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款AI視頻越來越多,但本質我覺得跟炒股沒區別
昨天晚上刷X時,看到兩個帖子,連起來看,非常有意思。
第一個帖子,是一個動物奧運會類型的AI視頻爆了,原視頻在Tiktok上都290萬的點贊了,又在X和tiktok上掀起了一波潮流。
你在Tiktok上搜一下,又有一堆的模仿的人,拿到了很多不錯的流量。
第二個帖子,是我的好朋友,汗青的一段提問。
連在一起看,非常的有意思,本來想在X上直接回復寫一點點我的想法,但是思緒很亂,想說的話有很多,想著想著,我跟汗青說。
我不知道作為一個AI創作者和自媒體,對于流量的觀點對大家有沒有價值,但是我覺得還是可以表達一下。
當然,都是我的一家之言,不保證對。
正如汗青所說,最近AI視頻類的爆款有點多。
先是6月初,用Veo3做的,一只舉著自拍桿的卡皮巴拉,拍的Vlog爆火。
從而引發了一股Veo3的Vlog熱潮,比如什么大腳怪自拍vlog、重生之我在三國做戰地記者等等。
然后就是我前兩天發的AI ARSM,也爆了,流量kuku爆:???8天漲了17萬粉,5000萬播放,他把AI ASMR帶向了最高潮。??
這塊我就不贅述了。
再往前,還有用AI唱Rap的方式,來做科普,也挺爆的。
然后就是今天的這個,動物奧運會。
可能是最近Veo3的聲音升級,還有hailuo 02的物理升級,確實解鎖了很多以前做不了的玩法。
但是確實以AI驅動的爆款類型越來越多了。
回到汗青的那三個問題:
1. AI不斷制造爆款視頻格式的流行(近期已是事實)。那么從生產端復制這種格式,對于生產者和創作者的價值有多大?
2. 從流量角度,但生產門檻降低,有多少人能真正獲得流量?
3. 這種流量的后續價值有多大?
這些問題說實話,熟悉又陌生。
熟悉,是因為這種問題在創作界從未消失,過去是熱點舞蹈、模仿秀,我至今忘不了菏澤南站的郭有才,只不過現在換成了AI視頻。
陌生,是因為我突然發現,我好像過去在股市里,見到的東西,跟這些情形太像了。
說白了,這就是一場注意力的游戲,而注意力市場,與資本市場的本質幾乎沒有區別。
所以,我想從我的角度,挨個的聊聊這幾個話題。
一. 生產端復制這種格式,對于生產者和創作者的價值有多大?
最近《長安的荔枝》很火,那我也說一個大唐的小故事。
大唐開元年間,長安城內有個少年叫張大麻。
張大麻這人呢,家境貧寒,但生來聰慧過人。
他十五歲那年,聽聞鄰居靠養蠶致富,于是家里傾盡家產,買了無數桑苗,準備跟著鄰居的致富路大干一場。
結果桑樹才種半年,城中又開始流行種藥材,人人種藥材致富,張大麻一看,這波潮流我不能落下,這才是致富之道啊,迅速把桑樹拔了換成藥苗。
藥苗才發芽,流行風向又變了,養魚成了長安新潮流。張大麻不甘落后,挖掉藥苗,建了魚塘。
結果他折騰了幾年,家產幾乎賠盡,鄰居卻靠著早年的桑樹和蠶絲生意,一步步穩定下來,成了當地富戶。
這就是一個唐朝的小故事,但我相信,很多人可能都會在這個張大麻身上,看到很多朋友的影子。
張大麻的問題,不在于不夠努力,是總想著追逐最新潮的賺錢方式,而忽略了生意的根本,持續經營。
還是泡泡瑪特王寧說的那句話,尊重時間,尊重經營。
今天AI視頻的爆款,也像極了張大麻遇到的各種致富潮流。
每當一個新的爆款格式出現,很多人都聞風而動,第一時間涌進去瘋狂復制,就像大唐的張大麻一樣,種桑樹、種藥材、養魚,一窩蜂追逐最新、最潮的賺錢模式。
很多創作者復制AI視頻爆款,剛開始可能會收獲短暫的流量快感,就像張大麻種桑樹第一天,也曾興奮地憧憬著未來的夢。
但實際上,每一次跟風模仿,可能都是放棄了建立自己獨特敘事和風格的可能性。
當然,可能會有流量,可是流量這東西,本身就是虛的。
流量流量,這個“流”字,這個字左邊是三點水,右邊是一個“?”字,“?”字同“旒”,這個旒,本意是旗幟上垂下的裝飾物。旗子飄起來了,下面的裝飾也跟著飄動,這種隨風而動的狀態,就是“流”的本意。
“流”本身就代表的是一種不確定的、不斷變化的狀態。今天風往東吹,旗幟就往東飄,明天風往西吹,旗幟就往西飄。用在人身上,就是沒有定力,今天喜歡這個,明天喜歡那個。
再看“量”,上面一個“旦”,下面一個“里”。旦,就是日出的意思,表示時間的概念。而“里”,本意是距離、空間。
“量”這個字,強調的是測度、衡量,代表一個度量的標準。
所以,把“流”和“量”組合起來,“流量”這個詞的意思就非常清楚了,一種可以測量但又極不穩定的東西。你今天火了,有百萬粉絲圍觀,明天不火了,可能只剩下寥寥幾個點贊。
很多人拼命追求流量,認為流量是名,是利。
可我看,流量就像那風中的旌旗一樣,隨風飄搖,搖搖欲墜。
就像水面的泡沫,轉瞬即逝,留下來的只有虛空。
就像,還有人,記得菏澤南站的那個他嗎?
圖片
這并不是說,復制爆款毫無價值,而是必須看清楚,這種價值是表層的、短暫的。
如果你只是把它當作嘗試新工具、快速測試觀眾口味的一種方式,這種模仿偶爾為之,我覺得當然沒問題。
但是核心其實是構建自己的敘事能力,塑造自己的IP宇宙。
舉個小例子,比如動物奧運會爆了。絕大部分跟風者只是照搬它的結構,換個動物就上線,這樣的視頻再多,觀眾也只會快速疲勞。
但如果有個創作者,把動物奧運會升級成一個長期IP,推出連續劇式的動物城聯賽,每一期的動物都有個性,有劇情,有沖突,有互動,甚至周邊的開發,形成自己的宇宙,那么,未來的每一次短期熱點對他來說,都是長線敘事的一次增量機會。
真正能沉淀成資產的,不是流量本身,而是持續經營的敘事密度。
二. 從流量角度看,生產門檻降低,到底有多少人能真正獲得流量?
其實這個問題,上述已經能獲得一些答案了。
但是我還是想說一個關于股市的小故事。
有一個男孩,20年的時候,因為疫情待在家里,于是有一堆的時間,開始炒股,因為閑,所以交易頻率變高,每天開始上淘股吧,看到了趙老哥八年一萬倍的故事,他覺得,他也行。
然后,他開始每天做短線,每天復盤,找股市里的龍頭,開始學會打板交易,每天盯盤,尋找自己的那神之一手。
半年的時間,有輸有贏,這個男孩,覺得自己的技術在不斷精進,直到那一天,他好像遇到了自己的神之一手。
他買了一只票(處于合規考慮代碼我就不放了),然后,一個月時間,進進出出,掙了一倍。
那時候,他覺得,利弗莫爾也不過如此,那時候,大家都在炒免稅,他說,接下來,他要去更牛逼的龍頭上,要掙更多的錢。
在那個龍頭開板的第一天,他滿倉沖了進去,直接掛漲停價買入。
畢竟,在短線里,這叫龍頭首陰,必須搏一搏。
然后,就是一輩子都玩不了的,連續的滿倉跌停。
四天時間,接近腰斬,他也終于感受到了什么叫淚打濕了鍵盤,睡覺都睡不著。
第五天,終于不跌停了,他想著,格局格局,估計還能漲回來,啪,然后又是兩個跌停。
那個男孩終于懂了,他就是個普通散戶。
為什么90%的短線散戶注定輸?因為短線本質是信息速度戰和籌碼博弈。
真正的贏家要么擁有更快的資訊或者交易手法,要么就是那批能影響敘事的主力資金。而像這個男孩一樣的散戶呢,只能做一件事:
在情緒高潮時沖進去抬轎。
于是,這個男孩悟了,清倉,注銷股票賬戶,只做自己看的懂的主動基金投資,不跟風,于是,熬過了最慘的3年大熊市,到現在也還有將近50個點的收益。
這個小男孩,就是我自己。
我還記得2014?2015 年那波全民牛市,淘股吧帖子《八年一萬倍》把“趙老哥”捧成散戶神話,七個漲停板、一單賺五億。
散戶們像現在批量生成AI視頻一樣批量開戶,有人賣房加杠桿,有程序員把全部積蓄45萬沖進中國中車,只想賺到一百萬就退場。
結局很多朋友肯定也知道了。
6月9日中國中車從漲停直接砸到跌停,半月后千股跌停,7月7日,投資圈傳奇人物,《期貨大作手風云錄》作者劉強發微博,說他想起了1930年美國的大股災。
那場引發大蕭條的災難中,5000萬人失業,投資大師歐文費雪傾家蕩產,投機天才利弗莫爾輸掉了1億美元,飲彈自盡。
15天后,劉強在北京國貿的高樓上墜下,微博成絕筆。
說了這么多股市的故事,我并不是想拿金融的殘酷去嚇唬內容創作者。
而是我想告訴大家:流量的本質,并不是流量本身,而是情緒的博弈。
今天一個AI視頻能爆,和當年一只妖股能沖板,其實根源一樣。
你看到的熱搜、看到的點贊數、看到的漲停板,不過是所有人情緒匯聚之后的集體高潮。
而高潮最危險的地方在于:你會以為,自己也能制造它、控制它、復制它。
但其實你只是那個剛好在高潮前夜沖進去的那個人。
當情緒退潮的時候,市場不關心你有多努力,平臺不會照顧你是否原創,流量只會流向新的高潮。
這才是AI時代最危險的地方,一切看似平權,實則更不平等。
因為工具越來越好,門檻越來越低,觀眾越來越快,但注意力的稀缺,從來沒有改變。
最前排的人吃肉,跟風的人買單。
所以回到那個問題:到底有多少人,能真正獲得流量?
我的答案可能是:極少,并且越來越少。
注意力的門檻,從來不是工具能打破的,而是想象力和信任感構筑起來的。
如果沒有流量獎勵,你還愿不愿意繼續做這件事?
如果你的AI視頻沒有被推薦、沒有爆、沒有轉發,你還會不會在深夜為了那個5秒鐘的畫面,roll一整晚的鏡頭、配一句自己寫的獨白?
如果答案是不會,那你可能根本不愛創作,只是愛被看見。
創作這件事,本身就不是一門穩賺不賠的生意。
它像是在寫情書,大概率是單相思。
所有真正留下來的創作者,都是那個愿意不回信也寫下去的人。
三. 這種流量后續價值有多大??
我相信看到這的讀者,你的心中,肯定已經有了你自己的答案。
但是我還是想分享一下,我自己的答案。
在股市里,有句經典的話:“長期來看,股票的價格最終取決于公司的基本面。”
這句話同樣適用于創作者。
萬物皆周期,你可以跟風爆款,但流量只會像股價一樣迅速波動,沒有基本面的支撐,最終只會歸零。
就像,那只讓我永生難忘的股票一樣,這是他的后續結局,紅框,就是我買的位置。
1971 年,諾獎得主赫伯特西蒙寫下那句后來被摘抄無數次的話:“信息越豐富,注意力越貧瘠。”
注意力是人類最本質的稀缺資源,因為我們的生命時間是有限的。人類天然對新鮮感、刺激感上癮,所以爆款短視頻會持續吸引注意力。但同時,人類對刺激的閾值會不斷拔高,也就是說,刺激的邊際效應遞減。
也就是說,今天讓人興奮的內容,明天可能變得平淡無奇。
更致命的是,人類注意力有個本性:
它只會忠誠于情感,而不是內容本身。換句話說,觀眾長期追隨的,從來不是某個爆款的格式,而是創作者獨特的人格魅力和敘事能力。觀眾喜歡的是你這個人,是你的觀點、你的故事、你的溫度。
流量本身并沒有真正的后續價值。
除非你能把它轉化成長期敘事、穩定IP或忠誠用戶。
AI可以替你寫prompt、替你P圖、替你生成視頻。
但,永遠替代不了你的人生底稿。
本文轉載自????數字生命卡茲克????,作者:數字生命卡茲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