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flow開啟互聯網3.0時代
目前,正是互聯網最主要的協議從IPv4向IPv6轉變的時機,新成立的開放網絡基金會(ONF)打算改變網絡交換過程中的數據打包和轉發方式,用OpenFlow進行代替。
應用多年的包交換方式出現問題了嗎?我們真的需要選擇另一種網絡交換標準嗎?實際上,根據提出OpenFlow 方案的研究人員的意思,我們并不需要這樣。相反,根據他們在2008年所編寫的白皮書 OpenFlow: Enabling Innovation in Campus Networks 中所寫:“最初的想法很簡單:我們發現幾乎現在所有的以太網交換機和路由器都包含了 flow-tables (建立在TCAMs [三重內容可尋址存儲器) 幫助實現防火墻,NAT,QoS以及收集統計資料等工作。但是不同廠家的設備中, flow-table并不相同。我們已經從各種路由器和交換機中提取出了比較通用的部分。OpenFlow 就是基于這種通用的flow-table。
換句話說, OpenFlow的研發人員們希望將各個網絡設備廠商各自完成的工作重新進行標準化。如果這個想法只是停留在學術研究領域,那我們也就沒有太大必要來討論了。事實上,有六家擁有或控制著世界級大型網絡的公司(Deutsche Telekom, Facebook, Google, Microsoft, Verizon, 以及 Yahoo!)以及網絡設備大廠Cisco和Juniper都加入了OpenFlow的研發團隊,一致推動OpenFlow應用到全球網絡。
從廣義上講, OpenFlow是一種軟件定義網絡(SDN)。根據白皮書的解釋,一個“OpenFlow Switch包含了最少三個部分:1、一個Flow Table,帶有每個數據流項目的相關動作,告訴交換機該如何處理這個數據流。2、一個Secure Channel,用于連接交換機與遠程控制過程(控制器),以便在控制器和交換機之間傳遞命令和數據包。3、OpenFlow Protocol,為控制機提供一個開放和標準化的方式與交換機進行通信。”
標準化律師Andrew Updegrove將其總結為“在網絡架構和云計算間形成更好的互操作性”。之所以與云計算結合,是因為OpenFlow 可以使網絡交換速度極大的提高,為云計算提供高效率的數據傳輸。簡單說,OpenFlow 的交換方式就是將處理服務和網絡負載平衡等工作標準化了。
紐約時代雜志引用OpenFlow 創始人之一,斯坦福大學電子工程和計算機科學教授Nick McKeown的話:“OpenFlow解答了整個行業一直以來存在的一個問題,即如何為大型網絡所有者或運營商提供一個他們所需要的能夠靈活控制的標準化模式。”
對于網管來說,所討論的最多的話題是, OpenFlow將給他們帶來一個開放的硬件和軟件路由,交換,讓他們擁有更全面的控制能力。時代雜志的文章認為,這個標準將導致ISP“為對時間敏感的語音和數據建立按需傳輸通道。或者讓大型電信公司,如Verizon 或 AT&T,能夠通過軟件將多個光纖骨干網絡合并起來,傳輸海量數據,并在海量數據傳輸結束后,再自動將各個骨干網分開。對于家庭用戶來說,新的網絡能力可以讓用戶在家享受到一些互聯網遠程服務,如遠程安全檢查或電力控制等。”
到底OpenFlow能帶來多大的改變呢?我們只能拭目以待。 對于部署大規模網絡來說,這種潛在的改變是很明顯的,對于互聯網來說也能實現更好的管理和更高的效率。但是,ISP是否會采用OpenFlow還是個未知數,也許ISP們都在忙著從IPv4向IPv6過度,無暇顧及OpenFlow。我覺得后者的可能性較大一些。如果ISP們拿到了符合OpenFlow標準的硬件和軟件產品,他們應該會很高興的去部署此類架構,但是在最近幾年,這種可能性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