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大牛的黑科技:人工智能的暗物質,你聽說過嗎?
據北京大學官網最新顯示,前UCLA(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授朱松純受聘擔任北大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長。
據了解,朱松純于1996年獲哈佛大學計算機博士學位,師從國際著名數學大師,美國科學院院士,菲爾茲獎獲得者大衛·曼福德教授。 目前,朱教授已經在各種國際頂級期刊以及學術會議上,發表了人工智能與計算機視覺等相關的論文超過300多,并先后三次獲得了計算機視覺領域國際上的最高獎項——馬爾獎。 十年磨一劍,出手天下曉。 自從2010年以來,朱教授猶如少林寺的掃地僧一般,將人工智能領域的各個分支技術,包括計算機視覺、認知智能科學、NLP自然語言理解、機器人與工程學等學科結合,融會貫通,來積極探索他所稱的「人工智能的暗物質」——占95%的、無法通過感知輸入觀測到的智能。 這項研究,其實算是一個“前無古人,短期也暫無來者”的革命性探索。 一直以來,人工智能領域在從感知智能向認知智能進化過程中,面臨各種瓶頸與障礙,盡管在很多領域,已經取得了非常輝煌的成果,單無論是民眾還是資本市場,顯然有更高的期望: 人工智能其實目前就是人工智障; 人工智能的冬天還會到來; 人工智能目前階段還是不靠譜; …… 這樣類似的說法不絕于耳。 這里,就不得不提到一個關鍵的學術大牛——David Marr ,早年就讀于劍橋大學,獲得數學碩士、神經生理學博士學位,同時還受過神經解剖學、心理學、生物化學等方面的嚴格訓練。 在人工智能領域,也算是早期的鼻祖大牛,Marr將神經心理學與當時的人工智能各項知識融合在一起,提出了具有跨時代意義的“”計算視覺理論”,以此為標志,計算機視覺才真正成為了一門獨立的學科。 天妒英才,萬分可惜的是,1978年被 診斷得了急性白血病,他的理論由其學生歸納總結為一本《vision》,也就是《視覺:從計算的視角研究人的視覺信息表達與處理》,35歲的時候Marr就遺憾告別人世了。 在David Marr看來,計算機視覺不是單純去求一個解,而是一個連續不斷的計算過程,越看、越琢磨,可能得到的理解就越多。 為了取得有價值的成果,還需要將紋理、立體視覺、運動分析、表面形狀等綜合研究。 據朱教授介紹,David Marr的學術與思想,對他的影響最為深遠。 為了紀念 Marr 對計算機視覺領域做出的開拓性貢獻,而朱教授曾獲得的計算機視覺領域的最高榮譽「馬爾獎」就是以Marr的名字來命名的。 據了解,為了取得突破性的成果,朱松純教授與他的團隊一起,構建了一個大規模、物理逼真的VR / AR環境,用于訓練和測試負責執行大量日常任務的自主AI智能體。 這些智能體可以整合人工智能領域的視覺、語言、認知、機器學習和機器人學技術等各個分支領域的能力,在此過程中發展物理常識和社會常識,并使用認知架構與人類進行交流。 對朱教授這位大牛,除了在學術領域取得了不婓的成果之外,大家更加認可和崇拜的地方在于: 能夠提前感知到未來的大方向! 這是頂級的research感覺,這也是朱松純教授最厲害的地方。 據了解,為了爭奪這位大牛,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都紛紛伸出了橄欖枝。 如今塵埃落定,大牛歸國,期望未來能夠培養更多人工智能領域的牛人,實現桃李滿天下。 關注東方林語,了解更多人工智能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