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消費互聯網到產業互聯網:數字化轉型浪潮正在帶來這些變革
1. 從消費互聯網到產業互聯網
知識經濟時代,互聯網開始崛起;21世紀以來移動互聯網隨著智能終端的普及而高歌猛進,席卷全球。互聯網初始主要做連接和匹配,留下了免費、燒錢、眼球經濟、流量為王的形象,廣告、游戲、電子商務成為最早的商業模式。
2012年,“互聯網+”理念提出。2014年,首屆世界互聯網大會提出,互聯網是“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工具。
彼時,業界對于“互聯網+”還是“+互聯網”還存在不同的解讀,“+”號的位置代表了是從互聯網向傳統的覬覦和顛覆,還是從傳統向互聯網的擁抱和轉型。傳統行業的從業者普遍堅信“汽車首先是汽車,豆腐必須是豆腐”,互聯網說到底還是局限在數字世界。
2017年,“數字化轉型”代替了“互聯網+”,數字經濟與傳統行業達成了某種平衡。2018年,首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開幕中提到,信息化培育新動能,新動能推動新發展,新發展創造新輝煌。經過前期探索和市場培育,加之2020年的疫情影響,數字化已成為社會發展的主要驅動力,數字化轉型成為全社會的共識。
2. 數字化轉型給企業帶來深刻變革
數字化轉型的核心是數字化技術與產業的深度融合。在數字經濟時代,互聯網是基礎設施,數據成為新的生產資料。以數據為驅動的數字經濟將在以往消費側和營銷側數字化的基礎上,進一步觸及企業的核心業務。數字化轉型是通過數字化技術及其能力的加持,重構供給側與生產側業務系統,從而構建更具創造力的數字化商業實體。
伴隨著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三化融合,中國的數字化在不知不覺間已立于世界潮頭。以往的互聯網企業逐漸向制造、醫療、交通、新能源等領域滲透,彌補自身在行業積累上的不足,增強服務行業客戶的能力;同時從商業模式和應用創新向技術創新邁進,開始做深基礎的戰略方向,向芯片及系統等硬核技術棧縱深發展。
傳統企業也開始逐漸引進數字化技術,借助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AIoT等能力來重構業務系統,以深挖客戶價值,重構企業流程,提升交付服務,應對競爭中的挑戰,驅動企業創造新價值。
數字技術與傳統行業的深度融合帶來生產效率的提升和生產模式的改變,成為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驅動力。正如我們已經看到的,“數字政府”正在構建更好的城市治理和公共服務的智能基礎設施,“最多跑一次”背后是民生服務的透明、便捷、高效,是改變求人辦事的新風氣。
“智能制造”向著全流程自動化、數據智能化的方向發展。工業大數據(工業大腦)和工業互聯網(AIoT)的融合、數據的打通讓柔性生產和良品率提升成為可能。2021年中國企業500強榜單中,有249家是制造企業,智能化成為企業制勝的關鍵。
“智慧農業”讓這個最為傳統的行業不再僅僅靠天吃飯和依賴于個體經驗,大數據采集溫度、濕度、光照、土壤等環境參數,結合專家知識庫自動開啟和關閉相應設備,使得農業實現了從“面朝黃土背朝天”到“面朝屏幕背靠數據”的生產力大發展。
3. 企業變革給人力資源帶來巨大挑戰和機遇
國家“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指出的“加快數字化發展,建設數字中國”,就是要充分發揮海量數據和豐富應用場景的優勢,促進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賦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壯大經濟發展新引擎。
數字經濟與傳統行業之間形成交叉融合、和諧再造的局面,數字世界與物理世界從相互獨立走向深度融合的大時代。
企業的深刻變革也給人力資源工作帶來更大的挑戰和機遇。數字化轉型對企業核心業務進行了重新定義,首先是理念的轉變和體系的變革,其次新的產業生態、新的生產模式意味著新的變革領導力、新的組織形態與管理、新的復合型人才素質模型,最后還需要打造與之適配的新文化體系。
未來的企業再沒有科技企業與傳統企業的區別,時代呼喚具有偉大格局的領導者和更加敏捷的企業管理。作為最早誕生于大型科技企業的HRBP,在探索中逐步成長起來,并以巨大的輻射效應帶動千軍萬馬上戰場。任重而道遠的HRBP在廣闊天地里必將大有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