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一聊公有云 IAAS 的那些事兒
2015年過半,國內云計算市場可謂風起云涌。各路群豪紛紛涌入這個市場。其中最活躍的領域當屬IAAS。阿里騰訊硝煙未盡,百度重新檢討了自己的 PAAS戰略后,也改弦更張,開始玩IAAS。Qingcloud,Ucloud,從開發者和游戲兩個細分市場切入,迂回包抄,也取得了不錯的戰果。雷布斯的10億美金的AllIn鏗鏘之聲余音未落,金山,美團,蘇寧,華為,就齊聲說道,我們來了...。 估計此時最為震驚的當屬AWS和Azure兩位外國朋友。“這群中國土豪到底想干啥?”。公有云IAAS市場,由此進入了戰國時代。
“挖掘”技術哪家強
談到公有云,肯定有人會問一個問題,公有云到底哪家好。我覺得這個問題是個偽命題。每一家都有自己的特點,規模不同,市場定位不同,真的是無法比較。阿里云說:“我是老大我最大,有錢且任性”,騰訊云說:“我經驗豐富后臺硬,踩過的坑比你走過的路還多”,Qingcloud說:”我技術先進文藝范,我是文藝青年我怕誰?“,Ucloud說:”我服務好啊,CEO隨時接聽你的電話“。這些說法真的一點都沒錯。但是很多時候,都是凸顯優勢,弱化劣勢。大部分人只能管中窺豹。有的行業媒體也試圖做過一系列的評測,也發布過評測報告。但是我覺得,這一類報告,要么是一群沒有做過這個市場的分析師所寫,要么就是某些廠商的軟文。舉個例子,我看過一個報告,對比哪個云穩定。這個比較本身就有問題,不同量級的廠商,穩定性的挑戰是不同的。只有上千臺機器的公有云,和有數十萬臺機器規模的云,比較故障數量是非常可笑的。如果真要比較,我覺得還是要從針對的用戶群體分類后來比較。譬如如果大部分用戶是個人開發者,此時用戶更看重靈活,彈性,控制臺體驗,API等,對于一長串9的可用性,可能不是那么敏感。如果是針對在線游戲這樣一類24小時都有大量玩家在線的業務,穩定性以及任何時間,任何地點的技術支持服務就顯得更重要一些,這里我不想談挖掘技術哪家強,也沒有辦法給出。但是可以總結一下挖掘比拼的是哪些技術。對于商業市場來說,特別是中國這樣一個云計算才剛剛起步的市場。云計算比拼的從來都不是技術的先進程度,而是基礎設施水平以及持續的運營能力。
IAAS市場如何賺錢
想要賺錢的同學們可能要失望了,在國內的IAAS市場中,基本沒有一個是賺錢的(規模較小的可能有一定的利潤)。倒是燒錢如火如荼。AWS以前是賺錢的,現在估計也不怎么賺錢了。BAT玩IAAS我個人覺得,從來都不是為了從里面賺到這點錢。IAAS這東西和兩彈一星一樣,屬于戰略層面的東西。他們看中的是數據和生態。譬如騰訊的連接一切戰略,云計算就是基礎能力。錢都花到哪里了呢?市場推廣要花錢,人員擴充要花錢,機房建設要花錢,服務團隊建設要花錢,帶寬要花錢,甚至買公網IP也要花錢。小的創業公司,初期可以租用IDC,不用花巨資去建設,但是后續的快速成長可能會遇到瓶頸。同時機房質量魚龍混雜,基礎設施穩定性的掌控就比較弱。BAT這樣的大企業,有些是自建數據中心。但是數據中心的建設和運營是非常燒錢的。十萬臺級別規模的數據中心,基建土建費可能都要花到上十億,每年的能源費用也得上億甚至幾個億。反觀云計算售賣的一些商品,目前主要還是以服務器為主。其市場可以用幾個字來概括:”價格透明化“,”競爭白熱化”,“降價常態化”。光靠這個來賺錢顯然是不現實的。有的人說,可以靠數據庫,CDN,或者是中間件以及一些增值服務賺錢啊。但是這一塊也是有問題的,后面會談到。說道這里,可能有的人說,這個市場沒法玩了。但是我覺得現實是骨干的,但是未來是豐滿的。中國的IT基礎設施云化率不足5%,遠低于美國。市場蛋糕足夠大。同時,云計算未來越來越呈現出“往上走”的趨勢,基礎的IAAS服務,慢慢的會向水和電一樣,提供基礎服務。電廠賺錢嗎?自來水公司賺錢嗎?當然賺錢,但是壟斷才賺錢。這里借用蘋果的一句口號:“Bigger than bigger”,當用戶規模足夠大,就可以實現資源超賣,可以將新增用戶的邊際成本降的足夠低。這樣自然就賺錢了。“只有第一名才賺錢嗎?”,非也,由于云計算是針對2B的市場,并不是像2C市場那樣贏者通吃,市場占用前幾位的依然可以得到好的發展。因為即使政府招標,至少也要三家以上企業同時參加呢。所以不用擔心第一個名會占有全部市場。
誰是競爭對手
2014年,的確是公有云廠商競爭非常激烈的一年,但是競爭來,競爭去,我覺得首先大家方向錯了。毛主席經常說一句,誰是我們的敵人,誰是我們的盟友。我覺得大家也應該停下來思考一下。特斯拉的老板埃隆·馬斯克將曾經講過一個觀點:“特斯拉最大的敵人,不是那些試圖和我們競爭的電動汽車公司,最大的敵人是那些傳統汽車廠商以及受這些廠商所影響的對于汽車的根深蒂固的慣性化思維。“其實這個觀點,用在云計算領域也非常的恰當。目前中國的IT領域云化率不足5%。大部分的IT系統,還運行于傳統的IDC,采用物理機托管的模式。大部分人對于云計算的認識,還停留在百度云,微云階段。在一個5%的市場,跑第一名是沒有意義的。所以公有云廠商最大的競爭對手,是傳統的IDC以及受傳統IT架構影響的思維方式。需要一起去變革他們。當然,傳統IDC也慢慢的開始轉型,很多IDC廠商開始做私有云。他們目前單純的托管成本,依然比云計算要便宜。很多廠商也提供了運維服務。也在全力向云計算轉型。很多人認為云計算等同于虛擬化,其實虛擬化只是云計算的一種實現方式,云計算并不等同于虛擬化。云計算的本質是將計算能力轉化為標準化,可售賣的服務。我見過一個IDC廠商,他們只服務幾家大型的客戶。雇傭運維人員24小時值班,客戶需要彈性,就人肉啟動機器,插硬盤,按照客戶的要求去完成,其實我覺得這也是一種云計算。不管后臺是程序去搞定,還是人肉去搞定,只要為客戶提供了標準化,可租用,按需付費的服務。就是云計算。
如何去打細分市場
公有云有非常多的細分市場,譬如新興互聯網,游戲,金融,電商,音視頻,智能硬件,政企,醫療等等。每個領域,云化的驅動力不同,同時上云的難度也不同。每個細分市場,客戶的關注點不同,因此也有不同的打法。
新興互聯網
這個領域可以說是云化驅動力最強,也是比較容易上云的領域。目前,基于互聯網的創業公司層出不窮。這類公司有幾個共同的特點:
- 從0到1,IT架構在一張白紙上構建
- 沒錢,大部分初期不賺錢,價格敏感度高
- 快速擴張,短時間內可以有資源快速擴張
- 敏捷,系統需要快速開發上線,不重復造輪子
這些特點決定了使用公有云是唯一的選擇。其中最典型的例子是Instangram,創辦初期是基于aws去搭建的系統,用了大量的aws現成的服務,極大的簡化了系統的研發工作,加速了開發流程。當規模快速擴張時,也能夠從容應對。可以說是云計算實踐的一個經典案例。
這類企業在初期,研發人力有限,系統很多組件都是使用的開源軟件,所以云計算提供的很多通用的組件服務就非常受歡迎,譬如云數據庫服務,NoSQL緩存服務,消息隊列服務等等,讓創業公司像搭積木一樣能快速構建一套系統出來。有的人會問,云計算廠商需要提供哪些服務。我覺得云計算廠商,不是搞一堆牛逼的解決方案,而是應該學習樂高積木。只造最基礎的部件,但是用戶能夠通過這些部件,組合成千千萬萬的好玩的東西出來。當然這些部件要足夠的通用化。任何兩個公司的IT架構都不可能相同,隨著公司業務的發展,IT架構也會隨著公司的業務去生長,唯一恒久不變的,就是組合成這些架構的積木塊。 PS:之前一直不知道,后來才發現,aws的logo就是一堆積木的組合^~^.
游戲
游戲領域也是云化率比較高的一個領域,主要是早年一批游戲出海,在Facebook上運營,接受了國外aws之類的教育。當然,這只是一個驅動因素,最大的原因,還在于游戲業務本身的特點:
- 快,游戲特別是手游研發周期短,需要快速研發和上線運營
- 簡單,游戲架構通常非常簡單,只要有托管服務,基本都能滿足需求
- 快速擴張,一款游戲火起來只在一夜之間,需要快速擴充資源
游戲領域雖然云化率較高,但是我認為也是最為傳統的一個領域。這里的傳統,主要是架構方面非常傳統。可以說,基本是把云當IDC在使用,把虛擬機當物理機在使用。游戲架構大部分是分區分服的架構,一臺強大的機器,上面跑很多個游戲服(游戲世界),每一個游戲服都有 一個獨立的數據庫,各個游戲服之間無任何關聯。每個游戲服進一定的用戶,當用戶數達到上限后,再開另外一個服,當前面的服游戲活躍人數到達下限后,就合并游戲服。這就是所謂的滾服。其實這個和技術無關,主要是運營策略決定的。因為在總的用戶數一定的情況下。游戲服越多,賣裝備的收入就越多,當然每個服的人數也有一個平衡點,人數太少,就沒得玩了。這個就是所謂的游戲運營技巧。這種特點就決定了大部分游戲架構,一臺機器就搞定,游戲服和數據庫全跑在一臺機器上面。用不上所謂的分布式架構,負載均衡,彈性擴縮容。因此你會發現,游戲領域,一般都比較習慣購買性能強大的機器,譬如8核以上,大內存的機器。
當然,游戲領域也有客戶比較關注的一些東西,也有一些不太關注的東西。
穩定性: 游戲24小時都有用戶在使用,對于穩定性要求很高,一有風吹草動,立刻有用戶會投訴。游戲運營商的收入也會馬上受到影響。這對云服務商是一個強有力的挑戰。所以游戲領域,服務非常重要,大客戶一般都要配置專職的客戶經理,24小時處理客戶的問題。
價格:不像傳統領域,游戲客戶,雖然也關注價格,但是不是首要問題,究其原因,主要是有錢任性。譬如手游領域,云服務的費用,一般只占月收入的1%~3%,對于土豪來說,九牛一毛。所以首先還是要保證穩定性。
運維管理: 游戲領域,運維工作時比較繁瑣的,經常要開服,合服,備份數據,升級版本等等。同時,游戲客戶也有很多類型,有發行商,研發商,也有發行研發混合類型。如果是發行商,又會涉及和研發商的聯合運維,所以無論是賬號體系,資源管理模式,運維模式方面,都需要針對游戲客戶的特點去設計。用戶才能用起來爽。
總結一點,游戲領域,都是土豪,賺的錢多,用的服務器就多,賺的錢少,用的服務器就少,所以總可以買的起。和土豪不能談價格,而是應該談服務,談質量。
金融
最近互聯網金融很火,大家可以看到了金融市場巨大的蛋糕。云服務廠商當然也不會放過這個蛋糕。但是金融分很多類,有銀行,有券商,還有P2P網貸。銀行又分傳統銀行和新興的銀行。首先,在傳統銀行領域,公有云基本上機會比較小,傳統銀行,IBM的大型機,Orcale的數據庫已經用的非常成熟了,要完全擯棄這套東西,遷移到云上面,基本不可能的,如果這樣,不僅系統設備要變,甚至銀行的組織架構,管理模式都要變。當然他們為了應對互聯網金融的沖擊,也會將一些新的非關鍵業務放到云上面,譬如公眾賬號,理財產品秒殺之類的。
除了銀行業務以外,在互聯網金融領域,還是有非常多的應用場景的。國內有估計超過9000家的p2p網貸,這些企業一般都是地下錢莊轉型而成。沒有太多技術人才,所以追求的時短平快,云計算恰好提供了一個這樣的平臺。由于有大量的這樣的需求的存在,市面上也出現了一些諸如曉楓,迪蒙這樣的專門的p2p網貸平臺,但是主要的模式還是定制+出售license的模式。其實在未來這是一個過時的模式。基于互聯網金融的SAAS或者PAAS平臺在這個領域會非常有前景,但是前提是現有的p2p網貸公司數量依然有持續的增長(已經在運作的公司其實很難有動力使用新的系統)
音視頻
想說的實在太多,寫的實在手軟了,還是下次專門寫一篇文章來說吧。
IAAS服務商如何應對Docker的沖擊
2014年,技術領域最耀眼的明星當屬Docker了。Docker出來以后,IAAS服務商其實態度都比較微妙,基本可以概括為一句話:”老大很蛋定,小弟很激動“,拿國外市場看,aws在很長一段時間,對Docker態度都是非常謹慎的。而IAAS的后起者卻非常的激動。不僅第一時間宣布全力支持,還開源了其容器編排管理工具kubernetes。從長遠看,Docker等技術肯定會對傳統的IAAS服務商存在沖擊的。因為這就是技術發展的基本規律。想當年,電信運營商直接面對客戶提供服務,活得很滋潤,云計算出現后,IAAS廠商為客戶提供服務了,運營商被管道化了,只能賺管道的錢了,Docker出現后,基于IAAS之上構建的各種的基于容器的計算平臺,勢必將IAAS服務商管道化。
IAAS服務商完全沒有機會了嗎?非也。如果把Docker比作一套以集裝箱為基礎的全球航運體系,目前還是野蠻的發展期。標準遠沒有建立起來,各種的基礎設施還不完善。Docker的服務商再牛,最終還是需要跑在IAAS之上。所以打造Docker這套全球航運體系的基礎設施,進而主導標準,是IAAS服務商的機會所在。 Docker都有哪些基礎設施呢?譬如企業級的鏡像倉庫(港口集裝箱堆場)。各種標準化的容器編排工具(集裝箱吊裝設備)。容器間互聯的網絡(連接港口的高速公路)。只有建設了完善的基礎設施,才能主導這場云計算變革的標準,在未來才能進可攻(做全球貿易),退可守(做港口,海運業務)。
對于基于Docker創業公司的一些建議
目前Docker的創業如火如荼,自己本身的看法也是比較膚淺的,只是結合自己對于云計算市場的理解,給出下面幾個觀點:
- 少談Docker,多思考基于Docker這項技術所衍生出的場景
- 垂直化,避開和IAAS正面競爭,Docker化的應用遠未成熟
- 聚焦能夠花錢的用戶,解決IAAS無法解決的問題
- 思考微服務,去中心化的模式以及應用場景
- 企業級的鏡像倉庫
- 聚焦公眾賬號之類的微引擎的應用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