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QQ是如何誕生的?馬化騰做了什么?給創業者帶來兩點啟示
QQ大家都不陌生,伴隨著一代人的成長 ,給大家帶來了永不磨滅的記憶。雖然現在微信已全面取代了QQ,但無論如何也掩蓋不了它曾經的輝煌,那只胖胖的企鵝似乎并沒有走遠,它總是在不經意間“呵呵”地走來向你打招呼:“Hi,你 還好嗎?”
吳曉波老師用“并不清晰的出發”來形容騰訊公司創業初期的情形,我認為也非常適合QQ的初創。QQ誕生時名字叫“OICQ”,中文名為“中文網絡尋呼機”,logo也不是只胖企鵝,而是一個尋呼機的形狀。

在OICQ之前,世界上已經有了即時通工具,最早的是以色列3個退役老兵創立的ICQ,1999年3月,被美國人以4.07億美元收購,之后,臺灣出現了漢化版的CICQ,南京出現了類似ICQ的網際精靈,還有廣州飛華的PCICQ,難道國內還需要第四家即時通工具嗎?這是騰訊公司創始人爭論的焦點。
騰訊成立初期,當務之急是有活干,增加公司收入。國內已有公司在做,且下手較早,最要命的是這玩意不知道如何來賺錢,做這個項目白耽誤工夫不說,還燒錢,能干嗎?幾個創始人圍繞要不要做OICQ產生激烈爭論和分歧,難以形成統一有效的意見。關鍵時刻,馬華騰作為領導核心的作用凸顯出來,直覺這個項目可行,應該有市場,于是力排眾議,決定先把它養起來,這一養不要緊,養出了一個小巨人,成為日后支撐騰訊公司的半壁江山。
我有一個朋友,在家鄉與別人合伙做生意,模式是兩人共同出資,共同決策,一開始運營還比較順暢,也賺了不少錢,但隨著同行的不斷介入,合伙生意的生存環境被擠壓的越來越小,于是在經營方式上兩人產生了嚴重分歧:朋友比較懦弱、保守,主張改變經營方式,以“滾雪球”的方式,不斷積累增收。合伙人比較強勢、冒險,主張貸款擴大規模,在無法達成共識的情況下,強勢一方勝出,兩人從銀行貸款,開始擴張。由于缺少經驗,加上格局小、思想沒有高度,最后虧損的一塌糊涂,不得不跑路走人。假如兩人能夠統一思想,選擇正確,堅定的走下去,也許會經營的不錯,不至于出現如此慘烈的收場,由此可以看出正確的決策是多么重要!
長征時期,在那么艱難的年代,炊事員早上睜開眼想到的第一件事情,不是今天吃什么,而是問:“今天往哪走?”,方向在任何時候都比吃飯和努力重要,而正確的方向往往掌握在關鍵的幾個人中。
啟示之一:在一個團隊里面,參與籌劃和研討的可以有很多人,但必須有人能夠最后正確拍板決策 ,關鍵時刻總是關鍵少數人在發揮關鍵作用。
在此之后,剛剛成立不久的騰訊由張志東帶領一個團隊開發OICQ,在ICQ早已進入中國市場,并有三款漢化版的形勢下,OICQ是如何殺出一條血路而后來居上的呢?
總結為一句話就是:找準對手的弱點,找出自己的方法,定好自己的方向。
在技術上進行微創新,ICQ的用戶在美國,上網都用自己家里的電腦,中國人上網大多數都在網吧,ICQ把用戶的內容和朋友列表都留存在電腦客戶端上,而OICQ把好友列表從客戶端搬到了服務器上,避免了在網吧里更換電腦時用戶信息和好友列表的丟失,在軟件體積上也進行了瘦身,在傳輸協議上采取UDP技術(用戶數據報協議),大大節約了服務器成本,提高了運行速度。
另外,非常注重客戶體驗,堅持“小步快跑,試錯迭代”的原則,不斷發現和修復Bug,讓用戶體驗成為了撬動“阿基米德杠桿”的那個支點。
后來,隨著OICQ用戶的暴漲,投入資金也越來越多,找不到收費模式,沒錢買服務器,感覺快撐不下去了,為了找錢,甚至與IDG簽訂對賭合同,對賭合同是非常危險的,有的可能是陷阱,俏江南的張蘭不就是遭遇了“門口野蠻人”嗎?如果沒有騰訊人的努力,堅持不懈地與風投公司談判,在2000年融不到IDG和盈科的投資,騰訊QQ就夭折了。這也許是騰訊QQ最艱難的歷史時刻。
之后的“QQ秀”“開心農場”“QQ游戲”等閃亮登場,無不彰顯著騰訊人的堅韌和智慧,騰訊QQ的一次又一次登頂,讓國內外同行刮目相看。
我有一個發小在上海做外貿生意,受2020年國內疫情影響,第一、二季度基本上沒有收益,第三、四季度,由于國外疫情的暴發,國外工廠關閉很多,生產能力下降,從中國進口數量猛增。有一天,我打電話問他下半年的運營情況,他告訴我下半年在虧錢,原因是出口數量的激增帶來海運費的大幅上漲,而好多訂單是之前簽訂的,運費增長了自然就賺不到錢。就這樣的狀況,他依然在堅持,也許是在等一個機會,也許是在等大形勢的改變,總之始終沒有放棄。我認為這是一種好的品質,他一定能堅持到云開霧散的時候。
啟示之二:堅持是一種良好的品質,客觀的問題要窮盡主觀的努力去解決,則天下無難事,想解決問題總有辦法,不想解決問題總有借口。
騰訊的故事很勵志,我只是了解了一點,發了一點感慨,不對的地方請大家海涵,若有共鳴,則甚幸!