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科:與iPhone同行
自從2008年3月發布SDK(Software Development Kit,軟件開發套件)至今,蘋果iPhone上的第三方應用軟件已經超過1萬款。在這個面向全球、競爭激烈的平臺上,吳曉丹和馮華君創造了一個不小的奇跡:他們為紐約FYI Mobileware公司開發的個人理財軟件iXpenseIt從2008年12月13日起在iPhone App Store金融類軟件(finance Group) 的銷量排名始終位居第一。
“We make the best!!我知道這個消息的時候都難以置信”,身在瑞典哥德堡的馮華君在博客上興奮地寫道,而成功的原因只是自己“比別人做得多一點點,認真細致一點點,耐心多一點點”。在馮華君看來,這些話并不完全是謙虛,更多的是一種清醒。信科并不是馮吳兩人的第一次創業,但用吳曉丹的話說,相比于以前的嘗試,這次的創業無疑更“靠譜”。
吳曉丹和馮華君是華南理工大學的同學,吳比馮高兩屆,2002年吳曉丹大學畢業去了美國南加利福尼亞大學留學,畢業后曾在Helio、Virgin Mobile等移動運營公司做技術開發工作,而蘋果產品的愛好者馮華君則一直在國內,曾在蘋果中國、百度工作。在此期間,吳與馮一直保持緊密聯系,兩人和其他幾個朋友經?!澳弥鞣N各樣奇奇怪怪的項目,灰頭土臉地跑去和風險投資商開會”。比如2004年底,在YouTube成立之前,他們就以一種樸素的心態感到:既然文字可以用博客來分享,圖片可以由Flickr來分享,那么視頻也應該有分享的市場需求。兩人一度雄心勃勃地以此創建公司,但他們從未想清楚視頻分享的未來之路究竟該如何走,這次創業僅持續數月就宣告失敗。
目前,他們創建的信科(InfoThinker)公司剛剛在廣州成立,其模式可以大致定義為iPhone平臺上第三方應用軟件的外包服務,即客戶提出軟件開發的需求,由信科完成技術開發和測試,并賺取服務費用。
盡管目前信科已經有來自美國、日本、歐洲各國、中國香港的近十家客戶,但這顯然并非是一個具有極大想象空間的市場,因為在這種模式下,即便軟件在市場上獲得成功,真正的獲益者是信科的客戶,而非信科自己。但對信科而言,這是一個必須的積累技術和建設團隊的過程。信科的團隊并不大,其中還有兼職的,但彼此都很熟悉,而iPhone平臺的應用軟件相對于PC而言要簡單,開發周期也較短,產品更多是靠創意取勝,因此這個十多人的團隊反而顯得精干靈活,并且他們也開始嘗試推出自己的產品。2009年1月,AppleTreeApp 工作室制作的iPhone游戲MusicPop剛剛推出。
蘋果iphone以及Google Android都具備成為一個巨大手機運營平臺的可能,對于第三方的開發者而言,平臺越大,自己的空間無疑也越大,其可能的商業價值也越大。事實上,美國最成功的VC機構之一KPCB甚至和蘋果公司聯合成立了iFund基金,專門投資為iPhone開發第三方應用軟件的公司。到目前為止至少已有超過5家公司獲得了投資,而基于社交網絡平臺Facebook的RockYou公司甚至已經獲得了總額達6700萬美元的投資。誰能說像信科這樣小小的iPhone軟件開發公司明天不可能成為這個平臺上的一個主角?
【編輯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