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脫技術架構困擾,讓資源在云端服務化
引子
去年冬天的時候,去了上海一家做汽車O2O的企業,幫著做業務架構和技術架構的咨詢。期間分享了一個服務化的案例,針對企業技術架構變遷的帶來的沉重機會成本丟失做了好多探討。我們經常聽到一些管理層說技術不重要,重要的是業務,但是當業務是基于技術平臺的時候,還忽略技術的重要性就是非常短時的行為。一個好的CIO應該深刻理解企業業務戰略和戰術的節奏,并在技術架構的實現上做出對應的模型。我新來的老板是一個非常資深的技術人員出身,也做到了事業部總經理的位置,他來我們部門的***件事,就是和開發團隊分析目前積累到的核心業務模型。我在去年年底通過自學,也領悟到業務架構的重要性,業務對技術架構的要求的重要性。技術相比于業務,就好比骨架相比于肉身,沒有好多骨架,肉身是活不長的。業務長到一定程度再去做大手術,所有的資源都投在架構調整上,業務需求得不到滿足,一般情況都會延誤戰機,而競爭對手會在這個時刻彎道超車。
我不停的反思,希望能摸索到一個好的百搭的技術架構能幫助企業擺脫技術架構的困擾,視線終于在云計算上停留。
云計算是必須的,但是僅基礎的云計算是不夠的
早期的云計算,阿里的王堅博士把他比作計算機行業的自來水,云計算相比傳統主機服務的時代,好比電氣時代相比于蒸汽機時代。但是云計算說起來好,落地的幾個業務,無非還是在ECS RDS 層面,做了一些彈性擴容,后來又陸續增加了各種緩存和nosql數據庫等,整體價值不外乎是節約運維成本,提供大型計算的平臺。這些價值更多在成本成面考慮,而IT投入的成本在傳統企業里上下浮動彈性不大,企業可以做到不care這部分。
但是要是從架構的角度去思考,就從錢的問題上升到戰略角度。根據在行業交流情況得知,國內外幾個巨無霸都有過架構調整的歷史經驗,而發展到現在,內部系統的服務化基本是標配,比如國內著名的阿里巴巴公司,就在服務化的基礎上支撐了最近幾年業務的蓬勃發展,并且在此基礎上做了去IOE,錢也省下來不少。
如果把服務化去IOE的好處僅當成成本來看,就屬于抓住芝麻丟了西瓜。服務化除了解決性能問題外,背后更大的意義在于引入了一個開放的合作機制,讓多個團隊協同制作一個大系統成為可能,讓業務遍地開花成為可能。服務化提供了一種事實上的協作機制。因此,好的云計算應該是提供服務化手段的平臺,好的技術架構應該是彈性且開放。
提供服務化架構的云是什么樣子
分布式服務化組件
首先應該是提供非常好的分布式組件,比如分布式關系數據庫,分布式存儲,數據倉庫,數據中心DC,高性能調用框架,隊列服務,異步消息服務,等等。比如理想化的情況下,在一個云平臺上,可以個把小時搭一個amazon或者Google或者 facebook的后端出來,企業開發只需要定制自己的前端業務流程即可。這樣企業就可以做到重后端輕前端的架構,應對各種快速變化。
多端支持組件
隨著可以聯網的設備越來越多,做多端支持和設備兼容的成本也越來越高,好的云平臺應該提供豐富的跨端服務,跨端服務要提供和多個端適配的SDK,SDK提供流程定制,頁面定制,后端企業自己搭配提供一些數據同步服務和數據處理服務即可。這是屬于重前端輕后端的架構,可以快速搭建類似dropbox或者智能家居解決方案出來。
商業服務組件支持
云平臺也應該提供一些純商業的支持,比如云分銷組件,CRM組件,權限組件,訂單組件,分傭分賬組件,廣告組件,通過這些組件,企業可以將自己的數據和云平臺其他數據發生商業關系。
互聯網+是什么
***種階段的認知是企業信息化。企業信息化在過去的二十年已經有很大程度的完成,基本上在大部分商業廠商都可以看到CRM ERP之類的應用,在微信普及的時代,相當于每個人都有了CRM,信息流通速度和商業信息化速度達到***的程度。但是這只是信息化,互聯網+是要互聯網化的。
另外一種觀點是電子商務化,好像企業必須都要上阿里或者京東開店才叫O2O,不電商的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互聯網思維。這其實也是不對的,事實證明今天的電子商務網站不可能完全取代傳統業務模式,在互聯網人口紅利結束的前提下,電商速度會迅速放緩。企業開個淘寶天貓店僅僅只是多了個售賣渠道,本質上還是在賣貨而已
我的看法是,互聯網+應該是商業資源的云端服務化,讓資源全面虛擬化在云端,并且已服務化的形式在商業主體之間使用和傳遞,供需關系鏈條最終達成后,才最終從云端下來地面上,產生真正的物流訂單。這看起來是天網+地網的運作模式。傳統電商是在地網的基礎上慢慢長到天上去,長的過程帶動地網一起發展,而未來的重點是天網的形成,所有的商業資源都在云里面虛擬化,處于隨時服務的狀態,直到訂單正式生成。
這種結構下的商業關系,是一種資源虛擬化后的網絡關系,如果認同這一點,那么這種情況發生的途徑就成為當前需要考慮的核心問題。朋友曾經YY過時空為入口的一個app,或許這將是下一個商業關系的入口。
結語
以前看著毫不相關的云計算 O2O,這幾天在腦子里突然攪和在了一起,發現他們之間的關系那么緊密,從IT時代進入DT時代沒有這幾樣感覺完全是不可能的。自己的思考總是不夠,抽象能力一般,系統化思考缺乏。
經過連續三天的協作,發現寫東西可以整理思路,寫的過程會把想法做不停的矯正,手會發現腦子的不靠譜,腦子也會不停的指揮手來提供語句的組織和編排。協作應該是腦子里至少兩個區域在工作,思維邏輯和寫作邏輯。
據說經常腦袋里兩個區域同時工作的話,人會越變越聰明。
我信了,你信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