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讓開發者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作者:佚名
剛剛結束的百度世界大會上,李彥宏強調了輕應用(Light APP,此前百度就已經提出)概念,發布了后端的技術支持Clouda,并通過siteapp、appbuilder和framework為Web APP提供了“三駕馬車”技術支持。對此,外界普遍解讀為百度通過輕應用站住了Web APP的陣地,加上此前收購應用分發入口91無線,百度似乎可以“高枕無憂”了。
先提一個問題:互聯網的本質是什么?
流量的入口和分配。在線下商業社會,流量的流動是以地域為劃分維度的,而到了線上,維度變成了應用和服務。你會看到,線下商店招攬顧客,線上服務們爭先恐后地擠到用戶跟前,這是搶占入口了。流量進入之后,大家因此看到了廣告商、增值業務和電子商務的身影。
移動互聯網的入口是什么?可能是應用商店,可能是微信,也可能是安全助手,還有可能是墨跡天氣。如果你的服務能夠緊貼用戶,當然是好的,因為你獲得了直接從用戶身上獲益的可能性。不過,如果你是一個巨人,讓眾多互聯網服務站在你的肩膀上,你按流量收取占位費,那么想象空間會更大。
我說的是百度。百度世界大會上,李彥宏通過移動云眼花繚亂的開發者技術支持展示了這樣的野心。
剛剛結束的百度世界大會上,李彥宏強調了輕應用(Light APP,此前百度就已經提出)概念,發布了后端的技術支持Clouda,并通過siteapp、appbuilder和framework為Web APP提供了“三駕馬車”技術支持。對此,外界普遍解讀為百度通過輕應用站住了Web APP的陣地,加上此前收購應用分發入口91無線,百度似乎可以“高枕無憂”了。
這只是一個結果。難道大家不會有疑問么:Web APP和Native APP之爭早不是一天兩天了,為什么李彥宏現在才如此大張旗鼓地強調輕應用的概念?
當然你可以認為這是因為百度在移動時代的反應遲緩和投資不給力,但你也必須看到,百度發布的這一系列服務背后所需要的技術積累,都遠遠不像開發一個微信那么簡單,這需要時間和投入。我更愿意認為,這是李彥宏厚積薄發的結果。我看到的是,百度背后的移動云技術積累,已經進入到可以提供一整套完整的移動開發者云端技術支持的程度了。如果你在現場看過開發者分論壇,一定會驚訝于百度的技術實力。
這一點非常厲害,因為接下來,用戶的產品和服務端可以發生變化,但終端只負責數據收集、運算被簡化,越來越多的數據和運算轉移到云端,已經是不可逆轉的大勢。大家都看得到,但不是誰都能抓到。整個中國互聯網,有這個技術實力的,縱觀下來也只有百度了。
別看李彥宏滿嘴移動互聯網,一開口就是應用商店缺陷,實際上他自己比誰都明白,如今仍然是Native APP和應用商店的天下,否則他不會花19億美元買下91。在我看來,李彥宏的短期戰術是Native APP和Web APP并重,再遠一點的戰術是籠絡服務(不是移動,而是更廣泛的概念)開發者,在戰略上,就不只是這些微觀層面的問題了,是云計算和大數據。
無論是多年來百度PC端搜索積累下來的大規模數據處理能力,還是云計算能力,都為這一戰略提供了準備鋪墊。還記得百度2013年第二季度財報么?百度的研發支出達到了人民幣9.418億元(約合1.534億美元),同比增長72.6%,就已經可以看出端倪了。李彥宏對IDL引以為豪,不只是技術自信,還是一種戰略自信。
這是一個極度個人的時代,也是極度碎片化的時代。無論Native APP和Web APP的爭論多么激烈,產品端爭搶用戶多么硝煙四起,必須承認的是,單一的應用永遠無法滿足用戶多樣的需求。微信的巨無霸應用策略是一種想象空間,但游戲玩家永遠不會刪掉極品飛車而只去玩微信打飛機。更可能出現的情況是,極品飛車和微信會分割用戶僅有的時間。
這是移動和智能時代下用戶時間困境的一個縮影。由于這種時間困境的存在,導致文章開頭說的流量分配變得多樣化和復雜化。單一應用無法解決,就讓移動開發者去爭奪吧。百度只要提供一個肩膀,讓開發者站在上面,然后取利。更何況,百度是極為擅長按點擊收費這件事的。
這次百度世界大會給我最大的體會是,李彥宏找到了百度未來至少10年的業務模式。10年之后,微信可能會過去,微博可能成為歷史,但數據、技術和云將會繼續存在。
責任編輯:鳶瑋
來源:
Techwe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