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云聯合CNCF 彌合容器技術與場景化應用間的鴻溝
原創【51CTO.com原創稿件】華為云與CNCF的淵源可以追溯到2015年,作為基金會的初創成員,華為云在后者的籌建和發展過程中均扮演重要角色。CNCF Executive Director Dan Kohn在第三屆HUAWEI CONNECT 2018期間也到會宣講,并接受了51CTO記者的專訪,針對云原生技術的發展、基金會與華為云的合作以及新技術未來的發展方向等問題給出了詳細的解答。
CNCF Executive Director Dan Kohn
華為:唯一進入CNCF及K8s技術管理委員會的亞洲公司
Dan Kohn提到:“華為是CNCF的創始成員,對基金會的貢獻度非常高,也是基金會***級別的成員。華為先后獲得了Kubernetes指導委員會(Steering Committee,簡稱SC)和CNCF技術監督委員會(Technical Oversight Committee,簡稱TOC)兩個重要席位,也是唯一進入CNCF及K8s技術管理委員會的亞洲公司。”
近兩年,華為一直在國內幫助各種企業使用CNCF的技術,推動整個開源生態的發展,是基金會在國內***的合作伙伴。Dan Kohn表示,隨著華為的腳步,阿里、騰訊、京東、中興等企業也相繼加入基金會,目前CNCF在全球的開源生態已覆蓋超過316家會員。
“云計算在中國的發展速度相當快,甚至超過了美國。其中增速的很大一部分來自新的企業,有很多中國企業開始運用云原生相關、尤其是K8s相關的項目來補足其云原生相關的應用。”Dan Kohn提到:“此外,也有一大批傳統企業將以前舊的應用轉移部署為云原生應用,實現更高的效率、更快的部署和更少的服務器占用率。例如,全球***的票務公司Ticketmaster就將十余年前的老舊應用轉移到云原生相關的容器中部署,實現了非常好的效果。”
華為技術專家表示,華為從2015年便開始對內部IT進行容器化,在自身受益的同時,華為云作為國內首批容器服務提供商,率先建立起基礎服務+治理工具+行業場景的全棧公有云服務,從深耕互聯網行業開始,陸續將容器的原生技術推廣至基因、游戲、金融、醫療、邊緣和AI等多個行業和場景。
華為云在CNCF的四大貢獻
記者通過采訪得知,華為云在CNCF的貢獻可以分為四個方面:
一、在Kubernetes社區的貢獻度全球排名第三,華為云先后貢獻了集群聯邦架構、高級調度策略和框架、IPVS等大顆粒特性,并且開源了多網絡平面、Container Policy Interface等項目。
二、華為云身處CNCF TOC和K8s SC兩大重要席位,參與云原生領域的***技術決策,在社區中有較強的影響力。華為云在拓展行業的同時,能夠將客戶的共性需求帶入社區,讓社區更加緊貼客戶需求進行技術發展,從而影響社區未來的發展方向和目標。例如,華為云發布了針對行業及場景的AI容器、基因容器和邊緣計算服務,同時也在計劃將共性訴求貢獻到基金會。
三、華為云幫助社區創立了認證系統,并且是首批通過Kubernetes認證服務供應商(Kubernetes Certified Service Provider) 的公有云玩家,華為云容器引擎CCE也是中國首批通過Kubernetes一致性認證的容器服務,能夠保證CCE用戶在云生態中的兼容性和標準性,可以***使用各種社區兼容工具。
四、華為云也在積極參與社區活動,并在國內組織了多場大型峰會,發表華為在容器技術領域的創新思路,來驅動各行各業快速運用云原生技術實施云轉型,幫助用戶快速上云。
華為云是國內***批掌握容器云原生技術,并快速進行商業化的公司,不僅將容器技術用在私有云上,還運用至公有云,被Forrester評為中國全棧公有云平臺的***。
三大特質走出華為云的差異化競爭之路
雖說現在全球云服務商數量眾多,而且華為云又是云市場的后進入者,怎么打入市場,走出特色呢?華為云的思路非常清晰,凸顯三大特質走出差異化競爭之路。
一是提供基礎服務+治理工具+行業場景的全棧公有云服務,而縱觀全球,能提供全棧公有云的廠商***;比如,華為云容器全棧包括容器引擎CCE、裸金屬容器服務、GPU硬件加速、Windows容器、容器實例服務(Cloud Container Instance) 、Istio服務網格、容器鏡像服務(SWR) 、應用編排服務(AOS)及應用運維管理(AOM)等一系列產品。
二是軟硬結合,容器調度只是全棧中的一部分,還需要廠家去構建容器的存儲、網絡、計算和策略等一系列能力,華為云針對GPU調度、裸金屬調度等領域,都在K8s上進行了軟硬件結合的深度優化,這意味著同樣是基于K8s,華為云的性能比其他云原生的技術有了大幅提升;以GPU硬件加速為例,華為云是國內首家提供GPU硬件加速技術的廠商。隨著AI的普及,GPU將得到廣泛應用,包括在高性能計算領域的應用,如何在CPU上提供多租戶服務,讓用戶在GPU上實現負載的靈活調度能力,以此為出發點華為云在軟件層面做了大量的優化工作,就是希望給客戶提供***性能的容器體驗,幫助用戶實現應用的快速上云以及新業務的快速上線。
三是在客戶的應用場景做了精準適配。云原生技術在互聯網及移動互聯網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而在適配傳統企業的核心應用場景上卻存在不少差距,如:K8s承載高性能計算、基因測序等負載,存在調度效率不高、性能不足等問題。華為云希望結合各行各業的特點以及自身的技術優勢,解決這些差距。
云原生技術在基因測序領域的應用除以上產品外,華為云還發布了針對行業場景的AI容器、基因容器和邊緣計算服務,利用K8s調度靈活、多任務混合部署、高資源利用率的能力,將云原生技術帶入相關產業。
例如基因測序行業上云面臨三個挑戰。***,基因測序屬于計算密集型業務,需要耗費大量的CPU資源,對客戶來說搭建自有的基因測序集群成本太高;第二,基因測序需要用到各類工具軟件,每種工具在部署時對底層平臺都有不同的技術、軟件和環境要求,這給平臺的運維帶來相當大的工作量;第三,基于K8s來承載基因測序負載,要想獲得較高性能并提升資源利用率,企業需要在調度框架、軟硬件層面做大量優化。
基于這些行業需求,華為云率先推出了基因容器服務,讓基因測序的海量應用和工具能夠跑在K8s上,享受云原生快速、彈性伸縮、靈活調度的特性優勢,同時也能降低客戶在應用遷移過程中的投入和門檻,從而彌補行業應用K8s技術的鴻溝。
邊緣計算的三大特點與應用場景
除基因測序外,邊緣計算也是時下非常熱門的話題。Dan Kohn表示:“CNCF有IoT Edge相關的功能小組,華為也是重要的成員之一,與其他成員一同推動邊緣計算的進展。華為現在已經開始在K8s上跑一些邊緣計算的東西,這對整個社區來說都是一件好事。”
華為云技術專家表示,隨著IoT、工業物聯網等新業務的興起,海量數據在邊緣產生,如果數據就近在邊緣處理并及時響應,將給最終用戶帶來非常好的體驗,并減少大量的網絡開銷,邊緣計算因此得到快速發展。邊緣計算有三個特點:一是場景碎片化,從網關盒子到DC集群,需要適配各種不同的硬件設備;二是輕量化,應用在本地能快速啟動和運行,數據能得到快速處理;三是智能化,邊緣節點具備一定的智能,可以執行推理任務,并在離線狀態下能自主運行。如何從基礎設施角度匹配邊緣計算負載的要求,華為認為K8s是***的選擇。
華為是業界***家將K8s延伸至邊緣側的企業,其邊緣戰略是覆蓋全場景的解決方案。華為云智能邊緣平臺(Intelligent EdgeFabric)滿足客戶對邊緣計算資源的遠程管控、數據處理、分析決策、智能化的訴求, 能夠為用戶提供完整的邊緣和云協同的一體化服務。據透露,隨著行業拓展的深入,華為云將積極結合客戶的場景讓更多負載長到K8s上,彌補容器技術與客戶場景化應用之間的鴻溝,讓云原生無處不在。
云就緒到云原生過渡的幾個階段
2018年,K8s成為容器界的事實標準,云計算的后K8s時代正式到來。Dan Kohn表示,由云原生向純云原生過渡,需要經歷幾個階段。首先可以把一些應用容器化;其次,對于完成容器化的應用,把容器放在K8s上編排和執行;第三,可以在現有的應用中選擇合適的部分轉換成云原生的方式來執行,而不是整個應用放在容器上去跑;***,由專業的云廠商提供云原生應用服務和環境的支持。
除此之外,云原生在人才方面的挑戰也十分嚴峻。Dan Kohn表示,CNCF官方的培訓、考試和認證已經開始實現本地化,包括為中國本土提供基于普通話的線上培訓課程,在國內進行考試和認證等。同時,在國內也有一些得到基金會認可的云廠商能夠提供K8s、微服務和容器相關的技術培訓以及實訓課程,華為是其中之一,基金會也希望通過這些方式和手段能夠幫助中國培育出更多云原生相關的技術人才。
***,華為技術專家表示,除了人才方面的挑戰外,K8s云原生的生態還需與微服務生態相結合,因為對于單體應用來說,程序通過快速微服務化后,云原生將變得自然而然,因此微服務和容器,二者在生態上的結合也至關重要。華為在Apache社區開源了其自主創新的微服務項目ServiceComb,希望將微服務變得簡單化,零基礎入門就能很容易的掌握微服務的意義,讓客戶把應用微服務化,形成微服務生態后,云原生成功的概率自然更大。
【51CTO原創稿件,合作站點轉載請注明原文作者和出處為51CT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