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安全不是一場漏洞游戲
網絡安全公司Teleport的首席執行官Ev Kontsevoy最近撰文指出,網絡安全行業集體偏離了安全的本質,陷入了一場漏洞(發現)游戲,一場勞命傷財的技術表演競賽。內容由GoUpSec編譯整理如下:
安全技術營造的安全假象
在現代網絡安全領域,許多人都相信“發現的漏洞越多,安全就越有保障”。理論上,技術堆棧中加入更多工具似乎能更有效地監控攻擊面。然而,現實情況卻讓這種假設站不住腳。
事實上,“工具泛濫”并沒有帶來真正的安全保障,反而讓安全團隊陷入了處理海量誤報的泥沼。盡管觀測解決方案愈發先進,能夠標記更多潛在威脅,但當威脅的危險等級無法清晰區分時,這種安全感也只是“表面功夫”。
回顧2024年的幾次重大數據泄露事件——Ticketmaster、Snowflake、倫敦交通局以及國家公共數據泄露事件(涉及29億人的個人信息),數據泄露受害者數量超過10億人,同比激增409%。雖然安全通知鋪天蓋地,卻未能阻止攻擊面在過去兩年內擴大近80%。
另一個普遍誤區是,企業一旦投資某種網絡安全解決方案,便可高枕無憂。然而,工具是否真正被員工使用?數據顯示,僅23%的IT專業人士表示對團隊工具的使用情況有足夠的可見性。在工程領域尤其如此,許多開發者為了圖方便,繞過IT部門采購的訪問管理工具,轉而依賴私人代理、跳轉主機或堡壘機等自制“解決方案”。
這些未經監控的“影子訪問”路徑,往往成為繞過官方工具通往關鍵系統的隱形后門。它們在表面上未見異常,但一旦發生泄露,往往難以彌補。
重視“人的因素”才能打造真正的安全屏障
安全團隊想要有所作為,他們就不能只玩“發現軟件漏洞”的游戲。軟件漏洞仍然只占漏洞的一小部分。
當我們去看醫生時,期待的是他們治愈疾病,而不僅僅是緩解癥狀。然而,當前的“告警疲勞時代”卻讓安全團隊像一個只開止痛藥的醫生,治標不治本。數據顯示,73%的安全專業人士因為時間限制而未能處理高優先級的安全警報。面對成千上萬條警報,真正的威脅就像大海撈針。
解決問題的關鍵是縮小攻擊面,而這首先要從減少人為錯誤入手。微軟數據顯示,2024財年記錄的6億次身份攻擊中,99%是密碼攻擊。這一數字背后,是攻擊者通過釣魚郵件、生成式AI等手段愚弄人類(獲取密碼、瀏覽器Cookie、API密鑰等信息),而不是依賴復雜的漏洞攻擊。
對此,安全團隊需要的不僅是監控行為異常,而是徹底改變基礎設施,讓人為錯誤變得無足輕重。例如,可以通過用戶的生物特征、設備硬件身份與PIN碼組合建立身份驗證機制。這種方式的成功已經在智能手機領域得到驗證——如今幾乎很少聽說過iPhone被破解。
拋開假象,正視根源
網絡安全不應淪為一場“漏洞游戲”。處理海量通知而無實際成效只會加劇團隊的壓力,只有消除靜態憑據和持久特權,才能從根本上改變安全態勢。下一次,當你面對成千上萬的安全警報時,請記住:這些數字并沒有你想象中重要。
安全的未來,不在于制造更多的警報,而在于清晰明確地解決威脅的根源。是時候摒棄表面的安全假象,構建真正穩固的安全堡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