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服務如此脆弱,我的信心已耗盡
原創“和許多小公司一樣,我們使用Google共享我們的日歷。但截至上周二,Google日歷服務中斷了8天,時間如此之長,連個解釋也沒有,我很憤怒。”一位Google日歷的用戶如是說。
關注51CTO的朋友,我想,一定留意到了10月18日的外電頭條——從Google日歷宕機事件學到的教訓。而留意到這條資訊的朋友,肯定也領略到了Google日歷頻繁的中斷所引發的頭疼情緒。或者,碰巧您就是Google日歷忠實的企業粉絲,您就更能感受切膚之痛了。
免費的,就活該等死嗎?
谷歌日歷是一項非常值得稱道的網絡服務,它可以幫你安排日程,做記事提醒。它除了完全免費這一極大誘惑之外,它***的好處是非常智能和人性化,它不僅能給你發Email進行提醒,還能給你的手機免費發提醒短信。
后來還增添了離線功能,讓用戶在不具備網絡條件下,仍可瀏覽日志安排。功能不斷增加,界面更加強化,它能和電子郵件及同步服務器很好地集成,一些手機、智能終端設備、以及outlook等都可以與其保持同步。越來越多的企業或個人用戶加入到這個團隊中來。如今,Google日歷已擁有上百萬的忠實用戶。
也許正是應了那句老話,“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或者,至少可以說“任何事情都不是絕對的”。因此,我們也“有幸”看到了Google日歷服務接二連三的中斷,而且中斷的時間似乎越發難以控制,從幾個小時到一天,甚至是數天。用戶唯一能做的就是,等待,無盡的等待。
出現中斷或故障并不可怕,然而最讓用戶心底最沒著落的是,從服務提供商方面來說,如此頻繁的中斷,Google不僅沒有提供故障發生的原因,也沒有提供任何挽救措施的信息,更不用說表示些許對風險帶來的損失的歉意(估計這也是不可能的,畢竟是免費的嘛)。
但是,免費的就活該嗎?我們來舉個例子,在現實世界中,如果張某某免費搭載了友人李某某的漁船到河對岸去,而又很不幸,張某某在搭載過程中碰巧遇到了閃失,雖然李某某好心不計酬勞,但按照現行法律李某某也是要付法律責任的。我們先不討論負責任的問題,至少用戶在發生故障時,用戶需要的是明確的一個態度。
#p#
企業用戶數量不斷上揚
我們且不去考究Google日歷的***位用戶是個人還是企業,但可以想象的是,對于這樣一項免費應用來說,在前期,肯定是個人用戶占絕大多數。隨著在個人用戶中的影響越來越大,一些初創企業出于自身需要限于成本,也會考慮應用Google日歷。
我們先來看看Google Apps的情況(Google日歷是部分作為組件嵌入在Google Apps中的)。在2008年9月份的一篇外文中,是這樣記載的:對于一些企業來說,Google Apps已經“足夠好”,它以云為基礎,它的優勢是以協作為核心,而且不需要微軟SharePoint服務器。Google 企業產品經理 Matthew Glotzbach也曾說道,Google Apps,是一個有利可圖的業務。
雖然對于微軟來說,Google Apps還只是一個微不足道的業務(據一篇財富文章記錄,在2007年,Google Apps業務帶來了約400萬美元的收入,而同年,微軟Office套件帶來了122億的收入),但Google企業級用戶正在穩步增長。
從2008年年初,Google已經招徠了約50萬企業級用戶,至少應用Google Apps應用服務之一,主要是小企業用戶),以及1000多萬活躍用戶。此外,成千上萬的大學,超過100萬活躍用戶在使用Google Apps。到目前為止,Google***的客戶是位于哥倫比亞地區的Valeo,該公司是一家領先的汽車零部件提供商,有38000名員工,其中32000名是Google Apps的用戶。筆者查了一些資料,發現,在Google Apps這個問題上,Google一直是輕描淡寫它的企業級用戶的客戶數量。Google一直說每天增加3000個企業,其數量每年超過100萬。
隨著云計算的發展,更多的人會選擇云服務作為信息技術的最終交付方式。從以上的數字也可以看出,云服務的企業級應用會越來越多,一些免費應用也會逐步轉到收費上來。而出現故障,不回應的態度,只會傷害用戶的信心和感情。
#p#
云計算產業鏈條亟待完善
先不說云計算的領頭羊廠商亞馬遜服務的狀況,(如賠償問題談崩 禮來或將放棄使用亞馬遜云服務,亞馬遜故障頻發 用戶該怎么辦?云計算還不夠穩定,亞馬遜又宕機了等),我們來只需回顧一下Google自身,從云計算質疑加劇 谷歌日歷服務中斷,到谷歌日歷服務再次中斷 大多數用戶受影響,再到谷歌三遭云計算質疑 App Engine出問題,論誰再有耐心,也難免于信心消耗殆盡。
面對如此多不可控的事件,而又沒有什么合理的解釋和應急機制,因此有人提出,“或許現在是重新思考(要不要進行)云的時候了”,文中還提到,像微軟這么大的廠商都不能保證它的云網絡的正常運行,這的確值得我們警醒,如果你知道Google、亞馬遜、Rackapace和其他云提供商,還有SaaS之王Saleforce.com等都曾出現過類似的云服務中斷現象的話,你就應當更加警覺了。
不可否認,近幾年中,Google 日歷的功能是在不斷增強,但考慮到如此之多的用戶,為什么就沒有足夠的警醒,行成一套應急機制呢?
云服務***的賣點就是隨需所用、簡單、便捷(即“傻瓜型”的意思),但正是因為它***的優勢,使得用戶不再需要關心它后面的基礎設施。因此,使用云服務時,用戶是看不到服務器的。一旦發生故障,用戶是無法運行診斷程序的,也不能跑到大廳叫IT人員來救援,即使經驗再豐富的用戶也無法準備地知道恢復數據需要多少時間,甚至連該做些什么都不知道。服務關閉時,用戶只能看到一個空白頁,不管這是暫時的,還是會造成數據完全丟失,用戶都幫不上忙。
而要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在用戶和服務提供商之間建立起一個足以信賴的關系,而這就需要服務的透明化。如果事故發生時,服務提供商一方必須能夠及時地調配資源修復事故,或者如果沒有足夠的精力和人力,就應該請第三方協助。這才是權宜之道。
一場變革的最終完成,要依賴于多方協作,最終形成一個完善的產業鏈條,才是一個長久的發展之道。云計算就是這樣。
【編輯推薦】
- 云計算質疑加劇 谷歌日歷服務中斷
- 微軟高管:谷歌云計算戰略“非常混亂”
- 別被谷歌式云計算迷惑 私有云才是云成功標志
- 谷歌日歷服務再次中斷 大多數用戶受影響
- 谷歌、IBM、微軟,誰是云時代主角?
- 谷歌、微軟,誰動了誰的奶酪?
- 谷歌三遭云計算質疑 App Engine出問題
- 從Google日歷宕機事件學到的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