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指揮大規模戰爭的其實是大數據和人工智能?
大數據和人工智能到底有多強?大部分人仍然沒有直觀體會,但實際上已經滲透進當今地球和人類活動的方方面面。也正在深刻地改變世界的固有形態。那些過去的超級強國,在這方面仍然遙遙領先,而那些沒有跟上潮流的90%以上的國家,其實早就徹底躺平;最主要的是那些表面上看起來仍然是相當傳統的所謂強國和大國,但是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方面已經遠遠落后的,經過一場現實中的大規模戰爭,則這種落后就要被動挨打的定理,再一次暴露無遺!很多人奇怪為何作戰的一方有大量的將官級被定點攻擊成功。無論從哪一方看,其出狀況的比例都是高得嚇人。實際上這就是大數據和人工智能在戰場上發揮指揮作用的第一個例子。其中一方的部隊番號,主要中高級指揮員的個人信息,其實早就被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系統完全掌握。
這些中高級指揮員,包括他們指揮的部隊,每個都有自己的IP代碼,而其從本國調動開始,對手已經通過衛星、偵察機,甚至最基本的人工信息來源,時刻掌握這些IP的一行一動。而且這些IP如果不是永久性的保持無線電靜默。那么早晚會被巨型太空監聽衛星實時捕捉到!而凡是進入戰區,想永遠保持無線電靜默其實是絕對不可能的。總得呼叫炮火、下達命令吧。只要進行任何無線電呼叫,那么太空中的“巨耳”就必然捕捉到信號立即實時將其現場定位,并且再通過光學或者紅外偵察確認信號。也就是這些中高級人員,在具體那一輛指揮車或者坦克內部活動都基本不會認錯。更何況這些中高級人員中的個別人,居然還用對手的民用手機網絡給后方指揮所打電話,這也真上讓外界無語了。而一旦確定了這些人員的具體位置。
那么大數據和人工智能就開始發威了。具體操作,就是智能中心確定目標的位置后,然后立即自動搜索本方在附近的最近和最可靠的火力,比如附近有迫擊炮分隊和標槍導彈分隊,而目標是躲在防御能力相對比較強的三代主戰坦克之內。那么智能中心就不會喚醒迫擊炮分隊,讓他們繼續隱蔽待機。因為人工智能判斷迫擊炮即使命中坦克,也可能不會直接擊毀,反倒暴露了自己。相反,當人工智能認為目標坦克已經接近到某個標槍導彈小分隊3000米直線距離之內時,則自動算出這個導彈小組,對目標有95%以上的、一擊必殺的概率,那么就會立即喚醒這個導彈小組,并且向其秘密下載目標的方位參數。剩下的就好辦了。瞄準、發射,打完收工。而對方坦克里面的高級人員,都不知道自己為什么就這么稀里糊涂地掛掉了!
看到這里有人說了,這和某些打車或者點外賣的接單模式豈不是一模一樣?這次說對了!大數據和人工智能中心其實就是把戰爭當成了接單任務來操作。作為非人化的智能中心,它們才不知道目標是需要馬上接的外賣訂單;還是需要對目標發射一枚標槍導彈。它們只是按照提前設定好的程序在正常執行而已。因此這樣一場戰爭,看似是兩國交兵,其實早就是一國和一批超級電腦在“下棋”。而其中一方每個單兵作戰單元,早就成為掌握所有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超級電腦下面的一個可移動的有生火力節點而已。過去把電腦操控人類看做幻想。其實在真正的現實生活甚至是戰爭中,人類本身被電腦驅使已經成為現實。而認識不到這一點的,明顯要吃大虧!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掌握和指揮戰爭,不但表現在每個具體的作戰細節,也就是具體的任務“接單”上!
這個系統甚至會有戰略性的預判。比如很多人奇怪,攻擊一方實際攻擊距離最深的,也就是突入對方境內距離最長的,不是在東邊也不是在北邊,而是南部。攻擊方在南部幾乎如入無人之境,1個月前進了200公里以上。這怎么看都是不正常的。但事實上這也可能是大數據和人工智能在戰略選擇上,提前布置好的一個超級陷阱!因為南部有一個最重要的戰略爭議,也就是著名的某半島。而這個不大的半島上隱蔽布置了一個主力集團軍,有數萬車輛和人員。如果今后強攻這個半島,其中一方是根本攻不動的。而人工智能系統卻認為,未來強攻不如現在就誘敵深入,把對手放進來打,最終拖住長期消耗!結果數萬人車的集團軍,攻入對方腹地200公里后。立即變得稀稀拉拉。今后進行各個擊破,比猬集在一個狹窄的半島上容易上千倍。
而這個已經被戰略引誘進入腹地的集團軍,其后續的大宗物資補給幾乎全靠一個港口。這個唯一的港口和最大的5000噸級的補給艦,已經被圓點導彈精確命中,完全失去了后勤能力。因此深入200公里的集團軍徹底陷入被動,只能考慮如何自保。可見從大戰略上,作戰的其中一方,堪稱用兵如神也不過分。一步步走下來,不論宏觀還是微觀,幾乎都是步步算到!其實這就是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正常發揮。一般指揮者還真斗不過這個“不是人”的G頭軍師。那么這套超級智能到底藏在哪里呢?現在已經有基本判斷,卻無法對其進行反擊。由此可見,世界發展到今天,民用高科技和軍事高科技早就融為一體,誰掌握所有數據和最高端的算法,誰就掌握未來,當然有這種能力的,全球只有兩大板塊。天下英雄誰敵手,還是曹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