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員轉行做運營,曾被逼得每天想離職,最后...
做程序員的時候的時候覺得做運營肯定很輕松,轉運營后我曾經每天都想著離職。
用了一年才終于適應了運營這個角色,這一年的經歷顛覆我對運營這個工作本身的認知,也改變了我對個人成長、職場發展、學習、自媒體等領域過去的一些看法。
希望這個總結能給到對運營崗感興趣的小伙伴一點參考,也能給其他崗位的小伙伴一些不同視角的思考。
什么是運營,運營的基礎工作是什么?
運營的崗位分類有很多:產品運營、用戶運營、市場運營、新媒體運營等等,我從事的是用戶運營&內容運營。
做開發的時候都是各方求著我們去做需求,更多時候我們只是執行方,當時覺得產品和運營提的需求都是那么無理取鬧。
當自己變成那個提需求的人,我發現提個需求,提個好需求,真的很難。
工作的前兩個月我就是在leader、產品、設計,開發、財務、法務不斷的質疑和批評中度過的,“這個用戶體驗肯定不好”,“這能給產品帶來什么”,“這個需求的價值是什么”,“這個風險怎么規避”,“怎么確保你的錢能帶來這個結果”,“規則是不是有法務風險”.....
沉浸在之前思維的我并不理解他們為啥要為難我,還當著這么多人的面,我不要面子的?每次流程,財務、法務、風控要不給我過,要么墨跡很久,寶寶心里苦啊。
直到我被diss了無數次,我算是明白了些許。
需求沒規劃,想一出是一出,產品和開發為啥要幫我做?
小需求加急上線,可以解決燃眉之急,但是時間久了,只會得到一個臃腫縫合而成的產品,后期還得耗費巨大的時間、金錢去重構、給產品做減法,比新開發一個系統代價還要大,得不償失。
一次次快速的迭代,也會讓開發疲倦、得不到任何成長,這點在我做程序員的時候就深有體會,但是我現在作為需求的提出者卻忽略了這一點。
運營是結果驅動的,但是我眼里只有結果,忽略了用戶體驗,忽視了風險,忽略了產品的長遠發展、忽視了開發的成長...
想通了這一點再回頭看,會議室上的爭執、流程上的嚴謹也都合情合理了。
回到崗位本身,寫好mrd(市場需求報告)、想清楚業務方向,考慮好業務目的&風險點,協調好各方完成這件事,就已經是個合格的新人運營了。
這個時候有上進心的傻瓜肯定會問:敖丙上面的我都會,那怎樣才算一個厲害的運營呢?
那問題來了如何成為一個資深運營?
成為運營一年,我覺得我可以簡單的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因為我還是個菜鳥,下面的大部分能力都是我不具備的,更多的是我從身邊的大佬那學習和思考總結的。
用戶體感
所有的產品、活動最后都會面向用戶,那使用體驗、同理心、活動機制、人性捕捉都是一個優秀的運營應該具備的。
而不是為了追求一個逆天的結果,去設置不合理機制,忽略了用戶體驗,這樣你在得到這批用戶的時候就已經永遠的失去了這些用戶。
比如:某多的砍一刀(以前的砍一刀和現在的是不一樣的)
產品思維
在需求迭代的過程中,在解決問題的同時,也要有產品化的思路,而不是為了眼前的一點需求,一味的迭代給產品做加法,也應該考慮公司的長遠目的,運營的預期結果。
產品思維是一種通過用戶思維、數據思維去發現問題,通過本質思維去分析問題,通過效率思維去解決問題,并將解決問題的方案產品化的綜合思維。
比如:讓人們隨時隨地打車各式各樣的車是一種需求,為了解決他有很多辦法,很多打車軟件就把解決方法產品化了
把簡單留給用戶,把復雜留給自己。為了用戶的少、用戶的效率,把多留給自己,這是我理解的產品思維。
數據運營
要學會在日常數據中發現不足彌補不足,發現增長點放大增長點,也得學會利用數據分析工具去建立自己的運營框架,實現增長的目的。
大家肯定覺得這個點程序員很有優勢,畢竟會寫sql嘛,是但是只能是很小的優勢,知道你要看什么數據,比怎么拿到這個數據更重要。
商業思維
我認為是我最缺失的,比如大家遇到過很多數據結果很好商業行為,或者做的很好的產品,大家有沒有去思考過他們為什么這么做,怎么做的,如果是你怎么做?
商業的本質在于持續提供用戶真正想要的東西,病毒式的裂變不僅在于界面和宣傳,什么才是用戶想要的,怎么才能讓用戶心甘情愿的完成你的商業目的,并且自愿幫助你二次分享放大你的商業結果,這也是很重要的。
領導能力
找準自己的角色定位很重要,項目里作為主R我們應該承擔起的責任是什么?怎么能讓大家愿意持續高效的跟你做事而不會心生怨言?如何把項目進度用最簡明扼要的方式讓上級知道?如何過濾信息,把最關鍵的內容傳達到?
以前也覺得做ppt是花架子,花里胡哨的不如我們干實事的, 但是現在我發現這么多的信息,要把產品一整年未來很久的規劃,在十幾頁甚至幾頁的ppt里容納下。
只用十幾二十分鐘就讓別人知道你在做怎樣的事情,你有怎樣的規劃,有怎樣的問題以及你對應的解法,表達清楚,也是非常非常厲害的能力。
新事物的接受能力
股票、區塊鏈、元宇宙、短視頻、網紅等等,這些詞匯我的第一反應也是,割韭菜,假大空,很low
股票確實有割韭菜的時候、短視頻、網紅也有low的,元宇宙目前也確實假大空。
但是不影響大家去了解,去思考和理解,并且從中找到自己的更多嘗試,在這個十分不確定的互聯網時代找任何的不確定都可能是你我的機遇?
很多東西肯定是泡沫,但是不影響他能有自己的市場和商業價值,作為普通人是否能參與和分一杯羹這也是值得商榷的,不過還是得謹慎!那就得注意: 風險控制
風險控制
上面所有的這些的背后,我們都應該去思考,他的風險點是什么,我們應該怎么遵守法律,也得防止別有用心的人利用規則和法律的漏洞來薅羊毛、破壞系統。
風險無處不在,職場上:裸辭,不確定的職業方向,生活中:買超出能力范圍的大宗商品,做你可能無法承擔后果的事情,這些都是風險,也是我們最不應該忽略的。
大家做什么事情都應該要有對應的風險意識,特別是在這樣的大環境下!
這一年我的收獲
工作上,我可以做好市場調研,寫mrd(市場需求報告),找到產品、設計、開發、法務財務去協助我完成我的需求,也能把自己前程序員身份優勢帶到工作中。
我可以自己寫爬蟲去分析主流視頻網站熱點視頻相關數據,提需求的時候也知道很多開發相關的邏輯。
生活里,我把數據、產品、商業思維的能力用在了自己的職業規劃、自媒體上。
不過我也曾經深陷kpi的漩渦,認為拿個好的結果和績效那就證明我做的是好的,而忽略了過程和方法。
在我一味最求結果,迷失自我的時候,我的領導說:結果真的沒那么重要,325還是375。相比于一個數字、一個指標,個人的成長才是最重要的。
公司你是不會干一輩子的,但是如果你離開的時候只帶走了那些薪資,那就太可悲了。
把這種心態放到生活里,我才發現很多事情豁然開朗。
比如自媒體,我曾經把漲粉、破圈當作我最重要的任務,覺得博主就是多更新、多漲粉,盯著播放、閱讀數時刻焦慮,我壓榨自己休息時間,不斷輸出(20年的時候全年無休2天一篇的更新)。
想開了之后我便不再盯著那個數字糾結猶豫了,更新也放慢了,給自己留了更多時間去學習。
我意識到我不成長,我的內容,我的認知也還是會停滯不前的,那職場和自媒體的瓶頸也會很快到來的。
不過及時想清楚了這些,我想多年后,可能我的崗級薪資、粉絲數還是沒有很大變化,但我想,我的每一步都會走的很穩。
一點回應
有人問過我為啥去做運營,為啥偶爾還輸出程序員內容?剛好今天回答一下,我的答案是:為什么要放棄我的優勢?
做程序員我不是厲害的,也沒放足夠多精力在崗位上,但是做個會寫代碼的運營那是不是就能體現我的優勢了?
做自媒體我也不是厲害的,但是程序員里面會做一點視頻的,這是不是也是我的優勢?
內容、營銷、運營是我擅長的,那我就沒必要撇開這些優勢,而且這些對我自己也是有幫助的,這樣的工作會更讓我愿意投入激情去做,也更容易讓我獲得成就感,生活工作都能不斷給我正反饋,何樂而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