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社區到平臺后, C2C的在線 IT 培訓之后,51CTO接下來想切入的是企業內訓市場
B 端是一個大市場
無論是線上還是線下,IT 技術培訓都是在線職業教育最早切入的領域,也是現階段發展較為成熟的一個細分賽道,從高校到職場都成為 IT 培訓必須布局的渠道。
51CTO 副總裁楊文飛告訴 36氪,在 C2C 的平臺化服務之后,51CTO 也將在 B 端發力,切入企業內訓服務領域。
我的***個問題是,選擇在這個時間點切入 B 端是因為 C 端市場已成紅海,“人不夠用”了嗎?51CTO 副總裁楊文飛表示,主要還是從市場需求來考慮的,企業內訓的需求一直都在,IT 領域又是一個需要持續學習的領域。B 端是一個大市場,在 C 端業務已經相對穩定的情況下,從 C 端切入B 端是一個自然而然的過程。
對于企業而言,在基礎技術發生變革的情況下,在內訓層面上加大成本投入要優于重新招募一批相關領域的人才。以運營商為例,流量費用代替通話費、漫游費等成為主要收入來源,在技術基礎發生變化后,原來儲備的通信人才 CT 人才就必須向 IT 人才轉化。除了基礎技術變革帶來的轉型壓力外,各行業對前沿科技的投入也在加大。
從 B 端打 C 端是大部分教育產品的一個通路:B 端用戶首先在付費意愿上要強于 C 端用戶,借助 HR 之間的口碑傳播也容易形成規模效應、占領市場。而 51CTO 走的顯然是一條從 C 端到 B 端的路線。
這里有一個疑問,切入 B 端的難度在于,對于已經采購了技術內訓產品的公司而言,如果再更新一次內訓服務方都意味著之前的是沉沒成本,和各類企業管理系統類產品邏輯類似。換句話說,從 C 端發展起來的 51CTO 到了企業內訓的市場上,又有哪些競爭優勢去和那些已經從 B 端切入的玩家搶市場呢?
51CTO 副總裁楊文飛告訴36氪,主要還是靠 C 端的內容沉淀。
首先是內容的豐富度。根據團隊提供的數據,在上一階段的平臺化的運營模式中,目前平臺上積累的課程數量接近 8000 門課程,每門課程系統地介紹一個知識點,每個視頻有 10~45 分鐘左右,除了多之外,平臺用戶的觀看數據也能夠成為平臺在針對企業級用戶推出課程時的參考基礎,即已經經過 C 端用戶“檢驗”過的“精品課程”。
我們在一開始就提到,企業的對于技術類的內訓需求和市場變化不無關系,因此 51CTO 從 C 端到 B 端的另外一個優勢在于市場的敏感度。
C端的用戶數據是一個層面,講師資源是另一個層面。51CTO 副總裁楊文飛告訴 36氪,目前平臺共有 2000 名講師,其中 800 名為獨家簽約,超過一半的講師在技術類公司任職,具有行業內的實操經驗。在平臺化的運營中,對于優秀的講師來說,51CTO和B端之間的合作也為他們提供了新的內容分發渠道,在一定程度上也鼓勵了優質內容的生產。
一般情況下,企業內訓課程以批量化采購在線學習賬號為主或定制課程為主,51CTO 的企業課程也走的“半定制化”的思路,根據企業需求結合自己本身的內容積累形成“課程包”。對于 C 端用戶,51CTO 提供“自學式學習”和“輔導式學習”兩種服務方式來保證學習效果和完課率,到了 B 端之后,考慮到個體原有的知識體系積累之間的差異,51CTO 也會進行“分班測試”,即根據團隊的平均水平來設計課程、提供相對個性化的課程方案。
51CTO 創立于 2005 年,從技術人員社區開始,到目前已經已經積累了 1500 萬注冊用戶。2016 年 10 月,51CTO 完成了華開投資領投的 B 輪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