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網絡招聘變身"儲備人才" 反饋率太低
從事銷售工作的陳晨去年年底失業了,她很快注冊了中華英才網、智聯招聘、前程無憂等多個知名招聘網站,但經歷了連續一個月,總共投出幾百份網絡簡歷后,陳晨有些絕望了,“我每天滿懷希望地等待面試邀請,卻回應寥寥。”
簡歷“石沉大海”是很多求職者都曾經遇到過的境遇。本次調查結果也顯示,62.80%的人認為網絡招聘反饋率太低,投了很多簡歷,但面試機會不多。究竟什么原因使網絡招聘的反饋率如此之低?記者對此進行了調查。
原因一:分母大 分子小
“網絡招聘的回饋率肯定要比傳統招聘會低,因為它的分母太大了,而分子只能有那么幾個,所以每個人的被關注度就會降低,回應率肯定會降低。”中華英才網人力資源總監張麗榮解釋說,一些企業因為金融危機,縮減了招聘規模,甚至取消了招聘計劃,每個人得到回應的機會肯定又減少了。
據張麗榮介紹,“一汽大眾去年在首頁刊登的招聘信息,每天幾乎都能收到幾千甚至上萬份簡歷,郵箱天天‘爆棚’;而一般沒有在首頁刊登廣告的小公司,每天最少也能收到幾百份簡歷。”
原因二:招聘人才變成儲備人才
一邊是網站上招聘廣告滿天飛,天天在更新;另一邊企業又表示根本不招人,求職者徹底被這個“迷魂陣”搞暈了。
一位招聘網站職業顧問的話揭開了謎底:“企業在購買招聘網站服務時往往會一買就買幾個月甚至一年,很少有人買短期的。如果這個職位1到2周企業招到合適的人選了,但購買的卻是3個月的服務,企業也不會撤下招聘廣告,而是繼續掛在網上。公司認為反正付了一年的費用,掛著就當做廣告了。”
中華英才網人力資源總監張麗榮對此解釋說,現在一些企業尤其是大公司,招聘崗位不是應急式的,而是補充性的崗位儲備,建立企業的人才庫.
求職者應“多管齊下”
張麗榮建議,網絡招聘不能完全作為求職的工具,應該“多管齊下”。不妨選擇多方求職手段結合的措施,面對自己心儀的公司或者把握較大的職位,比較保險的做法是,網上投遞簡歷后,再以傳統方式郵寄出自己的簡歷,如果公司留下電話的話,不妨再大膽一些,以電話形式跟進。 也可以利用關系網,父母一輩的關系、同學一輩的關系,“人脈”很重要,也是尋找工作的途徑,成功率要更高。
【編輯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