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10萬只鴨子出征巴基斯坦滅蝗?未來我們或將用物聯網技術解決生態環境危機
對全世界人民來說,2020年的開局都顯得格外艱難。就在新冠病毒肆虐的同時,蝗災也在全球范圍泛濫開來。
聯合國糧農組織繪制的蟲群遷徙地圖
據了解,此次蝗災最早在2018年5-9月發生于阿拉伯半島南部無人區,悄悄發展了數代,直到蝗蟲群將無人區的植物掃蕩一空開始遷飛各國才終被發現,而此時也已經失去控制。
之后,蝗群隨著季風分兩路,分別遷飛到東非和伊朗、巴基斯坦、印度等地,估計2000萬人的口糧將受到影響。據聯合國糧農組織表示:這是25年來,東非遭受最大的農業損失,多個國家幾乎絕收。
眾所周知,巴基斯坦與我國關系密切,民間更是親切的稱其為巴鐵。在新冠病毒發生的關鍵時期,2月1日下午,巴基斯坦就向中國運輸了30萬只醫用口罩、800套醫用防護服和 6800 副手套,而且這個數字對于巴基斯坦的經濟情況來說已經是 "傾其所有"。
面對蝗災肆虐,我國當然也不能袖手旁觀。自本月早些時候,巴基斯坦就因蝗災宣布國家進入緊急狀態。應巴方需求,中國政府近日也已派出蝗災防治工作組抵達巴基斯坦。隨后,10萬“鴨子軍隊”也將代表國家出征滅蝗。
消息一出,網友們就炸開了鍋,消息熱度居高不下,長時間霸占微博熱搜榜第一名。
據了解,這支特殊的滅蝗大軍由浙江紹興“國紹1號”鴨苗組成。
聞聽此消息,網友們紛紛表示為雞喊冤,那么為何會選擇派出鴨子軍隊呢?
據浙江省農業科學院研究員盧立志介紹,“鴨子喜歡群居,管理起來比雞更方便,生命力、覓食能力、抗寒能力也更強,適合野外生存。此外,一只雞一天能吃掉70只蝗蟲,一只鴨子則能吃掉200多只,擁有三倍作戰能力。而且鴨子吃蝗蟲完全是地毯式‘搜捕”,連蝗蟲的蛹都不會放過。”
另外,加上鴨苗長成后肉質鮮嫩,滅蝗“退役”后還能成為當地居民餐桌上的美味佳肴,帶來經濟收入。
不用再比了,“鴨子軍”完勝!
20年前,鴨子“軍隊”就曾出兵新疆,一舉平定蝗災,立下赫赫戰功。當時新疆出現大批蝗蟲,新疆很少養鴨,所以彼時 ‘鴨兵’全部來自于浙江空運。分批運送10多次,總計10萬多只。
更有意思的是,當時新疆滅蝗最高司令部——新疆治蝗滅鼠指揮辦公室,專門下達“表彰書”:鴨子捕蝗能力強、捕食量大、“軍”紀嚴明,出動鴨子是草原清剿蝗蟲、保護生態最為行之有效的辦法。
盡管網友上午對此討論的紅紅火火,然而下午似乎又來了一波反轉。
中國蝗災防治工作組對曾經被沙漠蝗蟲侵襲的信德省塔帕卡地區進行考察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今日中午,正在巴基斯坦進行蝗災考察的中國農業部工作組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現階段派“鴨子軍團”赴巴滅蝗并不現實。目前工作組正在巴基斯坦信德省、俾路支省和旁遮普省開展災情實地調研,預計會捐助一些滅蝗設備,為巴方提供蝗災防治與技術支持,以有效幫助巴基斯坦滅蝗減災。
另一方面,也有記者聯系到鴨子捐贈公司“國偉禽業”,負責人表示,該公司確定愿意向巴基斯坦捐贈10萬只鴨子,目前正在等待巴基斯坦方回復。
今日下午,浙江省農業科學院家禽研究室、二級研究員盧立志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國紹1號”苗鴨“出征”巴基斯坦的事雖是確定的,但現在去救急救不了,赴巴時間還要根據目前疫情情況、巴方蝗災時間以及完善技術研究后再確定,“預計今年下半年”。此外,巴方大學近期也將派出兩位博士生來學習牧鴨治蝗技術。
由此可見,“鴨子軍隊”雖然實力強大,但其實也并不能化腐朽為神奇。隨著物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或許我們也應該思索,既然此次蝗災起因在于監測能力不足,那隨著物聯網技術的發展,其在蟲情測報、生態監測等方面又是否能夠起到作用呢?
物聯網在蟲情測報領域有奇效
2014年,農業部印發的《全國蝗蟲災害可持續治理規劃(2014—2020年)》就曾指出,我國蝗災治理存在自動化監測、大型施藥器械等仍然缺乏,不能適應新時期蝗災治理的需要;智能化監測和無害化治理技術研究進展緩慢,蝗災可持續治理科技支撐能力不足等問題,提出要開展蝗蟲物聯網監測技術應用試點和遠程監控技術探索,提高蝗情自動化監測水平。
早在物聯網發展初期,研究人員就針對農林業蟲情測報而研制出蟲情測報燈這一新型簡易測報工具。該燈配備有風速風向、環境溫度濕度、光照等多種傳感器接口,在需要時監測環境與病蟲害之間的關系。
但是,傳統蟲情測報燈有些需要通過“上山下林”的人工方式調取蟲情測報信息,而很多偏遠地區交通不便、人力匱乏、用電困難,這為監測帶來不利挑戰。
根據上文可知,此次蝗災本就起源于無人區。因此,只有全方位無死角的監測,才能從根本上杜絕蝗災隱患。隨著物聯網技術以及農業信息化的不斷發展,蟲情測報燈也在此基礎上進行了性能升級,新一代蟲情信息自動采集分析系統開始投入使用。
該系統通過利用現代光、電、數控技術、無線傳輸技術、物聯網技術構建出的一套害蟲生態監測及預警系統,能通過對昆蟲進行拍照和遠程數據傳輸,使工作人員可進行遠程可視化分類統計,及時進行蟲情分析、發布預警信息。
當然,不只是蟲情測報燈,隨著智能硬件的不斷成熟,通過無人機/車搭載基于物聯網系統的智能硬件,也能夠對防區進行智能巡視與農情監測,一旦發現蝗蟲幼蟲,即可對整片區域進行防治消殺。
此外,還可以通過無人機搭載多光譜相機,對蝗蟲發生區域進行遙感監測,找到土壤積溫異常的區域,對其進行封閉式噴殺或改變蝗蟲蟲卵發育的環境。
早在2017年夏,吉林省農安縣就曾遭遇了一場高密度亞洲飛蝗蝗情。據當地植保部門調查,截至7月初,蝗蟲發生面積3.5萬畝,高密度發生區1.16萬畝。平均蟲口密度為每平方米50-60頭,高密度區蟲口密度每平方米100-200頭,最大密度達每平方米1000頭以上。
當地政府和農業部門成立防蝗指揮部,及時啟動應急防控工作,就通過使用蝗蟲防治信息系統等軟件操作技術、蝗蟲野外調查設備使用技術、蝗蟲數字化勘測技術、蝗蟲遙感監測技術等,提高了蝗情自動化監測水平,并通過利用無人機航化作業與地面人工防治相配合、生物防治與化學防治相結合的方式,實現了飛蝗不起飛成災的目標,未造成突發蝗情擴散危害。
物聯網在生態監測中的應用
當然,除了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關注蝗災背后的成因也尤為重要。
自然生態是一切生物生存的基礎。因此,對自然環境狀態的了解能力對于預知包括蝗災在內的各種自然災害的發生十分重要。在蝗蟲的生長環境中,一定與一些生態因子息息相關,大致可分為:
- 溫度
- 光照
- 降水量
- 地表溫度
- 土壤濕度
- 冷空氣活動
倘若我們能夠對空氣溫度、空氣相對濕度、地表溫度、風速及風向、降雨總量、總輻射、土壤含水量等內容做到實時掌握,那我們就有希望建立起一個實時生態監測系統, 即時記錄、掌握固定監測點與各類蝗蟲發生發育相關的生態環境因子的實時數據,并根據這些數據進行相關分析,建立預測預報模型,從而為蝗蟲成災前的早期預測提供科學依據。
目前,物聯網技術應用于生態環境監測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1. 對氣象站生態環境數據狀況進行日常監測
眾所周知,氣象站是我國實時監測氣象數據和環境數據的重要工具,隨著物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自動氣象站得到大規模普及。
自動氣象站是一種能自動地觀測和存儲氣象觀測數據的設備,主要由傳感器、采集器、通訊接口、系統電源等組成,隨著氣象要素值的變化,各傳感器的感應元件能夠得出各個氣象要素值。
目前,自動氣象站可對風速、風向、雨量、空氣溫度、空氣濕度、光照強度、土壤溫度、土壤濕度、蒸發量、大氣壓力等十幾個氣象要素進行全天候現場監測,可以通過專業配套的數據采集通訊線與計算機進行連接,將數據傳輸到氣象計算機氣象數據庫中,用于統計分析和處理。
目前,自動氣象站經過不斷研發迭代,已經逐步小型化,并逐漸走進田間地頭、公園景區等地,成為各區域掌握當地環境狀態的重要助手。
2. 對大量數據進行接收統計與分析
大量自動氣象站分布全國,只有能夠對相應數據進行歷史軌跡追溯、全國數據統籌,方能更全面快速的發現生態環境變化,及時做好應對準備。
現階段,我國已經建成發展中國家最大的環境空氣質量監測網,并且建立了多種環境監測與管理系統。
以中國生態系統研究網絡土壤水分監測系統為例,該系統涉及中國科學院所屬的16個研究所、36個野外生態觀測臺站、布設231套監測站,幾乎覆蓋我國所有區域和典型不同生態環境系統。
具體而言,該系統由監測站,網關基站,服務器,PC終端或移動終端組成,以遙測數采為核心,高度集成傳統的數據采集器以及數據傳輸單元,從而完成氣象、水環境、土壤環境或大氣環境數據的采集和傳輸,并能夠針對不同的現場環境,系統分別采用衛星、光纖、RS、電臺、無線電橋等不同的方式進行數據傳輸。每個網關基站可以組建含 1000 個監測站點的龐大監測網絡。
寫在最后
對于本次蝗災,網絡上多方將全球變暖列為了重要的事件起因,去年發生的澳大利亞大火也成為眾人指責的對象之一。據統計,澳大利亞大火造成約1120萬公頃森林被燒,向大氣排放的二氧化碳足足有4億噸。
經過2020開年的這一串接連事件影響,我們終于知道,全球人類彼此息息相關。物聯網能做很多,但也很少。
更重要的是,齊力同心,善待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