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二十五周年:這不是一款簡單的操作系統
譯文【51CTO.com 快譯】我和大多數喜愛Linux的朋友一樣,最初于上世紀九十年代接觸到這款系統。在Linux發展的前十年,它主要作為“愛好者”型方案為核心社區所服務。
而在本周,即8月25號,Linux將迎來自己的二十五歲生日——二十五年前,Torvalds于1991年***公布Linux。
如今的Linux已經遠遠超出了服務器市場,將其影響力拓展到Android、智能電視、嵌入式設備到網絡交換機等數十億應用實例當中。除此之外,Linux社區在過去幾年中亦得到長足發展。正如Linux基金會執行董事Jim Zemlin提供的數據所顯示:
Linux內核的源文件數量已達53000個,代碼行為2100萬。全球共有3900名開發者為Linux項目工作,每天新增代碼10800行。另外,每天Linux移除代碼行數為5300行,內核修改行數則達1800行。Linux內核每個小時會出現七到八次變動,且每天如此,全年無休。如此巨大的開發規模在整個軟件發展史上亦***。
而這還僅僅是內核范疇。Zemlin提醒我們,Torvalds還做出了另一項卓越貢獻,即利用版本控制與存儲庫系統Git及其基礎之上的GitHub幫助人們管理這一大規模項目。每一次內核更新都立足于GPLv2許可影響到各大Linux發行版,并由此給最終用戶帶來體驗轉變。
Linux供應商無需為內核付費,那么Torvalds這位技術大牛要如何生存?他受雇于Linux基金會,擔任核心貢獻者與管理者,而與英特爾、紅帽、三星、Suse、IBM、谷歌及AMD等技術巨頭則在資助該基金會的同時為Linux項目貢獻著數百萬行代碼。
雖然從理論層面講,Torvalds需要向Zemlin報告,但后者用父女關系解釋了雙方的合作方式:“像我的女兒一樣,Linus也很可愛、很聰明,但無論是Linus還是我女兒都不會太重視我的意見。”
Zemlin樂于弱化自己的作用,并表示“我只是滾滾向前的歷史車輪的一名監督者。”但是,Linux基金會自身的重要性一直在不斷提升——除了Linux內核之外,其還掌握著眾多能夠決定企業計算未來發展方向的重要成果。
以Linux基金會的開放容器倡議(簡稱OCI)為例。公平地講,過去幾年當中Docker帶來的Linux容器技術帶來了***的巨大影響。在OCI的推動下,云原生計算基金會亦承諾在下一代企業云環境中協調容器管理與編排解決方案的協作關系,并以谷歌的Kubernetes為核心組成部分。
Zemlin對于目前基金會旗下快速增長的Hyperledger項目極為關注,這是一套基于區塊鏈技術的企業級開放賬目系統,適用于處理各種交易活動。“區塊鏈擁有著改變互聯網領域受信交易屬性的潛力,”他指出。“除此之外,它還能夠對聯網設備的安全性加以保障,允許大家在互聯網上使用值得依賴且高度安全的持久加密安全記錄。這無疑是個龐大的工程。”
另外,各類開放網絡項目的涉及范圍之廣亦值得關注。將各類成果加以結合,我們已經能夠隱隱窺探網絡技術的未來走向:OpenDaylight、Open Network操作系統、Open Orchestrator項目、Open Platgorm for NFV、Open vSwitch以及OpenSwitch等等。
隨著Linux迎來發展中的第二十五個年頭,我們不僅應當肯定其作為操作系統本身所貢獻的巨大價值,同時亦需要關注它給整個開源文化及社會認同帶來的顯著影響。事實上,開源如今已經成為技術發展的重要根據地。
Linux擁有一整套龐大且活躍的貢獻者、供應商以及用戶生態系統。但在此基礎之上,Linux與Apache等基金會的出現讓開源項目成為一種具備普適性的技術發展載體,甚至影響到了企業計算的立足根基。相較于最初十年的徘徊與探索,如今的Linux乃至整個開源社區不僅穩固健康,同時亦真正得到全世界人們的認可與尊重。
原文標題:Linux at 25: An ecosystem, not only an OS
原文作者:Eric Knorr
【51CTO譯稿,合作站點轉載請注明原文譯者和出處為51CT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