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Forum 2014:如何締造中國混合云
原創10月29-30日,vForum2014在北京國際飯店召開,今年vForum的一大重點是探討混合云在中國的落地。VMware認為,混合云仍然是未來云計算的重點。隨著中國國產化策略的進一步推進,VMware加強了與國內巨頭企業的合作。會上,VMware與中國電信、聯想集團、浪潮集團一起探討如何如何締造中國云。
云計算發展趨勢
近年,中國電信一直致力于云服務,目前中國的IDC數據中心中,中國電信占了40%以上的份額。中國電信云公司首席技術官廣小明表示,三年前中國國內傳統的通信運營商都在關注iaas以下機房、機架、帶寬等基礎設施。隨著市場規模的發展,需要一個發展的突破口。中國電信選擇了大規模的走向托管之上的云和大數據以及CDN方向。目前,中國電信一方面關注公有云,同時提供了大規模的私有云給不同的客戶群體。廣小明表示:“公有云和私有云發展的過程中,我們發現沖突在慢慢出現。我們在考慮能不能把公有云方面的技術,直接接入到私有云,提供給行業客戶,然后一個比較合適的中間狀態就出現了——混合云。”
在云業務方面,聯想于9月22號發布了騰云計劃。聯想集團副總裁李祥林表示,近兩年,聯想在VMware的支持下拓展VMware的云服務發展很快。隨著IBM X86服務器的并入,極大地增強了聯想的競爭力,聯想將借著這樣的力量,加速市場轉型的步伐,給客戶提供解決方案,同時將和合作伙伴一起把市場做得更大,完成轉型。
近幾年浪潮發展非常迅速,在今年VMworld大會上,浪潮與VMware達成合作。浪潮集團副總裁胡雷鈞表示,浪潮最近公布了融合架構的概念,融合架構的概念就是為未來的軟件定義數據中心以及云計算提供平臺。目前,浪潮分三步來實現融合架構的策略:一、實現一定程度的融合;二、軟件定義與VMware合作,在生態環境方面進行一個整合;三、實現面向公有云、私有云、面向可重構的硬件,面向可重構的網絡、可重構的計算、可重構的存儲看,來實現業態化的軟件定義的數據中心和云計算的技術平臺。#p#
混合云如何落地
云最終是要被用戶所接收才能成為標準,當前階段,要在用戶需求和云服務提供商提供的服務狀態中間找到結合點,這是決定下一階段云是否能夠大規模被公眾用戶或者其他用戶接受要點之一。
廣小明表示,目前云的落地還存在一些挑戰。作為云服務提供商,以一個公共的資源池去提供一種普遍性的服務,不同的用戶使用的時候,對計算、存儲以及網絡資源的使用模式運營商無法預測。他說:“公有云最大的一個挑戰就是一套公共的基礎設施去適應不同的應用場景,運營商無法預測資源的使用情況,因此資源的搶占和資源的公平性,會成為一個很大的災難。”
相對來說,企業使用云計算有比較成型的方案。廣小明介紹:“到了企業,企業的IT基本上是成型的,有些是計算密集的,有些是一些IO密集的,有一些是網絡密集的,我們會有一個很清楚的規劃,所以可以提出一套很適合的方案。”他表示,進入一些企業網絡,它的基礎設施不管是自建的,還是通過引導進入到托管的環境或者云的環境,往往需要經歷兩個過程:第一部分,需要對原來企業IT的整個系統做一個重新的梳理和審視,確認哪一部分的應用可以切換,哪一部分應用適合于留在現有的基礎設施里面。審視完這個,就可以在公共的資源池以混合云的形態提供他這部分資源。第二部分,如果原來的基礎設施里面也是有VMware的解決方案或者其他廠商的解決方案,就會加上一個廣域網,因為混合云最關鍵的地方是在廣域網這一側。
廣表明表示:“原來作為通信運營商我們只是以標準的專線或者IP三層的VPN去提供廣域網,這個不適合于現在強調在線的方式,強調彈性的方式去提供的。我們也配合在做整個中國電信廣域網SDN的方案,這樣廣域網的連接也可以跟著云資源的連接可以在線,可以是一個彈性伸縮的模式。這樣就基本解決了現在混合云去適應企業IT在當前這個階段向云的方向去轉型的時候,普遍的一個市場的需求。我們做的案例基本上大多數都是在做這些企業的私有云,企業私有云一部分的邊緣性的服務,或者是企業非關鍵類的服務,慢慢的向混合云方向轉移。”
浪潮在云計算落地上也邁出了實質性的一步,胡雷鈞表示,浪潮發布的融合架構就是面向云應用的,滿足互聯網用戶對于云計算平臺的定制化需求。他表示:“互聯網用戶和企業用戶在云應用上有很多的不同,互聯網用戶的應用規模大,應用的邊界也要大,應用的一致性會比較好。對企業用戶更多的需求是應用邊界相對要小一點,企業需要的單應用在單虛擬機下的可擴展性要更強一些。一個應用需要的網絡環境、存儲環境要更復雜,對于它的系統的安全性也要求更高。”
基于這些需求,浪潮正在開發并馬上要發布第二代的云計算的平臺,也是第二代融合架構的產品。胡雷鈞說:“這是我們和VMware合作的結晶,充分的融合了軟件定義計算、軟件定義存儲、軟件定義網絡的能力,來為用戶提供一個MINI的數據中心或者MINI的軟件定義的數據中心,或者MINI的數據化平臺,使用戶的應用更容易部署到這個平臺上,用戶的新應用能夠更充分的用到軟件定義技術提供的方面性和易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