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如何把安卓變成硬件小白鼠!
有人說,在喬布斯改變世界的遠景規劃里,有一條從iCar、iHouse、iTown到iEarth的主軸,庫克正從Apple watch出發實現他的遺志。一直以來,蘋果的硬件迭代有兩個支點:內因是蘋果封閉、穩定、高效的IOS系統,那是喬布斯的寶貴遺產;外因則是前赴后繼,甘為硬件先烈的安卓小白鼠們,后者正幫助蘋果做著想做而不能做的事情。
自誕生以來,安卓系統就一直處在蘋果的重壓之下,免費的基因和開放的特性雖然使得安卓設備遍地開花,激活總量超過10億,但由于無法在用戶體驗上挑戰蘋果,安卓的產品哲學從一開始就走入了拼硬件的誤區,跑分工具的盛行對此也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這帶來兩個嚴重后果:一是堆徹硬件、參數驚人的安卓手機運行流暢度卻遠不如配置更低的蘋果手機,二是競爭門檻不斷下探,聯想樂檬的問世預示著手機的主戰場正從1000元轉戰到600元時代,這直接導致了安卓生態的虧損常態化。
“成為國產手機的性價比之王”這種口號一定是含淚喊出的,至少吳曉波所提倡的中國制造告別“物美價廉”的理想,在手機行業還很遙遠。
蘋果只拼體驗,不拼速度?
對于安卓的態度,蘋果其實也有微妙變化。喬布斯時代,蘋果對安卓深惡痛絕,用那位蘋果創始人的話說就是發誓“用盡***一口氣”、“花光***一分錢”,用“打一場核戰爭”的力度來圍剿和消滅那些“剽竊來的安卓產品”。喬布斯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然而到了庫克時代,這位喬布斯接班人卻意外發現了安卓的隱秘價值:開放的安卓雖然可以比蘋果更快推出硬件產品,但由于品牌價值的局限和用戶體驗的不成熟,非但不會對蘋果構成威脅,反而起到了類似小白鼠的作用,由這些產品所引發的負面反饋,正好幫助蘋果修正它的技術和設計,無論承認與否,這正在成為一種現實。
以iTV為例,蘋果原有Apple Tv這樣的產品,但業界從2012年開始盛傳蘋果將推智能電視,而且細節豐富,不由你不信,諸如尺寸大約在42到55英寸之間,有siri無線語音控制,內置wifi和高清攝像頭,支持面部識別,擁有數以萬計的Applestore應用程序等等。雖然截止目前,iTV還是杳無音信,但已經足以引發了行業的多米諾效應,不但是各種盒子鋪天蓋地,甚至智能電視也不斷現身,總之在重量級的蘋果產品沒有露面的戰略機遇期,所有廠商都從自認為最有優勢的角度去推動著這場電視革命。
有實力的傳統電視廠商忙著升級面板,夏普在玩它的IGZO,三星和LG的4K和曲面屏也很熱鬧,中小廠商和一些互聯網公司則急不可待的推出各種前沿概念電視,但這些產品與消費者的期望存在巨大落差,前者的硬件優勢沒有反映到系統體驗和內容運營上,仍是工業2.0時代的產品,后者一般使用深度定制的安卓系統,除了雙屏互動的體驗極不成熟,軟硬件兼容與匹配較差,亦不能像蘋果那樣熟練的整合內容資源。這些過度型產品只能挖下埋葬自己的深坑,由他們所撩撥卻無法滿足的消費欲壑注定要由蘋果去填補了,庫克時代的蘋果,這一手李代桃僵玩得越來越爐火純青。
藍寶石游戲
2014年9月,當蘋果曝出Iphone6系列手機將采用藍寶石屏幕時,被推高的不僅是GTAT的股票,腎上線素飆升的還有一眾安卓廠商。由于良品率低,蘋果的藍寶石手機一直未見真身,反而是一月不到,眾多安卓廠商的藍寶石手機就已亮相。如果藍寶石屏幕是試金石,那么它完全驗出了蘋果和安卓產品哲學的成色。
作為屏幕材質的藍寶石擁有過于明顯的優點和缺憾,它的莫氏硬度達到9,幾乎是自然界最硬的物質之一,可以有效保護屏幕,但同時也脆而易折,這對那些曾經在褲袋中彎曲的Iphone6plus來說,當然會產生可怕的后果。最終,藍寶石屏幕的Iphone6沒有出現,但蘋果在這個游戲中的話語權卻得到了充分反映。
首先,即便GTAT慘遭破產,蘋果依然可以找到替代的生產商,因為它手中握有足夠的訂單,根據9to5Mac的爆料,當初蘋果給予GTAT的財務支持,就足以令后者每年量產大約1-2億塊iPhone大小的顯示屏。GTAT破產所造成的損失自然會有人去填補。
其次,即使藍寶石屏幕在Iphone6上暫時缺位,來自其他智能設備的訂單也足夠了,如Applewatch今年就有500萬的出貨量,明年還要再翻10倍,藍寶石的營銷屬性具有如鉆石般的消費加成,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奢華、純凈、堅韌之類的美好字眼。
何況,不用多么縝密的頭腦就能想得到,藍寶石熱潮會在安卓陣營引發怎樣的蝴蝶效應,蘋果沒有理由阻止這些狂熱但最終只能是鋪路石的模仿者。
安卓廠商追隨蘋果量產藍寶石手機是盲目的,由于產能受限,它們根本不可能達到盈虧平衡點,除非是Vertu、Savelli和TAG這樣的奢侈品手機。那些安卓廠商的BOSS并沒有蠢到忘記了收益管理的基本理論,更清楚這些手機不具備影響到財報的銷售實力,但他們仍然喜歡由此溢出的品牌和公關價值。為了搶占有限的傳播資源,他們愿意給蘋果當小白鼠,心甘情愿去體驗藍寶石所帶來的全部喜悅與痛苦。
對安卓陣營來說最悲催的是,即使他們走到了蘋果的前面,結局亦不美妙。比如大屏幕手機,當年喬布斯執念于單手操作的***體驗,給了以三星為首的部分安卓廠商挑戰蘋果的機會,但隨著Iphone6和plus的推出,蘋果連本帶利收回了曾經出讓的紅利,而之后推出的以舊換新更是直攫安卓的命門。
Applewatch的示范效應
可穿戴設備的發燒是從Google Glass開始的,安卓廠商在這個領域的創新速度明顯領先于蘋果,后者雖然各種消息層出不窮,但實際的動作非常謹慎。蘋果關心的仍是創造硬件+軟件+服務的商業模式,以實現利益***化。
可穿戴設備分為兩類,如小米手環這樣沒有顯示屏和第三方應用的只能算基本型,只有類似Pebble或Galaxy Gear這樣的設備才能稱之為智能可穿戴設備,但不幸的是,絕大多數安卓廠商只對如何更快的推出產品感興趣,而不是精心雕琢的用戶體驗,這就導致了門檻較低的基本可穿戴設備的泛濫,如功能簡陋的手環在2014年的爆發,僅小米手環的單日出貨量就在10萬以上,年出貨量逾百萬,但事實上這類設備的同質化相當嚴重,無非是偽裝成睡眠管理的鬧鐘,忽悠為健康管理的計步器,無論如何撐不起可穿戴設備的未來。
可以運行第三方應用的智能可穿戴設備仍然少之又少,2014年的總出貨量只有460萬臺,其中搭載Android Wear系統的設備僅有72萬臺,躁進的安卓廠商之所以如此謹慎,是因為整個行業都處于虧損之中,既要滿足消費者對產品的期望,又要完善軟件配套,提供更好的用戶體驗,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當智能手表的概念走紅之后,幾乎所有廠商都加入進來,使得2015年成為智能手表元年,Moto 360、華為watch、LG Watch是感觀上最接近傳統手表的智能手表,華碩Zenwatch 和索尼Smartwatch 的設計比較折衷,Pebble Steel大概是理念上最接近蘋果的,但所有這些手表都是Applewatch現身之前的暖場之作,因為只有蘋果才擁有足以創造奇跡的工業設計、供應鏈和生態鏈的整合能力。
開放的安卓和封閉的蘋果還會競爭下去,但活力充盈的安卓如果只是致力于比蘋果更快的推出類蘋果化產品,這無疑是另一種形態華強北的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