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小型制造商特別適合數字時代
現在是小型制造商大顯身手的好時機。如今的數字化顛覆關乎的是創意,而不是大規模的資本投資或占地廣闊的設施。雖然大公司確實擁有更充分的資源,但是一旦有了先進的技術,與大公司相比,小公司的業績也會不遑多讓——同時還能保持敏捷性,從而使其完全適合數字數代。
以下深入剖析了中小企業(SMB)有望在21世紀取得成功的五大原因以及如何利用技術實現這一目標。
政策支持
作為現代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不論在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中小企業的數量都占據著一定的優勢。不可否認,中小企業的發展仍舊面臨挑戰,但也面臨重大機遇。“互聯網+”、“一帶一路”等重大戰略舉措的加速實施,鞏固了中小企業發展向好的勢頭。
進入壁壘
在制造業的幾十年歷史中,從來開始一項新業務都意味著要繼承、購買或建立一個工廠,然后購買昂貴的機器和設備,把工廠填滿。在過去的十年中,機器人投資成為實現流程自動化和跟上競爭步伐的必要條件。但是,這一切似乎在一夜之間發生了改變。
如今,對許多中小企業而言,機械方面的資本投資仍然是一項必不可少的預算,但現在企業往往專門從事二級供應商、制造商或分包商的業務。這意味著他們可以專門投資一種類型的機器,而非廣泛門類。過去阻礙行業進入的其他先決條件也已逐漸消除。距離曾經是一個主要問題:供應商必須靠近原始設備制造商,配送倉庫必須靠近人口中心、運輸和物流中心。全球供應鏈的出現、遞送方式的便捷性、運輸成本的降低以及全球供應商的可靠性,均使得“近距離必要性”的舊觀念逐漸過時。尤其是像結合了GT Nexus、物聯網和Infor Coleman AI強大功能的Infor Nexus的出現,能夠幫助企業打造智能供應鏈網絡,為實現自動供應鏈開拓道路。
這一根本性的變化離不開技術的支持,有了先進技術,中小企業就能夠廣泛觸及買家,同時產品供應情況和供應鏈資源也可充分明朗化。如果某家小企業有一個專業的網站、可靠的電子商務以及國際定價和運輸能力,那么它就可以向任何有智能手機和必要資金的人銷售自己的產品。
以服務為中心
當前,制造業中的客戶關系變得***的重要。為了克服商品化的風險,制造商正轉向以服務為中心的商業模式。優化客戶體驗有助于企業獲得優于其他競爭對手的差異化優勢。而且,要實現優質的服務,也不再需要投入大量的資本或大量勞動力。因此,這對中小企業而言是一個大好的機遇,它們可借此滿足服務需求,例如售后服務、維護合同或管理擔保。
對服務的重視是一個日益增長的趨勢。當前,制造商開始提供服務或基于結果的產品,而非僅僅是產品。物聯網(IoT)技術使得這種商業模式成為可能——并且有利可圖。從智能傳感器中收集的數據可幫助企業提供高效且富有成效的服務。物聯網數據還可以幫助研發團隊了解客戶的需求和產品設計的適用點,它還可以識別改進空間。小公司和大公司一樣,可以分析傳感器所收集的數據,做出高度知情的決策,并實現自動響應。由此,業內建立了相應的系統,以使傳感器、人工智能、算法和自動化能夠完成繁重的工作。
敏捷性
當今,由于行業態勢變幻萬千,制造商必須靈活地應對來自客戶的新需求、新興商機和不斷變化的競爭威脅。中小企業的敏捷性最為出色。與需要經過層層決策和嚴格審批結構的大型企業不同的是,中小企業能夠在發現機會或挑戰后迅速采取措施予以應對。此外,中小企業也能利用數據點、商業預測和可靠的商業智能,實現有力的決策,這一點,中小企業應對自身保持信心。
此外,技術還可提供必要的武器庫。先進的商業智能解決方案使中小企業的業務能力絲毫不遜于擁有大量市場研究人員和數據分析師的企業。事實上,商業智能軟件還可提供額外的優勢,使公司能夠輕松地預測未來的商機,從而前瞻性地采取行動,率先實現新產品創新。曾被Ventana Research評為TCO/ROI(總體擁有成本/投資回報率)、可靠性和適應性方面***的Infor Birst,與傳統解決方案相比,可以顯著提高實現價值的速度,并將總擁有成本降至***。其智能的專利自動化技術和多租戶云架構,使得企業能夠用更少的資源和時間,創建、部署和維護任務關鍵型企業級分析解決方案。
創新
這是一個創新的時代——不僅體現在產品設計上,也體現在操作技術上。物聯網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這一創新。傳感器生成的數據為從收集和分析的數據點生成的新產品鋪平了道路。創新還表現在新型商業模式、伙伴關系和共同制造上。中小企業非常適合這種創造性思維。
眾包和風險投資家正在幫助初創企業實施下一個偉大的創意。技術也發揮了顯著作用,電子商務、供應鏈透明性和預測分析均有助于在線商店以最小的開銷管理大量的商業活動。
業務分割理念
小型制造商在這個行業中發揮著關鍵作用,扮演著供應商、分包商、制造商和催化劑的角色,促使整個行業努力運作,積極創新,并持續推出有創意的成果。小型企業有很多優勢,例如敏捷性,以及無需經過繁瑣的層層審批而及時抓住新商機的能力。與此同時,它們還面臨著超出其公平份額的障礙,因為它們的人力資源有限,而且往往可投資資金也有限。
通過投資相應的技術,小型制造商也可以獲得大型企業的許多能力。從商業智能工具和電子商務,到服務解決方案和物聯網,小型企業的能量與大型企業相比也毫不遜色,同樣能夠成為游戲規則的顛覆者。
關于作者
鹿崇先生現任Infor大中華區解決方案咨詢總監。他在企業應用軟件領域有超過15年的實戰經驗。鹿崇先生自2003年1月加入Infor至今。加入Infor之前,他曾在KPWOOD公司任系統工程師、SSA上海公司任職商業顧問,還曾在迅達電梯擔任過項目負責人。鹿崇先生畢業于清華大學管理信息系統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