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生祥:要抓住時機推進金融市場化
明年或許是繼2009年之后又一個外貿不景氣的年份,中國真的需要在內需上多下功夫。就像過去增長模式以外需為主導、金融為出口服務一樣,現在應該是金融為內需服務。為內需服務需要金融相對自由化,這樣才有利于中小企業高科技化,有利于培養中產階級。
2012年是中國推進金融市場化、利率自由化的大好時機,不妨從五個方面著手。
首先,構建世界主權債務交易中心。
中國經濟體龐大,遲早會是世界第一大債券市場。為了迎接這一天到來,第一步,就要把外儲收購債券化,不能再讓央行發行貨幣來購買,這是把通脹留給自己、外儲資產交給別人的愚蠢政策;第二步,讓商業銀行的貨幣市場和主權債務市場互相抵押融通起來;第三步,可適當地放進機構債、企業債,讓證券債券市場互動起來,而后可以把產權明晰化、企業化的地方債放進來;第四步,考慮地方債“債轉股”;第五步,債券市場要完全國際國內放開;第六步,在完善以上市場的同時,摸索建立新的完全自由化的,但卻依然是統一的結售匯制度。
以上才算是構建了市場化條件下的中國金融框架體系。
其次,籌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兩房”。
中國從1991年引進新加坡的住房公積金制度,目前這個制度應該與銀行房貸在未來形成競爭,要么給予公積金銀行職能,要么讓其資產證券化,擴大資本來源,完善風險管理。
再次,構建云金融世界金融中心第三極。
未來,主權貨幣作為世界貨幣是較為困難的。今天的云計算顯然給了未來貨幣一個有力的工具載體,我們可以設計一個云貨幣與云金融形成一個新的世界貨幣體系。
第四,支持新的學研產一體化模式。
把大學和工廠結合起來,把學研產一體化起來,讓創新能夠流程化、標準化起來,才能滿足社會對創新的渴求。未來的金融要支持這樣的產業、這樣的組織、這樣的模式創新,否則,中國工業總是模仿,沒有開創。
最后,讓金融為延續中華文化香火服務。
金融不光要支持城市的產業發展,還要為中華文化香火的延續服務。開發三農與開發春節文化應配套進行,在種植經濟上嫁接旅游經濟、文化經濟。三農的現代化,不光是機械化、信息化、科技化,還要有文化,特別應重視對傳統文化的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