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T講師管理心理學博士于際敬:大數據時代的“心”發現
原創大數據時代,各行各業都離不開大數據,每個人都身處大數據之中,同時也是大數據的產生者。在心理學領域,大數據分析技術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51CTO記者對【WOT2015”互聯網+”時代大數據技術峰會】特邀講師管理心理學博士、資深企業心理顧問于際敬老師進行專訪,在和于老師的交流中了解到開發人員如何提前預判自己是否出現心理問題,及如何做出有效調節。
于際敬,著名管理心理學專家、心理學博士、管理學碩士 、企業心理顧問 、劍橋大學國際培訓師、心大師(天津)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 、清華北大等高校總裁班特約講師 、2013年被評為”中國十大心理學講師"。電視臺熱播節目特約心理專家嘉賓: 中央電視臺《老爸是超人》《說劇實話》、 北京電視臺《超級陪審員》、 天津衛視《愛情保衛戰》《今夜有戲》《幸福來敲門》《保衛愛情》《英俊秀》《百萬粉絲》等。
大數據在心理學中的應用
當被問到在日常工作中會不會用到大數據時,于老師這樣回答:“事實上,我們現在所處的就是大數據時代,所有人都是大數據中的受益者,已經不能說我是否在用大數據,而是說不用都不行了,就是這個狀態。大數據會給生活帶來很多的便利,比如說運動手環,可以讓我們知道每天的睡眠情況、消耗多少卡路里及計步情況等等,有了這些數據,我們可以用來在微信中相互PK。除了知道運動規律外,還可以掌控自己每天的運動情況,從而給自己定個目標及運動指導方案。”
在專訪過程中,于老師提到了自己公司研發成功的一款產品“IPM心理策略系統”。這款產品就是把心理評測在大數據中應用的典范,可以在大數據的環境中,快速捕捉到整個團隊的心理狀態并作出預判,并依據個人所有的數據特征,對其未來做出引導。通常做的調查問卷,測試完之后就不了了之,這只是統計數據,而不是大數據。現在要做的就是把測評和大數據結合起來,當場出結果。反復的測試之后,才能夠給出相對準確的指引。
生活中,并不是每個人都有自知之明,讓大數據還我們一個真實的自己,可以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優勢和短板。比如,這個工作TA很喜歡,但這個工作卻并不很適合TA。適合里面要有喜歡的成分,但喜歡未必一定適合。這樣的情況下,我們就可以對這些人做更深層次的了解,給出正確的指引。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只看到一個人的行為、外在表現、學歷等是不夠的,其內在的素質、個性、品質等也需要有更具體的體現。因為當我們在事業、感情、生活中遇到瓶頸的時候,其實大多是這部分內容在困擾著我們。對于HR來說,勝任力模型是最可望不可求的招聘、崗位匹配工具,但是建立一套適合本組織的模型要耗費巨大的人力物力,并且即便有了勝任力模型,再把人匹配進去,也要花費很大的精力和時間,我們的產品優勢在于快速準確的建立模型,并與個人或團隊進行匹配。對于擇業的人來說,適合什么樣的職業,也可以用此類標準進行自測。比如并不是所有人都適合做管理層,如果一個人技術做到一定程度,就想著升職或跳槽去做管理,但實際上技術好壞與是否勝任管理完全不是一個概念,因此在作出抉擇時還需慎重。
其實,心理學就是對一個人做出全方位的了解,相當于“心理溫度計”。在深度了解的情況下,給出相應的指導。一方面是幫助咨詢者解決一些由別人引起的困惑,比如麻煩、壓力、苦惱、煩惱。而另一方面,可能是咨詢人自己本身出了問題,這類人總有以下想法:別人這樣做是不對的、這個椅子不好看、我要改變它等等,總是帶著有色眼鏡去看待事物。人無完人,每個人在心理上多少都會有些缺憾,這并不是病。因此,只要知道自己的優勢和短板,認清自己,未來做起事情才會有一個標準,才能夠把優勢發揮出來。
理性和感性切換能力影響開發人員心理
對于開發人員來說,每天需要面對電腦,在這類人的工作中,只有對與錯。如果某個程序運行沒有問題,沒有bug,那么就是對的,反之就是錯的。開發人員每天面對電腦程序,溝通對象不是人,更多的是電腦及硬件、軟件。程序差一點都不能順暢運行,這就意味著在他們的工作中對錯的標準非常明確。在這類人的世界里,可能根本沒有將就這個詞,所以很多開發人員在與周邊人群打交道的時候,總是非錯即對,不夠圓滑。因此,如果把工作中的這種邏輯放到日常生活當中,勢必會讓家人朋友感到不適,自己也不會舒服。當開發人員得到周圍人的反饋,就會用一些標準來衡量自己,長此以往自然會造成都是自己的問題這一印象,人也變得非常壓抑,久之成為一種心理疾病。
但并非所有開發人員都是如此,還有一些人性格幽默,在生活中也很隨便,這類人理性和感性的切換能力就比較強,職業特征并沒有影響到TA的生活。因此,學會角色轉化,對自己有明確的定位,和不同的人說不同的話,在溝通和心理上才不會出現問題。
關于心理疾病的問題
說到心理疾病,于老師表示,這是心理學中很小很小的一部分。作為心理學專家,不光要會給患有心理疾病的人做咨詢,還要能夠給正常人做咨詢。比如說, 個人的職業規劃,某個人是否適合這個崗位,未來前景是怎樣的等等。通過測試,還能對這個人有多維度的了解,給他做出規劃。比如說,某個人基因是什么樣子, 性格秉性又如何,多角度的了解。這樣做并不是告訴這個人需要揚長避短,而是讓TA在工作生活中發揮出更多的優勢。
心理疾病預兆有幾個常見的標準,其一:失眠困擾,睡眠是人情緒好壞很重要的指標,太興奮睡不著,太郁悶也睡不著。其二:溝通出問題,個人情緒有問題的情況下,不好的情緒就會傳遞和影響到別人。其三:自己感受如何,即自己最近愉悅度如何,能不能很愉悅的去溝通,平時在做事、生活、交往中,常常會覺得很難過,不舒服、焦慮、抑郁、緊張等等。
心理疾病也可以從生理學角度來調整。大腦分左腦和右腦,我們常說右利手、左利手,當用一只手工作時,它可能對應的是偏理性腦。另外一只手,則是偏感性腦。如果感覺到累或心情不好,稍稍活動另外一只手,讓兩只手交替運轉,這就是一種很有效的調節方式。這樣做的同時,也有助于個人角色的轉化和思維方式的改變。
在采訪最后,于老師簡單介紹了“IPM心理策略系統”,即經過改良的投射測試。不需要填寫問卷,只要按幾個按鈕,就能在幾十秒內完成測試。也可以用作團體測試,只需幾分鐘,就能當場總結出一個團體的主要特征。此時就可以清晰地知道,在這個團體中,哪些人認同感最強,哪些人認同感不好。于老師在采訪中說:“未來‘IPM心理策略系統’將可以隨時隨地進行測試,是國內真正有意義的,心理學大數據領域顛覆性產品,它可以應用到各個行業,這是值得驕傲的一件事情。”


2016-05-27 17:56: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