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個學生做的AI項目,李開復看了贊不絕口
一個AI創業的idea,做了兩個月,就可以商業化啦?
創新工場今年的DeeCamp,就是這種畫風,簡直辦成了創業大賽。
兩個月的時間,這些海內外名校的學生們,迅速的做出了各種軟件、硬件、解決方案、有趣的玩法……甚至還直接規劃好了商業化路線。
給人一種馬上就要去交易所敲鐘的錯覺。
這個已經連續舉辦3年、業界最著名大佬親自講課的AI夏令營,正在朝著商業+技術結合的方向飛速發展。

如果說,前幾屆DeeCamp是在培養百萬年薪的工程師,現在簡直是在培養未來獨角獸的CEO了。
一張照片,直接生成積木玩偶
全場最令人驚艷的項目「方仔照相館」,來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清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奧地利科學技術研究所的同學組成的團隊,可以讓AI技術自動設計特定人物的積木玩偶。
打開它的Demo玩一玩,你就可以上傳一張人物照片,系統自動提取人物特征、匹配部件,直接生成照片上人物的積木玩偶。
比如我們熟悉的鋼鐵俠馬斯克:

Tim Cook:

甚至還能直接生成拼裝圖紙:

以及零件部件圖:

“那豈不是直接交給代工廠生產就行了?”一位做過定制積木玩偶禮品的人士看到之后驚嘆的說。
后續,團隊還準備開發捏臉系統,可以在AI生成的基礎上自選發型等不同裝扮。

堪稱積木版《奇跡暖暖》。
而且,「方仔照相館」團隊已經設計好了商業化路徑,采取人物定制、線下「方仔照相館」設施的方式,直接實現商業化。
這看起來比商場里的投幣抽獎盲盒有趣多了。李開復評價稱,這是一個幾乎可以拿投資的商業項目。因此,這個項目也成了兩個并列總冠軍賽道項目之一,團隊成員獲得了10W元獎金。
設定背景人設,AI自動寫科幻小說
創新賽道的冠軍「AI科幻世界」項目,打造了一個可以生成科幻小說的系統。
團隊成員來自中科院、美國喬治梅森大學等高校,他們基于GPT-2模型,在百億級中文大規模語料上重新訓練后,就可以根據作者的背景設定,自動生成科幻題材的文學作品。
比如我們先編一個張三大戰外星人的背景:

輸入主角張三,和他的人設信息:

再把配角們的人設也都輸入進去:

現在,我們編一個故事的開頭
阿爾法星系的艦隊軍團正在冥王星軌道外列陣,被聯合國選中的張三正在前往發射中心的車里,愁容滿面。
這時候,就可以生成許多種故事情節的走向,作者可以選擇自己傾向的方向:

這樣,只要看一看,選一選,就能自己DIY一篇科幻小說。
著名科幻作家、星云獎得主陳楸帆看到這個項目之后,覺得非常有價值,他認為雖然該項目雖然在目前算法還無法處理人物關系,但是大綱生成上能啟發作者思路,幫助構思,擺脫思維慣性和固有的禁錮,從更廣闊、彈性的空間上給予作家情節脈絡發展的創意和啟發。
看來,以后小說家們沒靈感了寫不動了,就可以把稿子帖進去,看看AI會給出什么后續劇情的發展,激發靈感,接著填坑。
用刷短視頻的方式上網課
同樣是在家上網看視頻,上網課就令人感到匹配,看短視頻就十分輕松愉快了。
那能不能用刷短視頻的方式上網課?
教育賽道的冠軍,來自CMU和賓大的同學組成的「Teched U」團隊就做了這樣的一套產品,

他們設計了一套TopicNet算法,可以根據知識點、主題,把很長的網課視頻按照知識點拆成簡短的視頻,便于理解和吸收,如果有你已經掌握、不想再聽的知識,也可以直接跳過節省時間。
而且,把“長課”拆短之后,就有了課程大綱。

你可以從大綱里選擇自己想聽的部分,比如把老師劃的重點選出來,重新組合,專門聽重點的課程。

另外,借助OCR等技術,這項產品還實現了視頻搜索功能。也就是說,在你聽完一門網課一段時間之后,如果突然忘記某個知識點,就可以直接搜索關鍵詞,跳到老師講這個知識點的地方,重新聽老師是如何講解這部分知識的。

這樣,不用辛苦的整理筆記,也可以隨時復習了。
Teched U團隊的同學們說,他們的模型準確率達到了91.6%,高于業界44%的水平。在他們看來,教育視頻經過這樣的處理,可以大大提升用戶體驗,提升付費意愿,用戶們為了優質的體驗也不再傾向于找盜版課程資源,有利于在線教育公司的發展。
目前,這個項目已經準備產品化,面向中小型在線教育公司提供SaaS服務。在個技術夏令營里,該團隊還有一位商務同學,他表示團隊已經和字節跳動教育業務開始了合作對接,正在嘗試為字節跳動的視頻進行切割拆分。
要知道,DeeCamp兩個月前才剛剛開始,這是一個僅僅準備了2個月的項目,就已經有了商業化成功的苗頭。
要技術,也要商業落地
為什么今年的DeeCamp,有如此濃重的商業化氛圍?
創新工場人工智能工程院執行院長王詠剛說,今年的課程設置中,有刻意引導學生從綜合層面考慮問題,這也是今年DeeCamp區別于以往的標志。
比如疫情影響下格外熱門的醫療領域,學生們直接設計了一臺能夠實現心音、肺音、脈搏檢測的便攜硬件設備。
“要解決一個醫療問題,不管是跟新冠疫情有關,還是跟常見病有關,都需要從產品完整的角度,包括產品設計甚至包括軟硬件結合的角度考慮問題。”
“單做一個純粹的AI技術很可能缺乏場景,我們鼓勵學生去做綜合的思考,包括技術產品和商業化”,王詠剛說。
這也是DeeCamp人工智能訓練營被發起的初衷。
自誕生起,DeeCamp人工智能訓練營就以消弭中國AI應用人才鴻溝、培養和完善中國AI應用人才生態為初衷,堅持公益屬性,將知識課程與項目實踐相結合,引導學生體驗 AI 技術如何轉化為產業應用,積累實踐案例經驗。
自2017年暑期首次開辦以來,DeeCamp總計收到來全球 1000 余所高校超過 20000 份報名申請,已有 1000 余名學員順利結業。
創新工場董事長兼CEO李開復博士表示:“特別驚喜地看到同學們今年的作品,跟以往線下合作在水平上沒有區別,這說明好的科研產品是可以在線上合作完成的,讓我們非常振奮。”
李開復強調:DeeCamp的初衷是用AI技術解決真實世界的問題,最頂級的技術未必會產生最大的商業價值,和傳統產業結合才能釋放AI潛力。大家一定要理解產業,找到真實場景中的落地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