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裁員,有人拿了100萬?背后有個大問題,希望你能看明白
今天,很多人關注了甲骨文裁員的大消息,而且盛贊外資很厚道。
5月7日上午,甲骨文召開了面向全中國區的電話會議,宣布公司進行業務調整,所以裁員了。
此次主要裁撤的是甲骨文中國區研發中心(CDC)相關人員,首批確認裁員約900余人,而整個CDC共約1600人,意味著首批裁撤人員數額達到近六成。第二批裁員將在7月進行,最終甲骨文將關閉CDC。
而在相關論壇和網站上,大家比較關注的是甲骨文的員工到底能拿多少補償。
01.根據在脈脈的相關留言,賠償標準是一致的,為N+6。
2008年《新版勞動合同法》實施后,N的計算標準為最近12個月的月平均工資,不超過當地月平均工資的三倍,每滿一年按照一個月計算,不滿半年半個月計算,超過半年按照一個月計算。
2008年前在職的員工,N的計算沒有三倍當地平均工資的上限限制。
而根據相關資料,甲骨文中國研發中心成立于2001年,距今已經走過個18個年頭。
北京市2017年職工年平均工資101599元,月平均工資8467元,而2018年職工與平均工資還未公布,所以本次補償標準將按照月平均8467元計算,3倍 25401元來執行。
那補償能拿多少錢呢?看幾個舉例:
1、2008年之前入職甲骨文
若一個員工2001年就進入甲骨文,那補償標準為2001-2008年的月平均工資,乘以7,且沒有上限。
記得2001年能在外企上班,當時幾千塊的月薪就算很高了,2008年,社平工資大概是月工資3726元。所以這7年就算逐步漲工資,補償就按照10萬元計算。
2008-2019年,月平均工資3倍上限,25401*11=279411元。
假設,2019年月工資為5萬元,那補償應為10+27.9+5*6=67.9萬元左右。
如果2019年工資達到12萬元,那補償應該為10+27.9+5*12=97.9萬元。
2、2008年之后入職甲骨文
2008-2019年,月平均工資3倍上限,25401*11=279411元。
假設,2019年月工資為5萬元,那補償應該為27.9+5*6=57.9萬元左右。
如果2019年工資達到14萬元,那補償應該為27.9+5*14=97.9萬元。
所以,甲骨文員工拿100萬補償,完全是有可能的,取決于三個條件:
- 入職時間是2008年之前,還是2008年之后,計算方式不同。
- 目前的月工資。
- 許諾股票期權的部分是否還有效,流傳的文件顯示,一般在6月份到期可以到手,但5月底被要求離開,無疑意味著股票承諾成了泡影。
據了解,對于這一賠償方案,有些部分員工并不滿意,但甲骨文公司表示,若不在規定期限內完成簽字,則此后賠償額度將減少。
確實,已經合法解除超過了N+1的,算是比較合理了,后期拖延下去,反倒可能拿不了那么多了。
對于這個補償,我表示很滿意,但是我不是甲骨文的員工,只有羨慕的份了。
甲骨文裁員背后還有一個要關注的就是,看似穩定的大公司裁員和壓縮越來越常態了,除去大環境和科技進步不說,有些事情你不得不了解:我們曾以為自豪的工作,曾以為可以安穩走到退休的工作瞬間都可能失去,如果你隨時都有穩定的收入,那一定不會對未來擔憂。
事實上,每一個面臨被裁員的人,不是因為懶惰,也不是因為不努力,而是他們以為,我付出時間和精力,用勞動力換取金錢,能一勞永逸的永遠干到退休。
他們都錯了嗎?確實錯了,錯在把自己的人生押注在一家企業,一個職位上,看似一勞永逸的職位,其實滿是風險和危機。
因為人人都有被裁員的可能,裁員這個事情,從來都沒有停止過。
裁員永遠在路上,也永遠不會停止,回歸我們自己本身,面對這樣的行業環境,我們應該關注什么?
去年,水木清華有一個帖子,主角是一個三十八歲的中年人,在這個冬天失業了,拿了40萬補償。
突然被裁員,男主傷心、受不了、對未來充滿了擔憂,還好調整心態,準備自己創業,實在不行降薪一半去同行的公司。
而很多吃瓜群眾只關心男主拿了40萬那個數字,卻從來沒關心過錢的問題。
沒錯,我們應該關注的就是錢的問題。
03.曾經看過一個關于錢的定義,當我們自己不工作的時候,或手頭失去工作的時候,還可以讓自己和家人衣食無憂的生活下去。
我們很多人都是靠工資生活的,可世事難料,也許你今天收入過萬,明天就可能突然收入為0,還不上信用卡,陷入生活難以維系的局面,你該怎么辦?
《富爸爸窮爸爸》這本書中提到一個經典模型——ESBI模型。它清晰的解釋了賺錢的四種模型,以及什么才是用更高級的賺錢方式。
其中,雇員模式是典型的拿時間換金錢,風險看似小,實則存在年齡風險和系統性裁員風險。
比如,在一個公司,工作10年的老員工,月薪3W已經到頂了,但是同樣能力的新員工可能只需要一半的工資。所以年級越大,被裁員的風險越大。
同理,如果經濟向好,行業發展快,市場需求旺盛,你就容易找到工作,反之經濟下行,或遇到行業衰落,往往就難以謀求到一個好職位。甚至都有被壓縮的風險。
一句話,一輩子想安安穩穩做個打工者,在現在這個快速發展的時代,變得越發不切實際。
而高明的就是投資者的模式,不管你處于哪個象限,都應該具備投資人思維模式,有意識的增加自己的被動收入。
被動收入有房租、股息、理財收入等等,不需要依賴你的工作,自動產生的收入,所以被動收入也叫“睡后收入”,即,即使你在睡覺,收入也在不斷增加。
所以我們在簡單機械重復每天工作的時候,是否真的分析過自己應對外界變化的能力,如何才能增加自己的“睡后收入”,實現不工作也能支撐穩定的生活。
否則,一旦外界環境有變,突然沒了工作,你就會陷入掙不到錢的窘境中。
04.如何擁有穩定的“睡后收入”?
1、收入多元化
當你走向中年的時候,要學會理財,學會投資,要讓你的收入除了工資,還能有其它渠道的收入。
2、成為斜杠人才
除了工作日常需要的技能外,還要逼著自己多提升自己的技能,拿得出手的技能并不是說有什么高人一等的能力。英語口語、寫作、品牌策劃、數據分析、修理電腦、換燈泡…..都是這樣。
所謂藝多不壓身,培養幾個除工作之外的技能,也能提高抵御風險的能力,把收入不要全部押寶在工資收入。
斜杠給你帶來的,不僅僅是一份收入,而是一種安穩和生活方式。
3、重視健康
很多人看中拿命換錢,認為年輕身體可以扛得住,不斷給自己的身體加杠桿,熬夜、加班、通宵,殊不知這些都是提前透支了自己的未來。
如果不能重視健康,就會陷入年輕時拿身體換錢,年老的時候拿錢換命,何況,年老的時候未必有那么多錢。
那些懂得節制自己欲望的人,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的人才能走得更長遠。
4、自我管理
人到中年,趨勢不可改變,很多地方是競爭不過年輕人的,不要不切實際的認為自己還能年薪百萬,還有更多的機會,中年出眾的畢竟是少數,大部分人中年之后能維持生活就很不錯了,所以要做好自我管理,不要輕易給自己加杠桿,增加負債率。
這操作可能過去十年比較可行,現如今的環境下,建議做好自我管理,不能盲目的給自己加杠桿,增加負債率,因為風險處處都在,萬一扛不住了呢?
5、控制自己的欲望
控制自己的欲望,我們常說夢想要有,萬一要實現了呢?如果實現不了也不必自怨自艾,不去攀比、不去抱怨、不去生悶氣,更多的是要懂得控制自己的欲望,接受自己的一切。
如果向上看多了別人的優越而心累,那不妨多向下看看不如自己的人緩解下心情。
05.特別喜歡一句話: “那些曾經困擾過你的問題和焦慮,如果你不正面沖撞它,擊破它,它們就會在你30歲、35歲、40歲、45歲的時候,卷土重來。并且一次比一次兇狠,而你卻一次比一次無力。”
危機一直都在,趨勢一直在變。承認吧,我們80%的焦慮根源,是因為收入不夠,如果你能提前規劃,做好應對,當這些問題和焦慮襲來的時候,不至于那么焦躁和不安。
萬一真的陷入流動危機中,也不要放棄放棄和失去信心,人生很長,總有起起伏伏。
就像莎士比亞在《麥克白》里所說:黑夜無論怎樣悠長,白晝總會到來的。
行動起來把,別讓那些問題和焦慮,在你越來越無力應對的年紀,變得越來越嚴重。
作者:我是陳大頭,來源:我是陳大頭(Chan523777),每個人都有一個故事,寫說到心坎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