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化進程中 阿里云如何撬動保守的日本市場?
原創【51CTO.com原創稿件】從去年開始,阿里云就加速了國際化的進程,先后在迪拜、德國、澳洲、日本等地區開服,將中國的云計算推向全世界。目前,阿里云在全球已經13個地域設有節點,形成了“日不落”結構的云計算格局。
但是,國際化的路程并非一帆風順,阿里云副總裁孫炯于2007年加入阿里巴巴,一直致力于開拓日本和海外市場,對于日本的開拓,他表示苦不堪言,日本市場相對保守,怎樣讓日本企業接受阿里云,著實費了一番工夫。
保守的日本市場
日本是工業化產品出口的制造大國,不同于中國,日本以制造、研發為主,也更加注重匠人精神。日本的信息化進程相對比較慢,因為國人比較保守,以安全為主,不想創新,寧愿走得慢也不愿意激進。雖然日本在人工智能等技術垂直領域發展的比較深,但是范圍并不夠廣,相互之間也很少聯通。比如在物流行業,菜鳥網絡可以將40多家物流公司信息系統全部打通,但是在日本的物流企業卻是各自為政,只能查詢自己物流公司的信息。
據統計,日本上云的企業只占到了三四成,并且大多是使用的私有云,并且處于基礎階段,很少有企業愿意將業務上到公有云。此外,在日本市場,也沒有本土的公有云服務提供商,基本上也是像亞馬遜AWS、微軟Azure這樣的國際企業。2016年底,阿里云在日本開服,那么,保守的日本市場,阿里云是如何撬動的呢?
開拓日本市場苦不堪言
阿里云開拓日本市場,也是通過合作伙伴的方式來落地的。2016年5月13日,阿里巴巴集團和日本軟銀公司宣布成立合資公司SoftBank Cloud(縮寫SB Cloud),其中軟銀公司聚焦在市場層面,阿里云則聚焦在技術和產品層面,雙方共同為日本企業提供云計算產品和解決方案。
但是,孫炯表示,阿里云在日本的征程上遭遇了很多困難,可以用“苦不堪言”來形容。“由于文化、商業習慣等方面都有差異化,在日本市場,阿里云沒有知名度,沒人相信阿里云,包括軟銀,直到支付寶在日本市場迅速落地,阿里云帶領日本的企業到中國參觀后,大家了解了阿里云的技術,才相信阿里云的實力。”這也才有了阿里云在日本的正式落地。
去年12月15日,阿里云宣布日本區正式開服,同期上線日文版阿里云官方網站,將為該區域市場提供本地化服務。據了解,該數據中心位于東京,部署由阿里云自主研發的大規模通用計算操作系統“飛天”。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區域的賬號與日本區域的賬號并不是一個,記者在阿里云官網注冊的賬號無法直接在日本官網登陸,但是可以直接購買日本區域的產品和服務。在阿里云官網的地域和可用區的說明中明確指出,不同地域之間的產品內網不互通,云服務器不能跨地域部署負載均衡。
日本的本地化進程
由于地域、用戶習慣、政策環境等因素的變化,云生態的構建尤為重要。在阿里云的國際化戰略中,首先是要把全球的云計算中心網絡建起來,其次是在全球建立起來本地的市場和服務體系,第三就是在本地建立起合作伙伴生態體系,最后才是建立本地的市場。由此可見,生態系統的構建何等重要。
而在阿里云打入日本市場的時候,為了應對本地化的需求,也進行了大量的技術改造。阿里云海外技術架構總監王宇德表示,由于時區、字符集、本地使用習慣等差異,阿里云的技術人員做了很多改造,例如官網頁面、本地貨幣支付系統等。
此外,日本市場也更加重視數據以及安全性,因此阿里云還改進了管理體系,也是全球獨創的雙中心。雙中心即阿里云服務的調控中心和監控中心。過去,阿里云在杭州設立了調控和監控中心,為了國際化的戰略,阿里云還在新加坡建立了調控和監管中心,海外業務的管控都是通過新加坡中心來完成的。
阿里云海外技術架構總監王宇德
合規要求迅速獲得認可
除了尋找合作伙伴,建立數據中心,進行本地化以外,一個云計算廠商的國際化還需要合規性。阿里云一直相信,合規性是阿里云發展的基石,阿里云將和客戶一起,共同承擔所在行業的合規性責任,并努力推進各行業安全標準的完善。
為此,阿里云一直致力于取得相關合規資質,從2012年到如今,已經獲得了10個資質認證,其中包括阿里云通過新加坡國家標準MTCS T3級認證,此認證是新加坡國家標準的最高等級。相信這些資質也能證明阿里云在海外市場的能力,迅速獲得海外市場的認可,也是情理之中。
阿里云海外業務拓展高級專家宋子暨表示,阿里云希望在日本通過獨特的方式提供其他云服務提供商提供不了的價值。目前,日本節點的服務主要服務兩類客戶,一是中國企業在日本的分支機構,另一類是日本本土企業,而這個比例也是五五分。日本企業希望通過阿里云打造一個中日互通平臺,為日本企業提供無縫的服務;阿里云除了提供云計算基礎設施外,在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安全等方面都有獨特的能力,希望阿里云幫助日本用戶達到業務騰飛。
【51CTO原創稿件,合作站點轉載請注明原文作者和出處為51CT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