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0家軟件外包企業未來5年內或變成30家
金融危機愈演愈烈,以外貿業務為主的軟件外包產業真切感到了“冬天的寒意”。
海輝軟件副總裁、首席學習官安欣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說,去年以來,受人民幣升值、新勞動法實施等因素的影響,中國軟件外包企業成本上升、利潤下滑的趨勢已經出現,而今年爆發的全球金融危機令軟件外包產業更是雪上加霜。
“目前,外包行業整合的序幕已經拉開。”海輝軟件集團董事長孫振耀近日預測,現在中國有3000家軟件服務外包企業,未來5年內,也許會變成30家。
“融人勝于融資”
“毋庸置疑,這次的金融風暴確實給全球經濟形勢造成了不利影響。在這種形式下,保持有利的現金流和維持正常運營對受到波及的企業是最重要的。”微軟中國研發集團戰略合作部資深總監申元慶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削減IT支出是理所當然的手段。原先華爾街上千萬甚至上億美元的項目訂單,如今已經很少。
有關研究數據顯示,人民幣每升值1%,軟件出口業的利潤將降低0.7個百分點。而自2005年7月至2008年7月,據中國外匯交易中心的數據,三年內人民幣累計升值幅度已突破了20%。這對于作為成本按人民幣計價、收入按美元計價的軟件服務外包業來說,直接導致企業利潤嚴重縮水。去年中國軟件外包服務市場的增長率從2006年的55%降到40%。今年上半年,中國軟件外包市場同比增長25%,環比下降8%。
“中國軟件外包服務產業正面臨著生存的嚴冬。一方面受金融危機影響,行業的利潤正在急劇縮減;另一方面,軟件外包企業的增長速度卻有增無減。雖然整個行業的總體實力在上升,但卻不利于品牌的扶植。”IDC高級分析師李榮分析說。
然而,令國內眾多軟件外包企業缺失“底氣”的還遠不止這些,更為重要的一點是行業人才的匱乏。軟件行業是一個對人才依賴性比較強的產業,當前,人才緊缺與人才結構不合理已成為影響我國軟件外包服務發展的重要因素。
“要想接大單做大事,最重要的還是要找到合適和有能力的人。”安欣說。整個軟件外包產業對人才都急切渴求,“融人勝于融資”。
中軟國際培訓事業部總經理蔣唯游也向本報記者表示,大型軟件的研發是一個系統工程,它需要設計部門、測試部門和項目管理部門的多方合作。目前我國軟件人才結構不合理,已成為制約產業發展的瓶頸。要打破這一瓶頸,關鍵是改變人才結構,建設完善適應我國軟件產業需求的人才體系。
“經濟冬天”的機會
種種跡象表明,軟件外包產業整體面臨洗牌的局面已不可避免。近日,美國著名的互聯網及IT調研公司Forrester Research調查發現,一些國際大宗用戶正在向外包服務提供商施壓,要求降低服務價格。
針對外部的嚴峻形勢,申元慶分析說:“中國軟件外包產業應該充分利用后發優勢,從簡單的軟件技術服務轉向價值鏈高端,逐漸形成軟件外包產業的‘中國模式’。”
中關村軟件園董事長周放也對本報記者表達了類似的觀點:“當前中國軟件外包企業所面臨的主要挑戰是,如何升級在產業中的價值鏈,如何提供更高端的服務。另外,高端人才的短缺和缺乏信息安全法律也是一直困擾整個行業的問題。”
微軟中國研發集團主席張亞勤博士日前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經濟的不景氣令中國的軟件外包企業更加“謹慎”,開始審視內部的問題,使得整個產業更注重效率和效益,加速了企業內部和行業的淘汰升級。此外,受經濟壓力的影響,國際眾多軟件企業開始把業務外包作為節省開支的重要手段。以微軟為例,今后面向中國的外包業務將以兩位數增長。因此,對于中國的軟件外包企業來說,當前正面臨著巨大的市場機會。
計世資訊高級分析師曹開彬也對本報記者分析說,全球金融危機雖然對中國軟件外包服務產業造成了一定影響,但相比于印度等國家來說,中國受沖擊程度并不強烈。對于中國的軟件外包業而言,雖然起步遲、基礎薄弱,但國內市場的IT服務需求量巨大,如何合理地釋放國內需求,使之轉化為外包服務,企業需要下工夫。
【編輯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