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4日外電頭條:萬維網20歲紀念 回顧WWW的童年
原創【51CTO.com快譯】3月13日,歐洲粒子物理研究室(European Organisation for Nuclear Research,Cern)隆重慶祝了萬維網的20歲生日。20年前的今天,可能沒有人會想到它的誕生會引發如此巨大的技術革命。
雖然網絡(Web)和互聯網(Internet)這兩個詞如今已經快被人們混為一談了,我們***還是來給它們做個區分,網絡(Web)從50年代以來,就以各種各樣的形式存在了。而互聯網(Internet)是指一系列相互聯接的物理網絡,數據以包的形式在其中傳輸,如今主要使用TCP/IP傳輸協議,從一個連接到另一個系統。
而萬維網(Worldwide Web)有所不同,它更像是一個集合了無數內容服務器的網絡,允許信息以特定格式的文件形式共享,通過互聯網相互聯接。
1989年3月,歐洲粒子物理研究室的研究員Tim Berners-Lee提交了一份革命性的信息共享系統的報告,他的本意只是想建立一個更有效的文件管理系統,供Cern內部使用,他萬萬不會想到萬維網會如此快的發展到今天這個樣子。現在全球幾乎有四分之一的人都在使用萬維網查看和發布各種類型的信息,以及作為通信、交易、約會、學習娛樂、文件交換、軟件發布和各種活動的平臺。
20年后的今天,我們對萬維網的依賴程度已經如此之高,可以毫不夸張的說,萬一萬維網突然中斷,我們的世界也將隨著崩潰停止。
Cern選擇了周五作為萬維網20周年的慶典,20年前的3月13日,Tim Berners-Lee***提出了“全面互聯信息系統”,在后來幾年內,它發展成為現在的萬維網。它的最初目的是作為信息管理的改進手段,在Cern內部使用,為數千人的大型實驗室等機構提供通信需要和信息、設備和軟件的共享。
從超文本概念到HTML規范
Berners-Lee提出了明確實際的系統要求。其中一個是可以讓安裝不同操作系統的計算機進行遠程訪問。
當時的操作系統包括VM/CMS、Macintosh、VAX/VMS和Unix。沒有考慮MS-DOS或Windows,當時還沒有Windows。盡管這兩個系統后來可能比其他系統更有力的推動了網絡的發展。Berners-Lee意識到在瀏覽信息時人機界面將是成功的關鍵所在,他后來承認說在當時設計系統時已經想到了超文本的問題。
超文本最初是在1963年由Ted Nelson提出的,到八十年代,已經出現了不少使用超文本技術的軟件應用,Berners-Lee早在1980年就已經開始嘗試使用超文本。1990年,他改進了1989年的原始建議,并在另一個Cern員工Robert Cailliau的幫助下共同開發出一種基于超文本的信息管理系統,并***將其命名為萬維網。
該系統的基礎是早期形式的超文本標記語言(HTML)或稱為HTML標簽,它本身就是標準廣義標記語言(SGML)的衍生。HTML一開始沒有正式的規范,直到1993年,互聯網工程任務組(IETF)***為它制定了規范,而Berners-Lee和Cailliau的許多原始內容仍然保留在其中。
1991年,早期的WWW系統通過Cern程序庫向科研和學術機構的開發者公布。這包括一個簡單的HTML網頁瀏覽器、網絡服務器軟件和開發庫,幫助程序開發者構建自己的軟件。Cern的消息稱,1991年12月,美國***個網絡服務器在加州斯坦福線性加速器中心(SLAC)正式上線。
15年飛速發展成最重要的技術革命
1993年,開發工具包開始對公眾發布,從此網絡的普及真正開始起飛。在同一年,美國伊利諾伊大學的國家超級計算應用中心(NCSA)發布了現代網絡瀏覽器的前身,***版的Mosaic(后來的Netscape Navigator),它基于X Window系統,***提供了基于窗口的互動。
接下來迅速擴大的是網絡服務器的數量,使用網絡瀏覽器來訪問這些系統的人也越來越多。1993年底估計有250臺網絡服務器上線,到1994年底這個數字上升至2500臺。到1995年,據估計每天有多達700臺新的網絡服務器出現,到95年底大約有7.35萬臺服務器連接到網絡。
根據國際電信聯盟最近發布的報告,在67億世界人口中,有將近四分之一的人使用互聯網,相對于2002年的11%,互聯網的用戶增加了一倍以上。而據51CTO.com資料顯示,2012年全球網民總數量將超過19億戶 ,將近全球總人口的三分之一。 而據2009年1月13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2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08年底我國網民數已達到2.98億,居全球首位。
Berners-Lee和Cailliau二位肯定無法想象,在這20年間,他們的發明已經成為我們這個時代的一項最重要的技術革命。
HTTP:搭建網絡的積木
超文本傳輸協議(HTTP)是萬維網使用的網絡協議。當用戶點擊網頁鏈接時,HTTP客戶端瀏覽器打開一個端口連接,然后與內容/網絡服務器進行談判,傳輸文本、圖像、聲音和視頻等文件。
傳輸內容到達時,瀏覽器的超文本標記語言(HTML)引擎將開始翻譯頁面,將HTML代碼解讀為設計好的網頁文件頁面。
1991年底,Berners-Lee在一份題為“HTML標簽”的文件中***描述了HTML初步設計的22個標簽,直到現在,HTML語法幾乎沒有變化,當初的22個標簽中有許多今天仍在使用。
【編輯推薦】
【51CTO.com譯稿,合作站點轉載請注明原文譯者和出處為51CTO.com】
原文:Worldwide web turns 20 作者:Martin Courtn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