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布斯:銀行網絡風險管理面臨的四大挑戰及應對方法
首席信息官只關注基礎設施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作為當今的首席信息官,您需要推動創新,并在技術驅動的世界中塑造銀行的發展方向。這一轉變的關鍵在于重新思考如何識別、處理和預測風險。作為領導者,您必須應對各種嚴峻的監管挑戰、安全威脅以及日益增長的客戶期望。雖然有些人認為這是壓力,但這也可能是一個大膽行動的機會,將挑戰視為增長和數字化轉型的驅動力。
本文應作為CIO 的戰略指南,探討銀行風險管理如何通過人工智能、自動化以及技術與業務目標之間的協調而發展,幫助您應對當今的需求并為未來做好準備。
風險不再局限于合規性清單。以下四大挑戰凸顯了形勢的變化以及您可以采取的應對措施:
1. 將合規性融入框架架構
近年來,銀行業的監管容忍度顯著下降。隨著各國政府加強監管——例如《消費者金融保護法》(CFPA)第1033條或巴塞爾協議的更新——監管要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嚴格。監管機構更加重視廣泛的原則、公平性、透明度以及對客戶的道德對待,而不是嚴格遵守規則。這意味著,即使是技術上合規的系統,如果允許被認為具有誤導性或偏見的行為,也可能受到審查。
保持步伐最有效的方法是從一開始就將合規性嵌入技術架構。這意味著使用可以通過可配置工作流而非硬編碼邏輯更新規則的平臺。支持可解釋人工智能、自動生成完整審計線索并管理用戶活動日志的工具,能夠創建一個可問責的環境。
同樣重要的是盡可能減少人工干預。自動化合規性檢查、交易驗證和審批流程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人為錯誤的風險,而人為錯誤在嚴格審查的環境中日益成為一種負擔。其結果是加快數字服務部署速度,減少因監管審查而導致的發布受阻,并更靈活地應對政策變化。
2. 將網絡安全作為一項戰略職能
隨著數字銀行業務的擴張,攻擊面也隨之擴大,每個新的渠道或集成點都可能成為潛在的漏洞。風險極高:62% 的客戶在遭遇數據泄露后失去信任,近一半的客戶甚至完全停止使用該銀行服務。為了防止這種情況發生,您需要在推出新服務或功能之前就充分考慮風險。越早將身份驗證、訪問管理和行為監控等控制措施嵌入到數字化工作流程中,這些系統上線后的風險就越低。
渣打銀行就是一個這樣的例子。該銀行將人工智能模型集成到其姓名和交易篩選工作流程中,以實時檢測異常情況。他們不再依賴人工事后審查,而是在威脅發生時就識別威脅。這是一個戰略轉變,需要將技術與風險相結合,這意味著要選擇支持早期威脅檢測和自動化防護措施的供應商并設計工作流程。
3. 將技術決策與風險目標相結合
科技正在開啟更智能、更快捷的風險管控之門。銀行如今能夠更深入地洞察客戶行為,并結合可擴展的人工智能模型,利用這些洞察來預防威脅。
在Accedia,我們在與一家英國銀行的合作中親身見證了這一點。為了加強他們的網絡安全戰略和KYC 合規性,我們集成了一個基于人工智能的身份驗證模型,該模型使用計算機視覺技術實時驗證文件和面部數據。此外,我們還開發了一個人工智能驅動的欺詐檢測 系統,利用預測分析技術識別交易行為中發生的異常情況,最終將誤報率降低了28%,威脅響應速度提高了兩倍,合規團隊的手動工作量減少了35%。
引人注目的是,具體的改進如何揭示了整體風險方法中的薄弱環節。銀行要想有效地采用人工智能驅動的風險管理,首先要審查內部流程。決策是否因工具過時而延誤?數據是否孤立?風險信號的響應是否太遲?
繪制高風險決策的生命周期,并確定能夠解決瓶頸問題且與業務目標保持一致的技術方案。例如,集中式數據湖可以消除數據碎片,并支持長期分析策略。實時監控工具可以更快地檢測威脅,并縮短新服務的上市時間。專注于提高可見性、簡化工作流程并降低對人工工作的依賴,而不是采用缺乏明確戰略契合度的工具。
4.適應客戶期望
技術進步雖然有助于企業加快發展,但也提高了預期,使客戶行為成為主要壓力來源。如今的客戶希望通過數字渠道獲得即時信貸決策、快速入職和個性化服務。這些預期遠非僅僅是一個背景問題,而是直接影響著銀行的參與、競爭和發展方式。埃森哲的數據顯示,擁有最忠誠和最滿意客戶的銀行機構的收入增長速度幾乎是其競爭對手的1.7倍。
為了滿足新的標準,銀行可能需要圍繞客戶體驗重新思考整個組織架構。從風險角度來看,這帶來了兩大挑戰。首先是速度。客戶期望即時獲得信貸決策、審批和入職,幾乎沒有時間進行人工核查或冗長的審核。其次是復雜性。隨著服務變得更加個性化,其背后的流程涉及更多數據,也相應地面臨監管機構更嚴格的審查。
要同時管理這兩者,您需要了解客戶旅程中風險的來源。然后實施可解釋的人工智能、可追溯的邏輯和選擇性人工監督等措施。這使您能夠提供客戶期望的響應速度,同時在需要的地方保持控制。
下一步該怎么做
銀行業風險管理不再只是紙上談兵,而是要在正確的時間、在組織的各個層面做出明智的決策。這需要將風險思維融入數字化工作流程,在自動化和數據能夠創造價值的地方加以利用,并構建從頭到尾都安全的系統。目標不僅僅是適應變化,更要塑造變化,使其能夠支持增長、贏得客戶信任并建立長期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