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移動廣告,春天在哪里?
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我正坐在從美國回北京的飛機上,10個小時的飛行是一段長的近乎奢侈的思考時間。
芒果移動廣告優化平臺CEO王江
從北京到硅谷,不一樣的風景,一樣的卻是人們對移動廣告的熱情。數千萬部智能手機的出貨量、上百萬個App媒體、數以億計受眾數量 …這些數字都讓大洋兩岸的人們看到了無限的商機,借一位美國在線廣告老兵的話來說“我聞到了十多年前online廣告初生時那種興奮的味道…”
有人說2011年是中國移動廣告的元年,在經歷過一陣大煉鋼鐵式的資本注入后,超過60家移動廣告平臺在短短的1年中閃亮登場了。這其中不乏根正苗紅的名門望族,也有不少靠資本支持的新興權貴;有所謂專攻精準投放的技術派,也有號稱實力超強的市場派。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在這一片繁榮之中,仿佛中國移動廣告的春天已悄然而至。
李宗盛的歌中唱到“相愛是容易的,相處是困難的”,同樣對于中國移動廣告來說“誕生是容易的,長大是困難的”。當我們用放大鏡去觀察處在“嬰兒潮”階段的中國移動廣告的時候,才尷尬的發現無論是廣告平臺還是App開發者真正盈利者卻***。在這場移動廣告的盛宴之中,有一個叫做“廣告主”的客人姍姍來遲了。而不幸的是,這位客人正是這場盛宴的主要買單者。
缺乏品牌廣告主參與的中國移動廣告行業,遭遇到了成長的煩惱,而問題的原因卻是多方面的:國內品牌廣告主對移動廣告這種新興媒體還缺乏了解,也缺乏各方面的經驗,雖然一切看起來很美,但卻大都還處于觀望狀態;國內的移動廣告還處在發展早期階段,無論從形式還是從內容上都還在探索,對廣告主的說服力和對受眾的效果都還有待完善;各移動廣告平臺對受眾數據的的積累和挖掘還處在早期,精準數據所帶來的“精準投放”等特長還沒能的充分發揮,更不用說即時購買和及時競價等高級應用了。
成長是必然有煩惱的,但我們卻又在不斷探索中看到了希望。這次旅行,我有機會拜訪了幾家美國的移動廣告平臺,從和他們的溝通中,我在大洋彼岸,在那個移動廣告比我們早發展了幾年的美國,似乎又看到了中國移動廣告未來的美好時光。美國同行們對我們的遭遇并不陌生,但經過幾年的發展,他們似乎正在走出這種迷茫,從他們身上也許我們能找到可以借鑒的地方:
1. 美國的移動廣告的形式更為豐富和有吸引力,視頻音頻等富媒體、全屏插頁、個性定制、HTML5等各種互動性強的廣告形式已經較為普遍。當然美國的移動帶寬和流量包月計劃等基礎設施因素,也讓這些類型的廣告的普及成為了可能。
2. 近一段時間美國市場上精準投放、數據挖掘、和即時競價等概念的興起和實踐,使移動廣告開始過渡到一個以受眾而不單單是媒體為單位的時代。由于能較好的辨別受眾的特性,廣告主愿意為獲得一個真正的潛在客戶付出更多的費用,也大幅減少了在打醬油的路人身上的浪費。聰明的投放和效果的提升使移動廣告進入了一個正面循環的發展中。
3. 相對于中國市場來說,美國移動廣告市場的分工明晰,專業性較強。從廣告的創意到投放效果的統計;從受眾行為的分析到RTB系統的研發;從專門服務廣告主的DSP到專心服務媒體端的SSP,等等…大家各司其職,又緊密合作,專業的服務和相互之間的制衡使廣告主既放心又能獲得滿意的結果。
4. 當然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時間。經過幾年的培養,美國廣告主在mobile上投廣告的意識已經較為成熟,從好萊塢電影的預告片到地產經紀的小廣告,大大小小的廣告主都已經將Mobile看做一個不可忽視的戰場了,這種意識的形成其實才是移動廣告行業獲得發展的真正推動力,畢竟只有市場有需求了,移動廣告行業才會向更高處努力。
在線廣告用了10年時間成就了今天的規模,站在在線廣告肩膀之上的移動廣告也許用不了這么長的時間。在移動廣告還處在嬰兒期的中國,我們需要借鑒一切可以借鑒的經驗,探索一切可以探索的方向,杜絕一切急躁短視的行為,克服一切或大或小的困難,找到一條適合自己發展的道路,找到屬于中國移動廣告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