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懂毫米波雷達,這一篇就夠啦!
今天這篇文章,我們來聊聊最近很火的一個概念——“毫米波”。
什么是毫米波?
毫米波(mmWave),是一種頻率在30GHz至300GHz之間的極高頻(EHF)無線電磁波。
圖片
我們國內目前正在使用的4G/5G,電磁波頻率在0.7-4.9GHz之間。毫米波的頻率比它要高1-2個數量級。比毫米波頻率更高一級的,則是太赫茲(THz)頻段。
根據“波長×頻率=光速”的公式,毫米波的波長在1毫米到10毫米之間。這也是它名字的由來。
毫米波,有什么特點?
毫米波位于微波與遠紅外波的交疊區,因此兼具兩種頻譜的特點。
首先,它的頻譜帶寬很寬(270GHz左右),所以,如果用于通信的話,可以實現更高的數據傳輸速率。
5G的頻段就分為Sub-6G頻段(FR1頻段)和毫米波頻段(FR2頻段)兩種。基于毫米波頻段,可以輕松實現萬兆(10Gbps)的下行速率。
5G頻段
目前,在國外部分地區,毫米波頻段已經商用。而國內的話,正在進行試點驗證。
除了通信之外,毫米波還有一個更強大的能力,那就是——感知。
毫米波的波長很短。越短的波長,對微小位移越敏感。所以,它具有極高的距離分辨率,可以檢測出毫米級的移動或形變。
換句話說,毫米波具備了雷達的能力,可以感知非常微小的變動。
毫米波的天線和波束也很有特點。
根據理論和實踐驗證,當天線的長度為無線電信號波長的1/4時,天線的發射和接收轉換效率最高。所以,波長越短,天線也就越短。毫米波的天線,可以做到毫米級。這就意味著,毫米波設備的尺寸可以更加小巧,減少空間占用。
同樣也意味著,在相同的物理空間內,毫米波雷達可以集成更多的天線,從而形成更窄、更精準的波束(相同尺寸天線下,毫米波波束寬度僅為微波的1/10)。
這樣的波束,不僅方向性好,而且能量集中,抗干擾能力強,能夠顯著提升目標定位精度。
圖片
當然了,毫米波也有弱點。
它的頻率高,波長短,所以繞射能力比較差,雖然能夠穿透塑料、衣服等非金屬材料,但面對金屬、墻體等障礙物,就會有比較明顯的衰減,信號覆蓋距離有限。
毫米波,可以用于什么場景?
剛才其實我們已經提到了,毫米波可以用于通信和感知兩種用途。通信,因為頻段暫未開放,我們暫時不作討論。接下來,我們重點看看感知,也就是毫米波雷達應用場景。
說到雷達,很多人都會想到天上的飛機。其實,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的雷達場景。比如在高速公路上,就有很多的測速雷達,監測車輛是否超速。
在一些特定場景下,如霧霾、沙塵等惡劣天氣條件下,毫米波的穿透性要優于可見光和紅外光。這使得毫米波在交通等室外領域有著獨特優勢。
在現在的組合輔助駕駛汽車上,其實也有很多毫米波雷達。憑借精度高、速度快、穿透力強的特點,它可以實時監測車輛周圍的環境,包括其他車輛、行人、障礙物等,為組合輔助駕駛系統提供準確、實時的數據支持,避免碰撞事故的發生。
除了探測外部環境之外,毫米波雷達也逐漸應用于尾門無接觸開啟、側門防撞、車內生命檢測等場景。
比如,當我們雙手提著物品走向汽車時,尾門的毫米波雷達可以感知到我們的動作,自動開啟,非常方便。在側門防撞方面,毫米波雷達能夠實時監測側方障礙物,避免開門時發生碰撞。而在車內生命檢測場景中,毫米波雷達可以精準地檢測到車內是否有兒童或寵物,有效防止意外事故的發生。
毫米波投影腳踢尾門
在智能家居領域,毫米波雷達也有著廣泛的應用。比如,它可以用作人體存在傳感器,檢測到人的移動后,自動開啟燈光、空調等設備,提升居住的舒適性和便利性。它也可以用于手勢識別等場景,為智能家居提供更加智能、便捷的控制方式。
在智慧養老領域,毫米波雷達可以用于監測呼吸心跳、睡眠、跌倒等。相比傳統攝像頭,毫米波雷達具有更強的隱私性,可以全天候工作,能夠快速提取物體運動特征。
在工業領域,毫米波雷達可以用于自動化生產線的物體檢測、定位、跟蹤等。它不受光線、煙霧、塵埃等環境因素的影響,能夠在各種復雜環境中穩定工作,提高生產效率。
如今,隨著整個社會數字化轉型的不斷加速,越來越多的場景都需要增強感知能力。毫米波雷達的出現,能夠很好地滿足這方面的需求。這項技術的發展前景越來越廣闊。
根據行業分析數據顯示,到2029年,全球毫米波雷達市場規模預計將突破3億顆。這是一個巨大的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