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Chat美國禁令被中止背后:美國企業(yè)也想要30分鐘響應
本文經AI新媒體量子位(公眾號ID:QbitAI)授權轉載,轉載請聯(lián)系出處。
軟件微信,有意料之外的硬底氣 。
一個月以前,有一些在美國的朋友紛紛給國內親友留下自己的郵箱。
他們正在做最壞的準備,如果不能使用微信,人們或許不得不退回到10年前——通過電子郵件進行交流的歲月。
幸運的是,2020年的世界,雖然有些倒退,但美國華人,通過自己的努力守住了一城。
9月18日,美國商務部宣布,根據特朗普總統(tǒng)8月6日簽署的行政命令,美國將禁止與移動應用程序WeChat和TikTok有關的交易,“以維護美國的國家安全”。

正在美國用戶紛紛檢測自己的WeChat使用是否依然正常時,9月20日,美國加州一名地方法院法官簽發(fā)臨時禁令,緊急叫停美國商務部針對WeChat的禁制令。
一句話,盡管未來形勢還沒有完全明朗,但目前美國用戶,仍然可以正常使用微信,包括聊天和轉賬功能,都不受影響。
大量個人用戶和企業(yè),都因此獲得心安。
華人維權和“社會信任”
在美國和中國都廣受歡迎的日裔美國政治學教授——弗朗西斯·福山,或許會把美國用戶擁護捍衛(wèi)使用自己微信的權利,納入到研究之中。
美國華人群體以勤勞著稱,他們的平均收入要高于白人。福山在名著《信任:社會美德與創(chuàng)造經濟繁榮》一書中說過,美國華人群體以勤勞著稱,重視子女教育,這讓他們很容易取得個人層面的成功。
但是由于其信任是建立在家族和血緣基礎上,最多擴展到老鄉(xiāng)群體,很難發(fā)展到橫向的“社會團結”,這影響到華人群體在政治上的表現。
但這一次,“美國微信用戶聯(lián)盟”的抗爭,多少改變了人們對華人群體的刻板印象。
美微聯(lián)是這段時間內臨時組建的民間組織,核心是華裔律師群體。在美華人律師朱可亮已經在美國作為執(zhí)業(yè)律師20年,他是最早注意到特朗普“總統(tǒng)禁令”涉嫌“違法違憲“的律師之一。
在一個有179名華人律師微信群里,認真而充分的行動被迅速展開。包括朱可亮在內的5名律師,成為訴訟行動最初的核心。
在中國社交媒體上,這一為維權運動募捐的帖子,也被瘋轉。
短短一個月,“聯(lián)盟”不僅組建起來,也付出艱辛努力,用有效的法律行動捍衛(wèi)自身權益。
在美國,WeChat有數百萬用戶,如果WeChat被禁止使用,不僅影響到這些華人和中國國內親友的交流,他們的日常生活也會受到嚴重影響。
正如加州地方法院法官在判決中所稱,8月6日的總統(tǒng)令和9月18日美國商務部的“實施細則”,明顯涉嫌違反憲法第一修正案。
而華人群體,正是為了自己的“政治權利”團結起來,為了自己的權益而抗爭。
這次華人的維權,是一種有標志性意義的“政治行動”——他們不再沉默,也走出自己家族利益的小圈子,團結起來。
在美國華人的歷史上,這樣的團結頗為罕見——為了自己的交流和言論自由權而采取的行動,可以說或是美國華人一次重要的“覺醒”。
福山認為,這種橫向的社會團結,不僅是社會經濟繁榮的必要條件,也是一個社會應對疫情這樣的公共衛(wèi)生危機所必不可少的。
而WeChat事件,展現的就是這樣的橫向社會團結。
美國企業(yè)的“反叛”
雖然普及度比不上中國,但WeChat在美國——尤其是在華人群體中,也越來越成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
除了普通人的日常交流外,微信支付也正在幫助美國企業(yè)獲得商業(yè)增長。
零售業(yè)巨頭沃爾瑪在中國的業(yè)務,有30%的貿易額來自微信。
微信支付是這家“傳統(tǒng)企業(yè)”,實現轉型的重要支撐。還有星巴克,在過去兩年,星巴克加速了在中國的擴張。相當長的時間內,星巴克都拒絕微信和支付寶這樣的電子支付,而其市場表現,一度有所徘徊。
同樣處在“升級過程”的還有耐克,在這家運動巨頭的數字化轉型中,微信是其重要合作伙伴。
所以在8月份傳出特朗普要“封殺微信”的消息時,幾乎令人難以置信。這種“不可能”背后,正是微信潤物無聲雨的力量——微信已經成為大多數人生活的一部分。
有人在網上拋出那個足以讓蘋果公司CEO庫克失眠的“二選一”問題:
如果蘋果手機不能使用微信,你是選擇微信還是蘋果?
即便對絕大多數中國“果粉”來說,微信可能都是必選項。
蘋果公司的第三財季,大中華區(qū)收入為93億美元,占總收入的15.6%,這絕對是不能忽視的重要比例。
有據可循的是,特朗普總統(tǒng)行政令下達5天后,8月11日,蘋果、福特、沃爾瑪、迪士尼、寶潔、英特爾等十多家公司的高管就與白宮官員通話游說。
微信是否“威脅美國國家安全”,并沒有明確的證據,但是禁止微信,會威脅到美國企業(yè)的“安全”,卻是注定的事實。
事實上,特朗普在過往的講話中,也經常表示看重美國企業(yè)的利益和美國就業(yè)率——這也是美國“國家利益”的核心所在。
更多的影響,還可能不是數據可以直接呈現,因為體現在更深的工作習慣層面。
以舊金山一家Rothy’s鞋業(yè)公司為例,這家公司的領導團隊在美國,但是他們有500多名的東莞員工莞,微信從一開始就是這家公司溝通生意的關鍵工具,現在也是他們和中國員工溝通的重要渠道。
“如果你想讓人在一天中的任何時段都能在30分鐘內回復你,那就使用微信。”
“30分鐘”是美國企業(yè)主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喜歡使用的時間概念。對習慣使用電子郵箱溝通的人來說,這樣的“響應速度”,幾乎是革命性的。
就像Rothy’s鞋業(yè)公司的創(chuàng)始人羅斯·馬丁接受美國NBC電視臺采訪的說的那樣,在美國西海岸的團隊一覺醒來,就可以看到中國員工傳來的視頻和照片,他們提出修改意見,第二天就可以獲得結果。
如果回到漫長的郵件溝通系統(tǒng),簡直不可想象。
微信這種迅捷的溝通方式,代表的是“中國速度”,對中美兩國來說,它甚至克服了時差對生意的不利影響。
生態(tài)國際化和“長期方案”
WeChat在美國的用戶規(guī)模不算大,但是,和美國企業(yè)的合作,以及在美國華人為自己權益的抗爭,獲得暫時的勝利都表明,微信正在走出一條獨特的國際化化道路。
不妨總結為:生態(tài)國際化。
Rothy’s鞋業(yè)的故事表明,這種國際化的生態(tài),就像靜水深流,發(fā)揮著潛在的但是又無比強大的作用。
不管是未來的全球經濟復蘇,還是具體企業(yè)的“數字轉型”,都必須考慮改進與用戶的鏈接方式,而微信提供的,正是這樣的方案。
上面提到的企業(yè),涉及到美國的多個行業(yè),本身都是國家化大企業(yè)。在過去幾十年,這些著名企業(yè)都是美國經濟的有力支撐。
微信和這些企業(yè)的合作,有些是像沃爾瑪零售終端支付這樣肉眼可見,有的是技術合作,有的則是互相成就(和蘋果)。我們簡單使用“中國”還是“美國”,來對這樣的企業(yè)進行簡單的劃分,過于簡單粗暴。
這些國際企業(yè),在不同的國家創(chuàng)造就業(yè)崗位,繳納稅金,也創(chuàng)造利潤。
微信的“生態(tài)國際化”,既包括不斷增長的海外用戶,也包括通過微信連接用戶的商家和公司。
在和這些國際化企業(yè)的合作中,微信作為一種支撐,構建了生態(tài)的平等性,不管是沃爾瑪這樣的巨頭,還是舊金山開美容店的華人女性,都能從這種生態(tài)中獲益。
如果我們拋棄那種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思維,就會發(fā)現不管是個人還是企業(yè),都能從這樣的國際化生態(tài)中獲得成長。
騰訊公司在回應可能到來的禁令時曾表示,WeChat一直遵守當地法律法規(guī),其數據政策與程序符合全球最嚴格的隱私標準。
為了保障美國用戶的基本通信權益不受影響,會繼續(xù)與美國政府溝通,“以爭取長期解決方案”。
不言自明,這個長期方案,或許已在手中。
如果“生態(tài)國際化”能夠持續(xù)深入,任何人想禁止微信——都會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畢竟違背“大多數人”的利益。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在當前的情況下,微信這家立足于中國本土市場的社交應用,竟不知不覺間探索出了一條不一樣的國際化模式。
這可能也是中國企業(yè),一種可以借鑒的“出海”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