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有云服務的互聯網應用場景
大數據和云計算的話題很容易聚焦到一些國家戰略級的問題討論,比如氣象預測、金融服務等。七牛在云服務行業耕耘了四年,在云計算和大數據方面所看到的場景有一些獨到的觀察和思考。
從七牛實踐的角度看云計算和大數據形態
計算、存儲和大數據分析正逐漸形成社會基礎設施。很多人誤認為云計算就是云主機,其實云計算是一個產業,機器只是這個產業很小的一部分,它的作用就是資源虛擬化。以前買一臺物理機變成買一臺虛擬的機器,這臺虛擬的機器所產生的價值跟那臺物理機是完全一樣的。云計算分IaaS、PaaS和SaaS三層,對應到傳統時代,它們都有自己所要顛覆的對象。
云服務到底改變了什么?
云服務的目的是去IT,去IT不是將整個IT部門裁掉,而是改變其工作方式。以前的IT部門管理的是硬件的采購、選型。到了云計算時代就沒有任何實際的設備需要管,只需要管供應商,這時候人成為公司最寶貴的資產。互聯網時代產品的迭代速度非常快,正慢慢影響到傳統企業和企事業,即原先跟互聯網沒關系的傳統企業都會互聯網化,甚至互聯網監管部門的政府機關也會成為互聯網服務的客戶。傳統時代國內所有的關鍵軟硬件大多被國外公司把持,而云時代給了一個重新洗牌的機會。
輕公司和輕量化公司是云服務時代的兩個概念。輕公司會盡可能地只招聘需要的人以降低成本,加快迭代速度。如果做一個互聯網產品,先構建非常多的支撐部門,比如完整的HR部門、財務部門、行政部門,而IT部這邊還購買了幾百萬的設備,這時公司要倒閉,壓力就很大,因為它的成本很高。但如果公司只有三個人,全是技術人員,其他的盡可能外包,倒閉有可能是一件好事,證明方向不正確,應該快速找一個新的方向。輕公司的理念在細分的移動互聯網行業較常見。互聯網創業對全行業的顛覆也蔓延到傳統行業。因此,傳統行業的企業形態也會越來越接近輕公司的形態。
公司輕量化其實是一種防御性的行為。公司很重說明公司運作較成熟,但是當公司的業務被顛覆的時候,反應也會非常慢。現在很多公司已經意識到這種被動的局面,會采取內部創業的嘗試,主體業務保留原來的運營模式,但是會嘗試做一些新業務,開辟一個新的團隊,然后以互聯網公司的方式去做。但是這個創業團隊的負責人發現自己有創業能力就很可能離職,所以公司內部創業的干部成功率非常低。大公司內部創業最困難的情況是主體業務受到攻擊,這時要考慮主體業務的防御性,如何能夠足夠強的第一點就是公司的輕量化。先把決策過程變短,然后把響應速度變快。
另外一個趨勢是資產重心從實物向虛擬轉移。比如以前銀行貸款會先通過廠房、值錢的設備進行資質評估,但在互聯網時代,不可能為做一個產品先去購買廠房或辦公室。所以,銀行必然會被顛覆,會改變對資產的評估方式,為這些公司的金融事務掃清障礙。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最關鍵的是對環境的準備。現在的地域條件不再那么重要,互聯網時代所得到的信息量、訪問速度基本是接近的,所以有可能產生一些新的模式,而這些模式很有可能不是在沿海城市里面發生。
七牛的發展策略
按七牛的維度,數據主要分為三種類型,即結構化、非結構化和半結構化數據。這三類數據圍繞的數據處理,比如圖片的美化、裁剪處理,視頻的打水印、截圖處理,而大數據分析是圍繞半結構化的日志數據。比如網上購物時的瀏覽行為就會在日志系統里留下一條日志數據。這三類數據量最大的是非結構化數據,所以七牛的第一步是先做非結構化數據的管理。
七牛推進云服務分兩個方向,一個方向按實體規模先抓小后抓大,另外一個方向按產業形勢先抓上層,再往下潛,最后到國計民生。所以七牛第一批客戶主要抓移動社交,以前的移動社交圖片用得比較多,現在則是短頻,但只要用短視頻(除微信以外,比如美拍、微拍、秒拍)的產品,上傳的數據全在七牛平臺。這類創業企業需要足夠快的發展速度,而云服務的安全性超過自建的安全性,所以云服務很適合它。
另一方向到國計民生那里,他們需要看到供應商的系統規模明顯大于自己系統規模,一方面他會覺得你足夠大,另一方面因為平臺上的客戶都運作得很好,所以他們才會覺得放心。所以,不管本地是在扶持云服務企業,還是在扶持移動互聯網或者想顛覆傳統企業的新興企業,這主要看他們處于哪個階段,處于第一階段的企業肯定會用比較簡單的方式做事情,往后才會越來越重視流程。
不同規模的公司對公有云服務有著明顯不同的態度。初創公司會選擇直接擁抱公有云,因為現在產業變革非常快,如果不用云服務,它們產品上線的速度往往要推遲半年,這半年意味著死亡率會提升好幾倍,很有可能半年后再無相關機會。中小型公司有較強的研發能力甚至有自己的云計算團隊,對于云服務它們需要一個比較長的評估過程,云服務提供商需要花時間去說服他們使用,直到它們使用后覺得方便才不會有顧慮。大型公司因為決策者的原因很難推進,通常只能先從新型業務推進。最后一類傳統型公司,它們對云服務有興趣,但不愿意冒險,所以會仍然采用傳統買軟件的方案,但是它們當中也有主動擁抱公有云服務的意愿。這里給出三個案例。
互聯網+醫療
醫療行業,大型的智能醫療很難實現,而以預診、掛號排隊這類服務會慢慢顛覆整個醫療系統,該創業模式成功可能性高。整體而言,數據原本分散在不同醫院的不同科室,最終會集中到一個統一的醫療大數據平臺,上面會衍生出一大批的云醫療服務,排隊只是云醫療服務很小的例子。一個非常自然的演變趨勢將從民營醫院開始,最后進入到國家公立醫院。
互聯網+教育
在線教育通常給人的印象是把老師講的東西錄下來,再把錄像放到網絡上,事實上這只是一個支撐。國內在線教育成功的關鍵在于它在網絡上形成的教育理念。從下往上積累,最底層是課程上網,往上是師生互動,再往上會形成社區(包括學生之間的互動、教師之間的互動),從而形成一種良性的改進和優勝劣汰規則,越好的老師能得到越多的學生和收入。最上層是學生如何得到承認,目前的在線教育主要用于學生學本領,還沒有任何證書。目前,七牛支撐著在線教育從下往上的每一層(除最上層),每一層都有不同的創業公司,他們之間形成了自然的產業細分。
互聯網+安防
傳統的局域網監控重資產,投入產出比低。傳統方案中,監控一個房間得用上幾十上百萬的花銷,但有了云存儲服務以后,有多少個監控點就買幾個攝像頭,一百個攝像頭才幾萬塊錢,投入成本跟傳統方案比相對低了很多。攝像頭的需求在小微企業比較明顯,購買的攝像頭連上Wi-Fi就能持續把監控到的畫面上傳到云端,用戶可以通過手機看實時畫面和歷史畫面,還會有關鍵的報警功能。比如監控一個倉庫,通過視頻分析發現晚上有異常就會自動報警,并把報警的那段錄象上傳到云端,這樣就可以看到入侵的是一只貓還是小偷。大數據在監控方面將有更多的發揮場景,比如家庭監控能夠持續采集家里每個人的健康狀況,小孩有無一些危險的行為,根據走路的姿勢看是否有一些病態,在這個視頻平臺上面又可以衍生出很多其他創業的業務模式,從而產生更多生態圈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