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之父”痛罵瀏覽器之父:你打開了地獄之門!
“蒂姆·伯納斯·李在1993年夏天因為我給網絡添加了圖像,把我痛罵了一頓。”
--馬克·安德森
蒂姆·伯納斯·李發明了萬維網(World Wide Web),萬維網這個詞怪怪的,我們一般俗稱“互聯網”,所以就蒂姆·伯納斯·李是加引號的“互聯網之父”。
馬克·安德森雖然不是編寫瀏覽器的第一人,但是他主導開發的Mosaic瀏覽器,網景瀏覽器極大地推動了互聯網的普及,可謂是瀏覽器之父。
但是,“互聯網之父”為什么要痛罵瀏覽器之父呢?在瀏覽器中支持圖像顯示不是一件大好事嗎?
我們來扒一扒這段歷史。
1
上世紀90年代初,伊利諾伊大學的NCSA(美國國家超級計算應用中心)就是程序員的天堂。
圖片
這里有超級計算機,有蘋果電腦,有“可以思考的機器”,更重要的是,這里有剛剛興起的“互聯網”。
NCSA有各種項目,他們招募了一群本科生和研究生,給他們分配任務,編程實現。
身高1米93的“壯漢”馬克·安德森就是其中之一,他是個兼職的學生程序員,時薪6.85美元。
圖片
1992年11月,馬克·安德森第一次看到“互聯網”的演示,他當場就震驚了。
“互聯網”是英國人蒂姆·伯納斯·李在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發明的,他發明了URL, HTTP,HTML,并且編寫了第一個Web服務器,第一個“簡陋的”瀏覽器。
但是它們只能運行在NeXT電腦上,這是喬布斯被蘋果掃地出門后,開發的一款高端電腦。
(注意機箱上寫的字:這是一臺服務器,不要關機!)
“互聯網”發明的早期,1993年初,世界上只有區區50臺服務器,蒂姆·伯納斯·李不斷地向歐洲各地的研究中心做宣傳。
當美國的同行來到歐洲核子研究中心訪問時,蒂姆·伯納斯·李也抓住他去做Web的演示,借機把“互聯網”推向了美國。
值得注意的是,蒂姆·伯納斯·李此時的目標依然是在科研機構和學術研究組織中使用,但是馬克·安德森看到了互聯網更加廣闊的前景。
他認為科研人員主要用Unix工作站,這太小眾了!
互聯網想要流行,必須得走向個人電腦,尤其是Mac和Windows,這樣才能吸引更廣大的人民群眾加入進來。
所以,他自任“產品經理”,“忽悠”,組織NCSA的同事開發一個圖形化的,使用鼠標可以操作的瀏覽器:Mosaic。
圖片
Mosaic安裝簡單,使用便捷,很快就流行起來,在一年半的時間就擁有了300萬用戶,這在互聯網的早期是非常驚人的。
馬克·安德森掌握了互聯網時代的一大秘訣:獲取用戶反饋,快速改進產品。
如果你在新聞組中提交一個錯誤報告,兩個小時以后,馬克·安德森可能就會發郵件給你:這個Bug已經被修復了。
“超級產品經理”安德森對用戶體驗極為關注,他還發明了當今瀏覽器中仍然普遍存在的“前進”、“后退”和“刷新”按鈕。
2
但是馬克·安德森并不滿足,他覺得網頁太無趣了,都是一些干巴巴的文字和鏈接。
(蒂姆·伯納斯·李的早期瀏覽器)
雖然也支持圖像,但是只有點擊鏈接后,在新打開的窗口中才能顯示。
這距離圖文混排的報紙,印刷精美的雜志太遠了!
所謂“一圖勝前言”,誰不喜歡漂亮的圖片呢?
必須得在網頁中支持內嵌的圖像,讓網頁成為“富媒體”!
很快,Mosaic便開始支持<img src="xxxxx">這樣的圖像標簽。
但這引起了蒂姆·伯納斯·李的強烈反對。
1993年7月28日~7月30日,蒂姆·伯納斯·李在馬薩諸塞州的劍橋舉辦了一個研討會,討論Web未來的發展問題。
蒂姆·伯納斯·李表示他只想要“文本”,不想要一個“網上雜志”,他認為Web應該用于科研論文,至于圖像,那將通往地獄之門。
他批評了外觀精美的Mosaic瀏覽器,說安德森只注重花里胡哨的功能,忽略了編輯工具,這可以讓用戶與網頁進行交互,貢獻內容。
“我對馬克沒有在Mosaic里面加入編輯工具而感到失望,蒂姆·伯納斯·李說道,“如果當時人們有意識地將萬維網更多地用作協作媒介,而不是發布媒介,我想它肯定要比現在強大得多。
事實證明,馬克·安德森是對的,支持內嵌圖像的Mosaic瀏覽器發布后,“像病毒一樣傳播”,互聯網的用戶數,網站數都開始爆炸式增長。
像2007年的iPhone一樣,Mosaic 成為20 世紀 90 年代的殺手級應用程序。
<img>標簽后來也成為了HTML的標準。
3
蒂姆·伯納斯·李在研討會后,又去拜訪了泰德·尼爾森。
圖片
早在1960年,泰德·尼爾森就在Xanadu項目中提出了超文本的概念。
圖片
蒂姆·伯納斯·李沒有想到,他剛剛批評了安德森的Mosaic瀏覽器,轉過頭來就被前輩泰德·尼爾森批評了。
泰德·尼爾森認為“超文本網絡”應該帶有雙向的鏈接,而不是現在的HTML只能向外鏈接,網頁內容的創建者不知道誰鏈接了自己的網頁。
圖片
如果雙向鏈接存在,內容生成者可以計算鏈的使用情況,向消費者進行自動的小額收費,這將徹底改變互聯網依賴廣告商收入的方式。
圖片
現在的互聯網中,內容聚合者(Yahoo,Google)和平臺反而賺到了比內容生成者更多的錢,這是不公平的!
尼爾森的設想非常美好,但是如果按照這個思路,互聯網極有可能發展不起來。
想想看,我想向你的網站添加一個鏈接,還得聯系你,你那邊也得改動,甚至還得經過你的允許,這就太麻煩了。
雙向鏈接和小額支付的系統都需要某種形式的中央協調,這和蒂姆·伯納斯·李的想法是相悖的,他拒絕了。
4
看完了泰德·尼爾森,蒂姆·伯納斯·李和馬克·安德森這三位大牛的故事,你有什么感想?
還是那句話:人無完人,無論多么厲害的人物,總是有局限的。
很多時候,一個發明帶來的影響是讓人意想不到的,就像Web,蒂姆·伯納斯·李一開始根本沒有想到會發展到如今的地步,他一開始的行為阻礙了Web的發展,不過他后來還是站在時代潮流的一方,領導W3C不斷制定和完善各種Web標準,為Web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我們尊重大牛,但是不神話他們。
最后再說一下Mosaic的后續。
Mosaic是以安德森為首的學生們自發創建起來的,隨著它的不斷流行,NCSA逐漸接管了它。
被邊緣化的安德森拉著開發Mosaic的小伙伴來到硅谷,遇到了創建SGI公司的Jim Clark ,兩人一拍即和,創建了網景瀏覽器。
1995年網景上市,安德森成為億萬富翁,登上了《時代》的封面。
圖片
網景上市是個標志性的事件,正式開啟了互聯網狂飆突進的時代。
Spyglass公司從NCSA獲得了Mosaic的授權,發布了自己的瀏覽器。
1995年,意識到網景是個巨大威脅的微軟花了200萬美元,又從Spyglass那里獲得授權,開發了自己的 Internet Explorer瀏覽器,開始了和網景的瀏覽器世紀之戰。
ps : 領導制定了TCP/IP協議的Vint Cerf 和 Robert Kahn 通常被認為是“互聯網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