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人民幣太火!支付寶按捺不住了
數字人民幣硬件錢包的火熱下,“支付卡片”專利或是支付寶的暗中布局。
撰文 | 熊逾格
出品 | 支付百科
日前,支付寶公開一項“支付卡片”的相關專利信息,數字人民幣日趨火熱的背景下,支付寶開始重新審視支付方式變革,此項專利或瞄準數字人民幣發展前景。
據企查查顯示,支付寶(杭州)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公開一項“支付卡片的免充值數據處理辦法、裝置、設備及系統”的專利申請信息。公開信息顯示,該專利申請于去年12月,目前狀態仍處在審核中。

-“支付卡片”專利申請信息-
據專利說明書顯示,該專利主要作用為:“將需要充值才能正常使用的支付卡片與支付平臺內的支付賬戶進行關聯,將支付平臺的支付賬戶作為支付卡片的代扣賬戶。”
不難看出,支付寶此項專利瞄準的是實體卡充值問題。實體卡片的扣款若直接在支付賬戶中進行,這意味著用戶將不再需要卡片充值。實體卡片使用的便捷性將得到提升,支付流程亦將得到簡化。
而長遠來看,支付寶此項動作,或將完善數字人民幣發展的基礎設施。
4月18日,在博鰲亞洲論壇的數字貨幣論壇上,現任央行副行長李波稱,數字人民幣的推廣將分為三步走:①擴大試點范圍②搭建數字人民幣基礎設施及生態系統③最后建設相應法律及監管框架。
關于第一步,數字人民幣的試點落地正處于穩定擴大中。自去年開始,數字人民幣試點已于全國多地展開。據央行數研所此前公告,首批數字人民幣試點地區為“四地一場景”,包括雄安、蘇州、深圳、成都等城市及未來的冬奧會場景;第二批數字人民幣試點城市則有6座城市,包括長沙、上海、海南、青島、大連和西安。
而針對數字人民幣推廣的第二步,業內關注點或將集中于“支付卡片”這一應用更廣的形式。
目前,數字人民幣從形式上可劃分為“硬件錢包”“APP錢包”兩類。在兩類形式中,硬件錢包明顯具有更高的關注度:此前曝光的可視卡、指紋卡甚至可穿戴設備等實體介質皆屬此類。
而相比大多數第三方支付賬戶,數字人民幣的APP錢包并不不同,而其利用SIM卡及NFC技術完成的“雙離線支付”,嚴格意義上來說仍是靠硬件技術完成的。
開年以來,硬件錢包成為數字人民幣試點活動中頗為吸睛的主角,形態呈現出愈發多樣的趨勢:在傳統卡片形態上包括郵儲銀行可視卡、指紋卡和工商銀行可視卡;在非傳統形態上包括農業銀行雄安分行的“銅錢”錢包,中行推出的滑雪手套、智能手表等穿戴設備,工行推出的充電寶、老年拐杖等。
-可穿戴智能硬件錢包-
雖然形態多樣,但歸根結底,硬件錢包依舊是一種“支付卡片”。
傳統金融卡片的發展始于銀行卡,而在金融技術轉型過程中,各大銀行皆曾推出可視卡、藍牙卡等智能卡片產品。據媒體報道,當時一張可視卡成本高達數百元,而其鏈接賬戶卻僅為單一銀行、手動充值的“電子現金”。成本高昂、實用性有限等弊端最終促使智能卡片發展停滯,開始向線上數字化轉型,演變為數字銀行卡。
業內人士指出,數字人民幣當下的火熱或將重新掀起智能卡片等硬件錢包發展風潮。不同于需要支持NFC功能的手機才能“雙離線”的APP錢包,數字人民幣硬件錢包更貼近于紙幣的使用場景,具有更大的推廣優勢。
回到支付寶的專利上,“支付卡片免充值”的解決方案或將為智能卡片充值問題作出貢獻。另一方面,鏈接支付賬戶后,硬件錢包丟失可通過軟件解綁等方式解決,“不敢充值太多,卡片容易丟”等顧慮也會逐漸減少。
去年十月底,華為消費者業務CEO余承東宣布推出華為Mate40,稱其為世界首款支持數字人民幣硬件錢包的手機,并表示華為將是數字人民幣的重要參與者。相比在數字人民幣領域早有布局的華為,支付寶則顯得動作遲緩,少有相關消息流出。
值得注意的是,若“硬件錢包鏈接支付賬戶”成為數字人民幣應用主流,華為依靠支持數字人民幣的手機研發獲取的優勢將受到威脅。數字人民幣擴大試點范圍的第一步正在持續推進,支付寶推出此項專利,更像是瞄準趨勢走向,期望后來居上的一招“釜底抽薪”。
支付寶在數字人民幣領域動向仍有待觀望,即使專利能派上用場,智能卡片成本仍然是問題。換句話說,若使用該項技術的硬件錢包依然成本高昂,那么此項專利對支付寶布局數字人民幣的意義將無從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