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70%被閑置計算能力可獲運用?
云計算,近來已經成了一個熱門詞匯。僅看近日的新聞就有:由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計算中心打造的百萬億次國內最大超級工業云計算平臺已經建成;工信部上月22日下發通知,確定在北京、上海等五城市先行開展云計算服務創新發展試點示范;隨即,云計算概念股上演瘋狂行情……
就像帶供電網路的大電廠
云計算,一個聽上去很深奧費解的詞匯,其實很有可能在未來改變我們的生活形態和面貌。有人認為,云計算是繼個人電腦、互聯網之后,信息技術的重大革新,將會改變互聯網的技術基礎,甚至會影響整個產業的格局。
那么,云計算到底是什么?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公共計算重點實驗室主任曾宇說,一言以蔽之,云計算的核心思想就是將大量用網絡連接的計算資源統一管理和調度,構成一個計算資源池向用戶提供按需服務。
前谷歌中華區總裁李開復 (微博)曾用過一個比喻:過去人們買東西必須用錢,要存錢只能把它放在枕頭底下,要用錢必須走到哪里都帶著。后來有了錢莊,但兌現起來還是比較麻煩。現在發展到有銀行乃至ATM,可以到任何一個網點取錢。云計算就像這個銀行。
更貼切的比喻大約是這樣,最早的時候要用電必須有個發電機,要用煤氣得有個煤氣罐,后來有電廠、燃氣總站集中供電、供氣,用戶要使用只要從線路中取用就可以了。
云計算概念的提出基于同樣的思路:把計算機的計算、數據處理能力集中起來,做成超大級的計算能力資源,再利用互聯網的網路輸送到用戶端,未來人們使用計算機就不必像現在這樣帶著各種電腦各自為戰,而是利用一種簡便的終端系統按需取用了。
70%被閑置的計算能力可獲運用
一項調查表明,現在社會和家庭擁有的個人電腦,只有30%甚至更低的計算能力被利用,而其余70%實際上是被閑置的。
把計算能力集中起來,用戶按需取用,就可以大大減少這種計算能力的浪費。
當然,要徹底實現云計算概念的設想,或許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從這樣的理念出發,已經有很多事情可以做起來了。
作為云計算概念的開始推行,最容易想到的一點,就是一些大型軟件的共享。比如工業計算軟件價格昂貴,而且需要較高的硬件環境支撐。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計算中心現已研發了一套工業SaaS平臺,該平臺集成了多領域的多種軟件,并且提供Web作業提交接口,可讓用戶實現隨時隨地計算,大大適應了很多中小企業的需求。
曾宇介紹說,實際上,我們目前使用的基于網絡的搜索引擎、網絡交易平臺甚至網絡游戲,都可以看成是這種大型軟件的共享,都屬于云計算的范疇。
可做的當然不僅于此。云計算可以提供的服務除了這種軟件服務即所謂SaaS外,還有一種平臺服務即PaaS。這個概念的理解對于非專業人士可能有些難度,但我們理解到這個程度就好了:很多程序開發員在設計一些新的程序的時候,除了自己創新的部分以外,還要進行大量的基礎架構的建設,而借助云計算提供的PaaS平臺,程序開發員可以輕易地獲得各種基礎模塊,只需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這些模塊之上的創新部分就可以了。
云計算的第三種服務方式是基礎設施服務即IaaS。簡單地說,就是用戶可以通過網絡按照服務的方式租賃、管理一些計算機系統,并在這個系統上部署自己的應用,比如建Web網站。這樣,企業為完成某些大型目標,就不必單獨去購買、管理價格不菲的計算機硬件設備了。
所有這些服務方式,都可以大大提高計算能力資源的利用,節省成本。
#p#
簡便的終端給生活帶來無限可能
云計算的概念實現后,“云”把大部分的計算機資源——包括硬件、操作系統和軟件等放在云中,終端設備就可以做得非常簡單、輕便。對于一個合格的云系統,一部手機就能擁有超級計算機的能力。
很容易想象,這對于計算機使用者可以減少多少麻煩。如今,我們為了使用某個最新的操作系統,或使用某個軟件的最新版本,就必須不斷升級自己的電腦硬件。為了開發新的功能,我們必須購買、下載各種各樣的軟件,而為了防止在下載時引入病毒,我們不得不反復安裝殺毒和防火墻軟件。
而今后,也許你只要有一臺可以上網的電腦,有一個你喜歡的瀏覽器,你要做的就是在瀏覽器中鍵入URL,然后盡情享受“云”中的各種資源,再也不用為軟件或文檔染上病毒而發愁。因為在“云”的另一端,有專業的IT人員幫你維護硬件,幫你安裝和升級軟件,幫你防范病毒和各類網絡攻擊。
再想象一下,由于云計算給你帶來了無比強大的計算和數據處理能力和一個極為簡便的終端,那么,當你駕車出游的時候,只要用手機連入網絡,就可以直接看到自己所在地區的衛星地圖和實時的交通狀況,可以快速查詢自己預設的行車路線,可以請網絡上的好友推薦附近最好的景區和餐館,可以快速預訂目的地的賓館……
安全性不是降低而是提高
很多人會認為,數據只有保存在自己看得見、摸得著的電腦里才最安全。如果把很多個人或企業的數據放在公共的“云”里,安全性如何保障,隱私會不會受到侵犯?
曾宇說,這就要求有資格構建公共云的機構一定得是有信譽的機構,比如由政府,或由政府直接領導下的某種機構承擔。而且,要建立嚴格的權限管理策略,用戶數據安全機制,并建立相應的法律制度。
事實上,個人電腦并不一定是安全的。你的電腦可能會因為自己不小心而被損壞,或者被病毒攻擊,導致硬盤上的數據無法恢復;而有機會接觸你的電腦的不法之徒則可能利用各種機會竊取你的數據。此前轟動一時的“艷照門”事件就是一個例子。
相反,把數據放在公共云中,倒有可能得到更嚴密、更安全的管理。曾宇介紹說,云計算本身應該構建大量的安全手段,來防止來自各種層面的攻擊,保護數據安全。比如,北京公共云計算平臺從應用層到物理層,都利用了大量的軟件和硬件手段,來確保我們的網絡、物理主機、數據安全。用戶的權益也都有嚴格的制度加以保護。王凌光
鏈接
云計算是如何提出的
2000年上半年,Google和Amazon各自獨立開發了自己的計算架構以便在其上運行各自的業務。開發了這種基礎設施后,二者發現他們自己的基礎設施本身成為了一個服務,可以按照每次的使用量賣給開發人員。Amazon更是意識到了其平臺中的關鍵價值,并且相信有一天這個平臺能像它之前的在線零售網站一樣給它帶來輝煌。從此之后,這些公司便提出了云計算這個概念,之后IBM、SalesForce等公司也紛紛跟進,包裝了云計算這個概念。
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公共計算重點實驗室主任曾宇說,目前不論在國內還是在國外,云計算都處于起步階段,云計算的技術在逐步完善,云計算之上的應用在不斷增多。我們應加大投資研究和推廣云計算應用技術,這將會大大縮短我國與歐美國家之間信息化的差距。
【編輯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