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顯示:國內前端開發工程師每年新增需求16萬人
在數字化浪潮的推動下,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啟數字化轉型。數字經濟發展,需要數量充足的軟件與信息技術服務業人才作為支撐。而目前的軟件與信息技術服務產業人才結構呈現兩頭小、中間大的橄欖型,不僅缺乏高層次的系統分析員、項目總設計師,也缺少大量從事基礎性軟件開發的人員。如何解決軟件人才供需失衡狀態,是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中國軟件行業協會教育與培訓委員會(以下簡稱教培委)近日發布《軟件與信息技術高職畢業生職業發展環境報告:前端開發工程師》(下文簡稱《報告》)顯示,隨著我國數字化經濟的發展,前端開發工程師崗位市場需求量逐年增加,在職的前后端開發工程師人數比率也從2014 年的1:5 變為2017年1:3,進而提升至2019年的1:2至1:2.5。而隨著各類小程序的廣泛應用,預計未來5年內,企業對前端開發崗位的需求仍將持續增長。
中國軟協教培委秘書長初曉光介紹說,教培委分析認為,2019年國內在職軟件信息技術人員總數約為270萬人,其中前端開發工程師約為65萬人。根據教育部發布的數據,2019年高職院校計算機相關專業畢業生28萬余人,本科院校計算機相關專業畢業生34萬余人,是前端開發初級工程師的主要人才供應渠道;2019年度培訓機構向企業提供前端開發初級工程師總人數約為2萬人。
隨著前端技術發展和傳統企業向數字化轉型,前端開發工程師每年新增需求量約為16萬人,其中初級工程師約為4萬人,中級和高級工程師約為12萬人。
從人才市場供應來看,高職院校計算機相關專業畢業生,在20%左右的優秀畢業生中,只有10%-12%的畢業生可以從事前端開發初級工程師工作,其他8%左右選擇專升本,3%左右優秀的畢業生被擁有自主產品和服務的企業選拔和培養;還有20%左右的畢業生雖然掌握一定的計算機相關專業知識,但自身能力有限,一般選擇信息技術服務業的測試、運維、客戶服務、銷售等崗位;約有一半以上的畢業生無法進入軟件與信息技術服務業工作,選擇非對口就業。
教培委在2019年度報告《數字化時代軟件與信息服務技術人才供需現狀研究報告》中,曾提出過技術人才層級供需矩陣,前端開發崗位同樣符合這個規律:優秀的高職畢業生適配擁有自主產品和服務的應用型企業,優秀的高職畢業生適配項目型企業。
應用級企業普遍有成長潛力,可以為員工提供廣闊的晉升空間和比較豐厚的報酬,少數有能力進入應用級企業的高職畢業生可以做長期發展的職業規劃,學習新技術,提升工作能力,與企業共同發展進步。
項目級企業注重人力成本,會大量招聘高職畢業生。表現優秀的高職畢業生進入項目級企業后,有機會成為項目經理、部門經理。所以高職畢業生入職后,應刻苦學習提升技能,關注技術應用的靈活性,有意識學習和提升團隊協作、項目管控等水平,著重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初曉光說,研究團隊在實際調研中發現,不管企業大小,都喜歡選用全棧型開發人才。優秀的高職畢業生在進行職業規劃時,將自己培養成全棧型人才有利于提高自己的個人價值,在職業發展上擁有更多選擇空間;也可根據自身情況學習和掌握大前端相關的跨平臺開發技術,在為企業降低開發成本的同時,提升自己在企業中的價值。
對于市場上前端開發崗位的實際需求與高職院校人才培養之間的差距,初曉光認為,高職業院校和畢業生要認清所面臨的問題,并做出相應的改變。初曉光建議,高職院校應根據自身情況,在基礎原理課程正常教授的基礎上,集中師資力量,將一到兩項前端框架技能的教育做精、做深,并以此為切入點,深度開展產教融合實訓,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提升高職畢業生的求職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