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智庫報告:中國AI人才流失,大部分去了美國
過去 10 年間,中國的 AI 研究人員增加了 10 倍,只是他們大部分居留在國外,并且主要是在美國。
這是前美國財長保爾森(Henry Paulson)名下基金會所屬的馬可波羅(Marco Polo)智庫的分析結論。他們主要依據國際 AI 會議 NeurIPS 接受論文的作者身份進行分析。
論文作者身份中的秘密
衡量各國 AI 人才的一個絕佳指標,是最有名望的國際 AI 研究會議神經信息處理系統大會(NIPS)的參會人數。這個會議是 AI 領域最有聲望的學術會議,它吸引了全球最優秀、最聰明的 AI 科學家。
比如,在 2018 年提交給 NIPS 的 4800 多篇論文中,只有接近 20% 的論文被接受,而在被接受的 1011 篇論文中,只有 30 篇進入口頭報告階段。

圖 | NIPS 2018 中 Top 1% AI 人才即口頭演講者的國籍分布與當前工作機構所在國的分布:美國國籍為 29%,中國國籍為 9%;在美國機構工作的占 60%,在中國機構工作的占 1%。(來源:馬可波羅智庫)


圖 | NIPS 2018 中 Top 20% AI 人才即論文接受的研究人員中,有 25% 為中國國籍,這些中國研究人員中有 60% 現在美國工作,32% 在中國。這些中國研究人員有 57% 在美國讀研究生,35% 在中國讀研究生。在美國獲得博士學位的中國籍研究人員有 78% 留在了美國,有 21% 回到了中國。(來源:馬可波羅智庫)
這些口頭報告論文的作者總數為 113 人,是當今 AI 科學家的精英代表。 在這 113 位作者中,60%(68人)目前在美國機構工作,比第二位加拿大多 300%。
大多數頂級 AI 人才不是美籍。美國機構的 68 人中,有 38 人是在美國工作的外國人。38 人或者在普林斯頓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等頂級機構進行研究生學習,或者在為谷歌和微軟這樣的世界級公司工作。

圖 | NIPS 2018 口頭演講作者 113 人中各國機構作者的分布,來自中國機構的只有 1 人。(來源:馬可波羅智庫)

圖 | NIPS 2018 口頭演講作者中 68 名美國機構作者本科學位的國家分布,中國有 10 人。(來源:馬可波羅智庫)

圖 | NIPS 2018 口頭演講作者中居留在美國的外國人分布,中國人有 9 人。(來源:馬可波羅智庫)
38 名外國人中,有 9 人來自中國。也就是說,在 NIPS 2018 年獲得口頭報告的 10 位中國人中,有 9 位已經在美國,而剩下的一位在幾個月后就赴美攻讀研究生了。

圖 | NeurIPS 會議論文作者中來自中國的研究人員情況。柱狀圖是中國研究人員的數目增長情況,折線圖是中國研究人員占全球的比重趨勢。(來源:馬可波羅智庫)
馬可波羅智庫副主任 Joy Dantong Ma 分析發現,過去 10 年間 NeurIPS 接受論文的作者中,本科在中國學習的作者數量增加了接近 10 倍。2018 年,該會議論文的中國作者接近 1000 人,占據總數的 25%,作為對比,2009 年的這個數據只有 100 人左右,占總數的 14%。
在過去的 10 年間,共有 15616 位 AI 科學家成為會議論文作者,其中近 2800 人(約 18%)是中國人。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中國作者中有四分之三在中國境外工作。這些境外的研究人員中有 85% 在美國。
中國 AI 人才未來走向

圖 | 中國 AI 頂級研究人員目前的居留地區,73.7% 在境外,26.3% 在國內。(來源:馬可波羅智庫)
很多人會好奇,這些留美的中國 AI 人才是否最終會回到中國,特別是現在中國政府已經加大了吸引受過高等教育的中國海歸的力度。 一個事實是,在 2018 年 NeurIPS 口頭報告的這 10 名中國研究人員中,5 位獲得研究生學位的中國人都決定留在美國。
這不僅僅是中國人,在這批所有外國頂級人工智能科學家中,87% 的人在獲得博士學位后開始為美國機構工作。
馬可波羅智庫認為,大部分 AI 人才沒有留在中國國內的原因是,政府主要精力放在了培養人才上,但沒有投入足夠精力為他們建立激勵機制以及創造研究環境。
早在 2012 年,中國就認識到 AI 的重要性。在 2017 年,國務院印發《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提出到 2030 年人工智能理論、技術與應用總體達到世界領先水平,成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創新中心。
更早時候,中國的 AI 人才培養主要在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但現在已經擴展到中國科技大學、南京大學、北京理工大學、武漢大學、大連理工大學等機構。

圖 | 從最高人工智能會議論文數量看,中國的 AI 研究機構正在全球人工智能研究中心排名上逐年攀升。在 2018 年排名中,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和南京大學分別位列第 2、5、12、14 位。(來源:馬可波羅智庫)

圖 | 從最高人工智能會議 NIPS 2017 論文中被接受為口頭報告論文(1%)的機構中,中國機構人員還遠遠落后于美國機構,也落后于英國、日本、以色列和法國。(來源:馬可波羅智庫)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認為,在一個國家的人工智能生態系統四大因素,人才、數據、資本和硬件中,人才的重要性是首當其沖的。他們是算法和硬件創新的主要推動力,并且從長遠看,人才比數據更重要。
中國在 AI 領域的投入還不足以建立其在該領域的領導地位。中國政府已經認識到此問題,并在 2017 年的人工智能國家戰略中強調,通過高薪等激勵措施吸引頂尖科學家回國。盡管美國當前政府對 AI 人才冷淡,但不可否認的事實是,美國在該領域的領導地位一定程度上受益于中國的人才涌入。
Joy Dantong Ma 認為,人工智能領域這種民族之間的沖突不應該是一種零和游戲,中美應該完善 AI 領域生態系統并創建一個全球適用的 AI 道德規范,那么 AI 人才順暢的流動會使兩國都受益。
美國政府的做法則令人費解。最近一段時間以來,外國人在包括 AI 在內的某些敏感領域獲得工作簽證、研究生留學簽證以及合法移民變得更加困難,其中中國研究人員受到的影響尤為突出,這個做法正在削弱美國的 AI 領導地位。
那么,這是中國 AI 人才回流的一個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