始應用區塊鏈來解決。早在2015年,IBM就在推廣使用區塊鏈技術,實現在沒有銀行或結算方的情況下,實時轉賬或支付,節約交易成本。
“使用區塊鏈可以點對點交換,而當今的清算系統下,客戶之間的轉賬,需要銀行晚間清算??缧匈Y金結算是個涉及多家金融機構的問題,特別復雜。但如果用區塊鏈的聯盟鏈,轉賬會在兩個結點之間及時完成,就不需要晚間清算了。”凌鴻描述道。
凌鴻認為,現階段對區塊鏈最大的誤解,或者說很多“偽區塊鏈”項目就是“偽”在只提區塊鏈的一兩個特性,但不具有區塊鏈的基本架構,比如發代幣。一些ICO項目,根本沒法做到像比特幣系統一樣穩定和去中心化。
針對眼下一個比較熱門“區塊鏈養雞”項目,凌鴻也有質疑,“說這個雞的實際狀況,都是雞場說的,只能確認在虛擬空間中沒有錯,但不能證明雞場沒有造假。只有設計系統讓雞‘自己說’,而且還是‘被動說’,這些數據才有意義。”
三、取代不了銀行的原因區塊鏈也存在瓶頸。
凌鴻稱,一個商家如果建了基于區塊鏈的積分系統,很可能發現自己的用戶數量到達一定上限之后,系統運作效率大大下降,“隨著區塊鏈用戶的大幅度增加,區塊鏈系統的運營效率必然會下降”。
事實上,業界也曾質疑,區塊鏈記賬占用大量電腦存儲,會不會造成資源浪費。比如早在2016年2月,時任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就曾經就區塊鏈應用于數字貨幣對外公開表示過,區塊鏈占用資源還是太多,不管是計算資源還是存儲資源,應對不了現在的交易規模,未來能不能解決,還要看技術的發展。
受制于效率瓶頸,區塊鏈目前既不能代替銀行,也不能代替支付寶。要跨越這個瓶頸就需要建立“智能合約”,類似于在區塊鏈中形成一種機制,用“部分確認”代替“集體確認”,從而提高效率,但這需要技術革新。
在凌鴻看來,依照當下技術演進的速度看,可能這也不會是很大的問題。“以前存文檔在磁盤上,稍微大點的文件都不敢存,現在還有誰考慮這個問題呢,T級存儲容量的硬盤太多了。”
也有人會提出,在區塊鏈發展后是不是不需要銀行,不需要央行?凌鴻認為,這個結論很顛覆,但這已經不僅僅是技術問題,而是涉及到社會認同、價值觀、文化、法律法規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