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生活•穩前進•不跟隨:N9滑動的本源來自Maemo
軟硬件進化史
硬件方面,N9是一款基本上沿襲自N900的機器,比如CPU就采用了同一廠商的升級版產品,相比前任提升了CPU的主頻和內存的容量,并換成了同樣分辨率的電容屏。
軟件方面,N9系統的底層沿襲自N900的maemo 5,包管理系統等主要部分未變,最大的改變是將GUI工具包由GTK+換作Qt。而在最表層的UI方面,則與類似PC操作系統的maemo 5有很大不同,帶有比較明顯的Peter Skillman的風格,也就是說有一些webOS的影子。

在購買N900之前和使用N900的過程中,我其實也一直在關注N900/N9/N950相關的新聞。因此對于其中的變化和歷史比較了解。比如N9配置曝光后,大家會好奇在Android旗艦采用雙核的時候,N9為何還堅持使用單核1GHz的方案。又比如屏幕為何沒有使用qHD,而是采行了WVGA分辨率等。其實這些都不難解釋,因為N9的開發早在2010年初就開始了,只是經受了很多變數和挫折。
當然,本文的重點應該是N9的滑動/交互和Qt,希望我這篇開門見山的文章,能夠有助于大家大致了解整個計劃的來龍去脈吧。我希望能夠結合歷史和maemo/MeeGo的UE的變化來說明這個滑動的由來。要理解滑動的由來,就需要再多談一些歷史,其實2010年對諾基亞來說,是充滿著變化的一年,那個敢于直言的副總裁老頭Anssi Vanjoki的離職,Elop的到來等等。
其實,正如諾基亞自己對于N900的定位是Internet Tablet,而不是Mobile Phone一樣,maemo 5其實是一款定位于PC操作習慣的系統,很多操作和界面都更類似PC,而不是手機。為了說明這個問題,我特意截取幾個操作系統的設定畫面的抓圖來比較:

看圖不難發現,從UE和UI的角度來說,上排的這4個操作系統的設置菜單都是屬于一個風格:單列顯示,二級菜單隱藏,點擊后才顯示。而下排的maemo 5和Windows 7的控制面板則屬于另外一種設計:所有一二級項目直接顯示,多列菜單用小圖標呈現。
當然,這種于眾不同的設計也涉及硬件因素。諾基亞之所以敢于這樣設計,是因為N900使用的是電阻觸摸屏,電阻屏雖然觸摸靈敏度不如電容屏,但是精確性是超越電容屏的。如果在電容屏上將圖標做得這么小,非常容易誤觸。
Maemo 5的兩大問題就是應用少,以及在電容屏已經大行其道的當時,有些顯得另類的電阻屏。手機很多情況下,只能在橫屏狀態下操作,又進一步疏遠了普通用戶。諾基亞對這些問題也早就了然于心,于是早在Maemo Summit 2009上,諾基亞已經搬出了Maemo 6的UI設計藍圖:良好的豎屏支持,電容屏支持。這是當時的照片:

其實,從這張圖上,諾基亞已經給出了豎屏支持的解決方法:將各個Widget模塊化,犧牲一定的自由度(Widget不能再像maemo 5中那樣隨意定位,而是類似N97的S60,以及后來的N8上的Symbian^3的排布方式),從而換取豎屏支持。其實,從這張圖,就能窺見當時諾基亞UE設計上的困境:如此密布的Widget,如果使用電容屏,為了不誤觸,需要做局部放大,這樣其實不符合簡約的設計理念。
也因此,這個UI的設計概念后來被拋棄了,而后便是2010年2月份起,同英特爾的合作開發MeeGo。英特爾和諾基亞所使用的MeeGo其實不同,兩者只是同時保持和Qt的兼容,但是連包管理系統都是不同的。諾基亞完全使用自己的BUG追蹤系統和自己的UI。我們能從MeeGo官網放出的MeeGo Handset部分揣測出當時諾基亞 Harmattan的部分的UI特性。

當然,這個UI也不長久,隨著2010年9月份,傳說Peter Skillman經過9天面試加入了諾基亞, Harmattan 的UI設計終于開始步上了康莊大道。Peter童鞋的確是在諾基亞大干了一場,其實從目前很多N9的屏幕截圖都可發現webOS的影子。且不說三個界面的切換有些神似webOS中的卡片切換,細心觀察可以發現,就連N9中菜單下邊的圓邊,以及對應的黑角都和webOS一模一樣。

當然,如果完全照搬是不可能的。N9的宣傳口號就叫做“不跟隨”嘛,Peter Skillman這次打造的是一個 “升級版”。而且,加入了硬件的元素:屏幕周圍的一圈傳感器,是N9的獨特的滑動操作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圓弧形的大猩猩表面玻璃帶來了符合人體工學的觸摸手感,再加上諾基亞引以為豪的射頻性能和硬件做工,的確打造出一款不錯的產品。
N9的操作體驗
N9的操作體驗主要分七個方面來呈現,簡單列舉一下:
1.無界:指大屏幕,無按鍵的設計,即沒有邊界和束縛。
2.靈動:指靈巧的滑動操作,包含創新的時間設定方式。
3.洞悉:指8MP,AF相機。
4.智趣:指地圖和游戲,豐富的應用。
5.自由:指NFC功能,自有配對互傳文件。
6.本色:指自然設計的橡膠外殼。
7.豐富:指豐富多彩的周邊藍牙音箱/耳機
其實操作并不復雜,雙擊屏幕解鎖,然后是3個主屏,分別是:通知,菜單和多任務界面。滑動,的確在N9的日常操作中占據了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除了我們可以想到的使用滑動在各個界面直接切換,滑動還可以用來切換中英文輸入法,滑動可以用來取消相機拍攝,可以用來調出菜單,甚至… 你可以在不知道如何操作的時候,在這臺手機上嘗試一下滑動先…
相比Symbian^3 Anna手機上還略顯遲滯的滑動,N9的滑動顯然是目前為止諾基亞手機中最流暢的電容屏手機滑動了。這得益于原生Linux良好的內核效率,當然更重要的因素是采用OMAP3630+SGX530的N9沿襲自N900(OMAP3430+SGX530)的成熟的驅動。這種使用手指輕觸即可得到的流暢順滑的滑動,之前的確從未在諾基亞的手機上出現過,這一點值得我們期待。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們可以認為N9所使用的Harmattan是將maemo與webOS混合并進化后的一款作品。硬件上,TI的OMAP3630和IMGTECH的SGX530沿襲自N900的配置,而基帶和射頻模塊,預計也會與N900非常接近,同樣采用相當成熟的BaseBand5平臺的RAPUYAMA(RAPU處理器和YAMA HSPA邏輯核心處理器)和GAZOO電源管理,可以說就是當年緊接著N900開發的那款機器的配置,現在看來相比Android陣營已稍顯落后,好在已經夠用了。其實,可以毫不客氣的說,N9推出之前,諾基亞在智能機領域的技術和思路都是全面落后的,而N9之后,滑動幀數達到或超過N9的Android手機也是不勝枚舉。但是N9的優勢在于對于滑動的操作做出了新的探索,這種新的操作模式是一個不小的創新,也比較有意思。我覺得,Peter Skillman的設計,使得諾基亞將maemo從偏電腦操作體驗轉換到偏手機操作體驗跨出了堅實的一大步。甚至對于諾基亞的其他系統的UE/UI設計都帶來了重大的影響。
實際使用下來,N9的滑動的確比較流暢,機器比想象中的要薄一些,相比N900的確是薄了不少。曲面的玻璃使得滑動的手感不錯,屏幕的亮度也能調整到相當亮。真機的操作體驗其實和網上播放的視頻差不多。當然,還是能感受到一些視頻中無法體現的細節。諾基亞這次給予這個滑動的動作的詞是Swipe,這個詞在英語中是指一種類似刷卡的動作。
與Android或iOS的滑動的很大一點不同是,在界面之間的切換,因為要從屏幕外向屏幕內滑動,因此操作不可能很快,不太可能出現Android或iOS那種幾個屏之間急速切換的感覺。并非切換的不流暢,而是相比Android或iOS,N9的滑動更像是一種慢動作的,優雅的滑動。而且,這是一種可以“反悔”的滑動,即滑動到一半,如果想回到原來的界面,也是可以滑回去的。Marko在LeWeb 2010上,曾提到現在每個人都低頭操作手機,而N9將帶來全新的一種體驗方式,試用過的總體感覺,并沒有Marko說的那么玄乎,畢竟手機操作還是要低頭的。
另外,發現在多任務界面的做放大和縮小,即切換九程序和四程序,還是比較容易誤操作,因為兩個手指的聚攏和擴開,很容易劃出屏幕的范圍,從而激活屏幕四周的感應器,不論是左邊的手指先觸到屏幕邊緣還是右邊的手指先觸到屏幕邊緣,都會離開多任務界面,進入主菜單,而不是原先希望的切換多任務顯示數量。
結語
諾基亞這次給N9設定的主Motto是很有意思的,“不跟隨”,不服氣中又露出一絲霸氣。既然花了那么大的力氣,從GTK+切換到QT(N900安裝QT庫后也能支持QT程序,只不過N9是原生支持),那就希望將來在N9上,類似大眾點評這種結合網絡和GPS的殺手級應用可以出現在N9上,而且越多越好。畢竟N900的一大軟肋就是應用太少,開發門檻太高。隨著開發難度的下降,希望在N9上能出現越來越多MeeGo版的本地殺手級應用件吧。題圖的靈感,其實也是對N9的滑動實際體會過之后想到的,單人雙槳劃艇的動作頻率雖不及皮艇高,卻體驗著運動之優雅,也在扎扎實實前進,希望諾基亞能夠保持并加速N9上體現出來的上升勢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