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D SeaMicro:我們是Verizon云服務背后的供應商
Verizon那雄心勃勃的全新云服務計劃需要靠來自AMD公司的512核心SeaMicro方案提供支持,但該方案的實際名稱目前尚未公布。這一現狀打破了人們的傳統誤解:云服務只由低成本供應商帶來的小型服務器負責支持。
AMD公司公布了這款與SM15000協同工作的新產品,這種合作關系標志著芯片制造商花了兩年多時間與Verizon共享技術基礎、聯合開發特殊功能之后,終于迎來全新戰略篇章。
就在AMD為游戲主機客戶微軟與索尼提供定制化芯片的同時,英特爾也針對Facebook及eBay等數據中心客戶的需要對至強系列產品做出調整。為了進一步做出回應,AMD決定與Verizon分享專業知識,旨在幫助電信巨頭在同一套平臺中發揮出更多潛力。
“我們與Verizon合作,希望創造出一系列技術,從而幫助對方的軟件能夠從SeaMicro身上汲取更多非常規優勢。”AMD公司服務器業務負責人Andrew Feidman在接受采訪時表示。
AMD公司在該項目中已經與Verizon開展了“為期約兩年”的合作協議,而且整個過程中AMD始終保持十到十五位技術人員與Verizon“進行合作或負責實施工作”,Feldman指出。
這些調整已經使Verizon成功在服務器領域獲得更為細化的配置選項,其實例規模調整靈活性已經遠超過Amazon及谷歌等服務廠商。需要向大家解釋的是,Amazon與谷歌目前仍然通過管理員對實例進行變更,包括在500MHz到2GHz范圍內變更處理器速率、以512MB為單位增減內存容量等。
AMD還幫助Verizon在不同服務器之間實現磁盤共享,從而避免為每臺設備指派專用驅動器。如此一來,網絡安全政策的部署將更為到位,服務器配置所占用的時間也將大為縮短。
SeaMicro設備為Verizon公司帶來遠優于以往的網絡靈活性,這一切都要歸功于其可編程化網絡處理單元(簡稱NPU)。
“每套SeaMicro機架中都包含光纖通道。”Verizon公司首席云技術官John Considine在采訪中解釋道。“這些主機與光纖直接相連。光纖還連接著NPU與我們的核心交換機。NPU的傳輸帶寬為100Gb每秒,并在傳輸過程中對系統數據包進行重寫。”
支撐這一切的底層技術源自SeaMicro的“動態計算-分配技術”。這項技術能夠將CPU管理與狀態性負載平衡方案加以結合。
根據一份SeaMicro官方說明文檔,DCAT能夠創建出虛擬IP地址,進而“被分配為計算資源池,供單一核心乃至最多768個核心加以使用。”
“流量將被定位至一套CPU池,從而確保一切都以最大限度進行運轉;與此同時,其它CPU則處于深度休眠甚至是關閉狀態。”SeaMicro文檔指出。“與此相似,我們還可以為計算池設定一個使用閾值,當數值超過臨界點后CPU將以動態形式完成配置并被添加到資源池中——或者被從中刪除。”
每臺SM15000擁有1.28Tb每秒的傳輸能力,這是由16條萬兆以太網上傳鏈路所實現——另有一條10Gb每秒雙工帶寬負責與各CPU插槽的數據流通。
Verizon投入SeaMicro懷抱的決策意味著AMD的影響力已經從關鍵性供應商轉向大規模云數據中心領域:經過初步嘗試,數據中心已經開始與1U或者2U級別的小型商用服務器設備打交道,硬件制造商采取的是經過調整的設備生命周期模式。這些系統往往被人們稱為“微服務器”。根據預測,盡管這部分市場目前尚規模有限,但到2014年其出貨總量最少也將達到571000臺。
以英特爾為例,該公司正緊鑼密鼓地規劃其規模化機架架構,旨在打造出一整套貫穿每一臺設備的光學傳輸網絡體系,從而在降低延遲的同時增加設備可管理性。
與此相似,硬件供應商惠普也在醞釀屬于自己的融合型設備方案,也就是Moonshot系統,希望在帶來高計算密度的同時擺脫非必要性組件,從而帶來更為突出的經濟效益。從設計角度講,這相當于刀片服務器的一次新生,而且入門門檻與前期投入都更為友善。
“單純堆疊1U設備的弊端在于,堆疊成果的聚合特性太過明顯。”Feldman表示。他同時指出,在典型服務器上,用戶必須面對“計算資源、存儲機制與I/O表現聯系緊密、息息相關”的被動效果。
Facebook同樣在努力通過開放性思路實現非聚合效果。在今年的開放計算大會上,Facebook公布了其一系列計劃,希望借此為集群帶來遠超過以往的處理器與存儲資源數量、同時將網絡I/O設備與控制機制推廣到堆棧中的各個角落。
Feldman堅信,這一切都將影響未來數據中心的創建方式——屆時IT資源的基本單位將從原本的CPU及內存資源轉化為由計算、存儲以及網絡共同構成的資源池體系,本地光纖的加入則將延遲控制在極低水平。
“我認為我們正站在漫長跑道的起跑線上,”Feldman告訴我們——而且他并不抗拒可能出現的市場競爭:Verizon采購的SM15000將同時采用AMD皓龍與英特爾Sandy Bridge至強處理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