夾縫里生存的手環——淺析國內手環現狀
原創今年7月22日小米四的發布會上,小米推出了一款79元的智能手環,這樣低廉的價格和相對完善的功能,似乎預示著全民手環時代的來臨。而在此時,Canalys研究公司發布的有關智能手環的最新數據的報告也顯示2014年智能腕帶的出貨量可能將會超過800萬只,明年將增長兩倍至2300萬只,而到了2017年,這一數字還將擴大到4500萬只,。但是如今隨著Android wear 的橫空出世,劇情是否能夠按照Canalys報告那樣順利發展?
我們為什么佩戴智能手環?
智能手環最早在歐美出現,良好的運動環境和健康意識迫使人們在移動設備普及的今天更需要一款能展現出更為直觀的消耗數據的硬件產品。智能手環的出現,恰恰滿足了歐美用戶群對于數據圖表強烈的重視,隨后開始風靡。
由于國外手環的一些高端功能比如攝入食物熱量等在國內被某些制度掣肘,導致國內的智能手環功能給人的感覺更像是一個高端一點的計步器,無非比之前多了一個APP應用,所以國內的手環佩戴者更多的是追求一種新奇,而并非是數據監測,這讓智能手環陷入了一種尷尬的境地。
我們為什么摘下智能手環?
無論什么產品,在強烈的新奇感之后都需要拿出誠意,而類似計步器的手環并沒有讓我們感覺到它的誠意。佩戴手環的場景,也會隨著對新鮮事物的逐漸熟悉變得模糊。之后需要思考的問題就是,手環出現的理由是什么?
眾所周知人類文明的進步是由少數懶人推動的:沒辦法,人的天性就是懶惰。而科技的進步就是讓更多的人懶了起來。人類想操控機 讓自己更舒服,因此機器必須按照人類設定的方式服務,而手環卻恰恰違背了這個概念。
第一,手環收集數據的方式更像是對于用戶的綁架,它要求用戶24小時佩戴,這是任何機器都無法做到的,即使是目前跟人聯系最緊密的手機,也只能達到平均6分鐘查看一次的頻率。人和機器最大的區別就是人是有意識的主體,機器的活動隨著人的意志而轉移,手環的綁架式服務違背了了人的意愿,成了綁在用戶手腕上的緊箍咒,那么這個緊箍咒就離被摘下的時間不遠了。
第二,手環最吸引人的一點就是可以測量你的脂肪含量,卡路里,為你私人定制一套健身方案,所以如果你想達到你的健身目的,你就必須按照它的計劃重新規劃你的生活,雖然看起像是請了一位私人教練,但是也可以看作是機器對人的一種命令。人的懶惰,是無法通過外界命令來解決的,尤其是無足輕重的手環,當這種命令對我們不起作用的時候,這個令人動心的“私人訂制”或許就成為了一種困擾,因為,它會告訴你,你今天犯懶了,這也就注定著,手環即將要被拋棄。
當深諳人性的懶惰本性后,智能硬件們就應該越來越簡約,不斷做減法。比如Latin智能秤連秤體上的顯示屏都砍掉了。逆天么?可用戶舒服了呀。連低頭彎腰看數字的動作都省了,可以窩在沙發直接看手機了。是誰說,能坐著就不站著,能躺著就不坐著來著?
其實智能的最終目的就是要比人類聰明,并且始終以更加聰明的方式來幫助人類,而并非綁架。
手環的滑鐵盧
如果將智能手表和智能手環放在一起,就不禁讓人聯想到BP機和手機。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仿佛在一遍遍重演,智能手環似乎要遭遇當年BP機一樣的滑鐵盧。
當年的BP的風靡程度并非是今天手環所能比擬的,然而從替代性上來說,智能手表之于手環絕不亞于手機對于BP機的替代性。的確就像BP機一樣,手環缺少不可代替性。一個手機裝上10幾個APP基本可以替代手環,然而我們能在一只手上戴十幾個手環么?
佩戴智能手表的原因—輕松的應對多屏世界,這正是手環的致命的弱點。雖然與微信,智能水杯的整合看起來似乎出現了一線曙光,似乎有擁抱社交媒體的趨勢,然而朋友圈的的一句鼓勵“您今天佩戴的手環時間超過了99%的用戶”這又有什么意義呢?
也許在智能手表大面積普及之前智能手環還有一線生機,就像當年手機“大哥大”時代的BP機一樣。如果一種生物把生的希望,寄托在天敵都死干凈的基礎上,那么這種生物也沒有什么存在的價值了。
與山寨斗爭
智能手表還沒有成熟之前,它還不是智能手環最大的敵人,而山寨才企業才是真正把智能手環逼入夾縫中的罪魁禍首。“大哥大“的時代,制造業遠沒有今天的發達。
現在,在網上商城搜索智能手環價格從20元到2000元不等 ,然而100倍的價格差異,背后帶來的品質問題遠比想象的可怕。面對山寨企業最無力的問題是,他們的企業是沒有法人主體沒有注冊公司的,所以你即使千難萬難的找到了證據,最后也會發現不知道起訴誰,因為無論你起訴誰, 他也只是一個個人,而不是一個公司的法人代表,所以只能賠款了事,而且賠款數額還不會太大。然后你會發現沒過多久,你產品的山寨貨還是會源源不斷的涌入市場。
夾縫里的手環
智能手環的悲劇是多方面造成的。除了自身的產品缺乏不可替代性,服務方式的綁架性,和山寨以外,最重要的是目前國內人對于健康數據的觀念遠不如歐美國家那樣迫切,當新奇感退去之后,我們更需要的看到的是產品的誠意,然而手環卻沒有讓我們感到眼前一亮,不管是技術上的缺陷,還是與人們生活習慣上的沖突,或者說是智能手表對其的替代,注定了這不是智能手環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