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數據庫國產化替代加速之際
7月底《安全可靠評測指南》正式發布了,放棄清單,依托標準成為了最終的方案,至此國產化替代中大家都在觀望的事情也就塵埃落定了,一些關鍵系統的國產化替代遷移也很快會列上一些企業用戶的日程表中。
很多企業目前可能關注的還是數據庫選型、數據庫遷移的事情。實際上目前還在做選型的企業大多數是還沒有真正下定決心的,只是利用選型這個工作觀望一下,看看替代工作是不是必須真的干。真正的實干派其實已經悶頭干了一兩年,成果也已經十分明顯了。數據庫的替換不是一件小事,當然存在很多困難,需要付出很多。因此大家存在這種觀望的心態也是可以理解的。
就像90年代中后期,一些用慣了DEC VAX小型機的用戶向UNIX平臺遷移的時候一樣,要從十分好用的VAX/VMS 、RDB數據庫向UNIX/ORACLE的那么難用的組合遷移,真的是老大的不愿意。實際上2000年代初,我們的一些金融客戶從“穩定可靠的”SCO UNIX向“不太靠譜”的LINUX遷移的時候,也是滿腦子狐疑的,生怕LINUX的不可靠會影響業務??赡芤袁F在的眼光來看這件事,這種顧慮是相當可笑的。實際上目前我們可能也只是在重復那時候的故事,不太靠譜的LINUX總有成熟的一天,現在看上去不太靠譜的國產數據庫也是如此。
有些人可能覺得我舉的例子都太遙遠了,實際上一個更近的例子也擺在面前。十年前去IOE的時候,用不大靠譜的MySQL來替換十分優秀的Oracle的坑你不都已經跳過了嗎,有這杯酒打底,你還怕什么呢?
數據庫的國產化替代一旦做起來,實際上也沒有想象的那么難。今年年初的一個數據庫國產化的內部研討會上,有的企業已經在分享核心系統替換的經驗,也有企業依然認為替代的難度太大,不敢輕易嘗試。實際上這些并不是技術問題,更多的是態度的問題,因為二者所處的行業是完全相同的,應用系統也十分類似。感覺到難或者容易,僅僅是態度的問題,而并非技術問題。IT系統在大多數企業里都是服務于業務的,不出問題成為很多企業IT部門領導最為關注的。做國產化替代對于很多企業來說并不是剛需,都是被動做的事情,因此也沒必要太積極了。不過也不能干等著,技術上的儲備還是必要的,那就多做點測試和評估吧,小心些總不會有大問題。
不過該來的事情總歸會來,數據庫的國產化替代哪怕不是因為國際政治風云,單單從知識產權保護和合規化考慮,也是早晚要做的。參與國際化競爭的中國企業,總不能一直采用盜版的方式去使用Oracle吧,哪怕不使用國產數據庫,大批量轉向使用成本較低的開源數據庫也是早晚要做的事情??赡苡信笥褧环猓f我們的Oracle都是合法購買的,那么我建議你去認真看看Oracle的許可證文件。最近已經有用戶收到了Oracle發來的沒有買足許可證的律師函了。買了Oracle許可,但是沒有正確的按照使用環境購買足量的許可證也是盜版的一種,會不會被人告要看人家想不想告你。
國產化替代一旦開始,那就是沒有回頭路的。替代遷移工作告一段落,運行運營的問題就浮出水面了。我們不僅需要順利的替代,更需要穩定的運行。因此基于國產數據庫的運維支撐與服務能力建設就迫在眉睫了。
目前我們的數據庫第三方服務能力主要還是集中在Oracle、DB2、SQL SERVER等商用數據庫上,另外Mysql、Postgresql等開源數據庫經過這些年的應用,也有了一定的服務能力。而國產數據庫的服務能力還處于十分低的水平。一旦關鍵行業大規模開展數據庫國產化替代工作,首先會出問題的就是運維支撐。有錢的單位可能想反正我有錢,就買點原廠服務吧。實際上如果這項工作全面開啟,原廠也忙不過來,你買的原廠工程師大概率也是原廠外包的第三方小白,買原廠服務也就是買了個安慰而已。
對于一些有實力的企業來說,既然第三方服務能力不行,那么就自建運維隊伍吧。最近我已經聽說了幾個國企正在自建新創數據庫運維隊伍,對于想投奔國企的DBA來說,這也會是一個很好的機會。
做數據庫第三方服務的企業目前實際上是面臨很大的機遇,只要能力足夠,這兩年的客戶需求是會越來越強烈的。不過還是有些問題,國產數據庫要掌握起來也沒那么容易,培養出一批能夠從事這方面工作的工程師尚需時日。這星期我都在折騰Gaussdb和Oceanbase的運維知識圖譜,要理解指標和等待事件背后的運維知識,就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情,我們能夠獲得的技術資料接近于零,而運維案例那就是0。實踐出真知,沒有大量的實踐,是積累不出真知的。
實際上各個數據庫廠商在摩拳擦掌,盯著用戶的錢包的時候,是不是也在售后服務方面多下點工夫,組建一些產業聯盟,和數據庫服務廠商一起為未來的客戶儲備一些運維服務技術隊伍呢?我希望在這方面,整個國產數據庫生態能有所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